我校两项成果荣膺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持完成的“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和“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两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至此,我校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改革以来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7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12项;授予5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奖成果一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

由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杜江峰教授独立完成的“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主要围绕量子计算的能力、机理和实现途径,对基于核自旋体系量子调控的量子计算开展了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博弈,表明了量子计算可以解决经典计算无法处理的难题;(2)发展了新的实验方法,率先完成了多比特量子逻辑门和多个高效量子算法,在量子计算高效率的机理问题上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并实验验证;(3)实验实现了完全基于量子力学特性的两类抗噪声量子计算新模型,完成了量子绝热条件非充要性的实验证明以及量子混态几何相的首次实验观测。该项目在《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关成果曾被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物理学会新闻以及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等国际学术媒体广泛报道。

获奖成果二 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

由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谢毅教授、吴长征特任教授和熊宇杰教授三人共同完成的“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针对无机功能材料难以实现高效可控制备与组装的问题,充分利用前驱物和目标产物的特征结构来导向性实现原子分子尺度上的可控制备,并发展基于特征结构导向的纳米基元组装新策略,系统开展了材料功能性和介观尺度、微功能结构区、表面和界面、组装控制方式及系统关联性研究,深化构效关联性认识,在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功能调控和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提出和发展了利用特殊配位结构和特征晶体结构的高度各向异性可控定向构筑低维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新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理论机制并发展成普适性制备路线;(2)提出和发展了基于特征结构来导向构筑三维多级组装材料体系的新策略;(3)揭示了特征功能结构区在无机功能纳米材料中对物性调控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功能导向的结构构筑、提高相关功能材料的物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在《先进材料》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SCI论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评述。应邀撰写多篇综述文章,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我校工程科学学院虞吉林教授作为第3完成人与宁波大学王礼立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的“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项目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文章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2013-02-05 上一篇: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举办首届先进技术与资本推介会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签署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