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科大量子协同中心冲进首批2011计划

旧闻重温:吕布战三英?中国科大突围“2011计划”

4月我们曾发布《吕布战三英?中国科大突围“2011计划”》称,中国科大以“吕布战三英“的豪情突破北大清华与物理所合围惊险入选教育部公布首批“2011计划”创新中心名单。——但由于处于公示阶段,中国科大官网从未证实此事。6月初,中国科大量子协同中心理事会召开,这意味着尘埃落定——中国科大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牵头的“改革特区”计划,肯定获得数以亿计的经费支持。

6月4日上午,“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我校理化大楼一楼科技展厅召开。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陈晓峰副局长,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李树深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教授、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副所长戴宁研究员、我校郭光灿院士、潘建伟院士等五位理事会成员,国防科技大学科研部刘波副部长以及各协同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协同创新中心代表参加了会议。理事会由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我校侯建国校长主持。

侯校长说,“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得到了中科院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今年三月,中心通过了严格的评审和现场考察,成为首批14家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这是各协同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已经到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希望能够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尽快推动中心工作的快速稳步发展。

陈晓峰说,“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很好地协同了中国科大、相关院所和兄弟高校等量子信息前沿科学领域的优势力量,中心的成立提供了科教结合的良好模板。近期,中科院成立了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旨在将前沿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各协同单位能够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在科技创新与教育的结合方面多做开创性的探索,为中科院的科教融合工作提供一些经验。陈晓峰表示,中科院一定会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理事会聘任黄达人教授为“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咨询顾问。

 

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从中心的综合使命、主要研究方向和科技目标、学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目标、组建方式、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平台和基础设施、近期投入与支持计划以及将来的工作展望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编制情况。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由中心主任提名的六个研究部的主任和共同主任人选。

在随后的座谈讨论中,与会理事和顾问就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体制、组织架构、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经费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4日下午,“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举行了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叶朝辉、朱邦芬、朱诗尧、孙昌璞、李树深、李家明、祝世宁、谢心澄、潘建伟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心研究部主任参加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院士主持。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中心的发展规划情况,中心研究部主任分别汇报了研究部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建设计划。学术委员会就中心的学术方向、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规划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育组建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经过教育部组织的形式审查、专家初评、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综合咨询等评审认定过程,2013年4月11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教育部公布的首批14家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新闻来源:中国科大新闻中心,原标题为《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和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旧闻重温:吕布战三英?中国科大突围“2011计划”

吕布战三英?4月11日,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1计划”创新中心名单,中国科大以“吕布战三英“的豪情突破北大清华与物理所合围惊险入选!——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宣布,14家首批 “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公示,中国科技大学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名列其中,这意味着中国科大惊险闯入该教育部牵头的“改革特区”计划。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将由中国科大、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共同建设。

4月12日,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报》发表《2011计划:点亮高校创新之光》介绍,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1计划”自提出以来,多个报道强调这“是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但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致电一了解中国高校体制的人士。他笑说“没钱怎能做事?” 知情人士解释:入围2011计划,意味着掌握数额不菲的科研经费。

量子双黄蛋

细心读者不难发现,首批14个创新中心中出现量子双黄蛋——两个“量子”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联办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排名第一;中国科大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排名第14。众所周知,中国科大近年来牢牢占据国际量子科学一席之地,在中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第一地位不可撼动。郭光灿、潘建伟两个团队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郭光灿、潘建伟两人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次数,甚至超过清华、北大两校总和。

吕布战三英,中国科大突围

尽管中国科大在中国量子科学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然而北大清华与中科院物理所三家联办的量子中心以“三英战吕布”的姿态强势出现,中国科大形势微妙;而国家首批同时支持两个量子创新中心,显然存在难度。有消息称,中国科大在首轮2011计划中几乎出局。有网络传言,教育部起初只认定12个,最终14个入围,中国科大入局颇为曲折。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就就此传言的真实性致电拒绝透露姓名的中国科大知情人士。他拒绝点评任何细节,但不否认中国科大面对 “三英”夹击之下入围殊为不易。

有趣的是,牵头另一家量子中心的北京大学量子团队中,多位中国科大校友潜伏其中。谢心澄(774)是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期中心三位联合主任之一(并兼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至少还有林熙、孙栋、任泽峰、Zhang Chi多位年轻的科大校友加盟。

中国科大惊险入围,更多在于北大、清华、物理所联手形成的挑战,似乎而非教育部发挥影响。近年来,中国科大似正在加强与教育部的联系。教育部曾在多个场合肯定中国科大的教育创新,而此次中国科大入围首批“2011年计划”,也表明教育部投入资源支持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大的办学工程。

教育部的这则新闻三个段落提及中国科大:

可以实现绝对保密的电话、速度超过传统计算机百倍的量子计算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组建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问题。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告诉记者,计划于2015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协同”而来的。

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院士解释说:“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不会发射卫星,做不了空地实验。”于是,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4家单位,共同实现目标。

 “这回科研不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郭光灿院士风趣地说,“如果单靠大学,科研只能止于文章,要真想做出东西来,必须靠协同。”

新闻来源说明:“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公示名单与计划背景来自教育部网站。以上新闻由独立于校方的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发布,不代表中国科大官方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好友,将中国科大连在掌上

或加USTCIF为微信好友,即可订阅每日一期中国科大手机新闻报

2013-06-07 上一篇: 原科大教师呼吁:中国立即完全放开生育 下一篇: 兰亭集势纽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