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出炉,中国科大4人入选

中国科大捐赠方式附后,美中两国免税!

近日,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发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单,18个学科领域的183名中国学者上榜。

在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地质科学等学科中,共有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者入选。

万立骏

入榜:化学、材料科学

万立骏,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共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57年7月生于辽宁大连。1982年1月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该校硕士学位,1996年3月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及北海道大学助理教授及访问教授等。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4年2月至2013年1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电化学、能源材料与电源、纳米科学技术等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将实验、仪器改造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开展了电化学反应、分子组装和调控等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并应用于表面纳米图案化、分子组装结构转化和原子分子迁移等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同时,探索了电化学和纳米科学交叉研究新方向,致力于纳米材料在能源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在包括Acc. Chem. Res.,PNAS, Angew. Chem.,JACS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应邀担任Acc. Chem. Res., JACS, Adv. Mater., Chem. Mater., ChemComm., PCCP, 中国科学-化学等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侨界杰出人物、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等荣誉称号。

社会兼职: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大会国家代表,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全国侨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侨联主席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俞书宏

入榜:材料科学

相关阅读:俞书宏登《Science》

  俞书宏,安徽庐江人,1967年8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2年)、中央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1988年7月获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5月获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 1998年10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获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资助(任洪堡外国科学家研究员),在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责任研究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首批特聘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博士点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ISHA)国际理事会秘书长和理事会执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和第十四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第二十八届中国化学会理事、安徽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实验装置用户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纳米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担任国际期刊CrystEngComm副主编(2011-2013),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副编辑(2010-),担任国际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4-), Chemical Science (2010-),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Materials Horizons (2013-), Nano Research (2010-), CrystEngComm (2010-), Part. Part. Syst. Charact. (2013-)等国际顾问编委、执行编委或编委,担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化学通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期刊编委等,曾担任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ChemCatChem, J. Mater. Chem. A, CrystEngComm, 等专刊的客座编辑。

  在聚合物控制晶化与仿生材料、纳米结构单元可控合成与组装、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制备及功能化、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新型碳纳米材料及能源转换材料及应用等方面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在国际期刊如Nature Materials, Chem. Rev.,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6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中影响因子IF>3.0的SCI论文280篇, IF>10的SCI论文79篇,其中Nature Materials 1篇、Chem. Rev. 1篇、Acc. Chem. Res. 2篇、Chem. Soc. Rev. 3篇、Angew. Chem. Int. Ed. 16篇、J. Am. Chem. Soc. 8篇、Adv. Mater. 24篇等。受邀在Chem. Rev.,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ergy Enviro. Sci., Small, Top. Curr. Chem., J. Mater. Chem., MRS. Bu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综述论文、特征论文和研究消息报道等二十六篇; 受邀在美国Marcel Dekker, Inc.、John Wiley & Sons、CRC Press、Kluwer/Plenum、美国科学出版社等十六部英文专著中各撰写一章。被SCI论文引用12,407余次,H因子61。有关研究工作曾受到英国《自然》和美国《化学工程新闻》的报道。近十年间有十九篇论文被ISI评为Highly Cited Papers,有多篇论文被《Chemistry World》、《Materials Views》、《自然•中国》、《NPG Asia Materials》等选为研究亮点或被选为封面论文、热点论文等 。

 

陈春华

入榜:工程科学

陈春华,教授,1964年出生。

1981-1986: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

1986-1989: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硕士

1989-1992: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讲师

1992-1994:荷兰Twente大学化工系(A.J. Burggraaf教授研究组),合作研究

1994-1998:荷兰Delft技术大学化工系(J. Schoonman教授研究组),博士

1998-2001: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技术部,博士后

2001-2002: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技术部,正式雇员(Staff Scientist)

2002-: 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 1、可充电锂电池技术和材料;2、其他能源转换及储存技术及相关材料;3、功能陶瓷制备

负责锂离子电池实验室,以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电解质体系及组装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一系列化学合成方法设计、制备和优化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的长期循环寿命和大倍率充放电能力,重点探索改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途径,并通过与相关材料和电芯公司合作,为锂离子电池在手机、手提电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及大型储能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基础。 

郑永飞

入榜:地质科学

郑永飞教授,1959年10月出生,安徽省长丰县人。1982年、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199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晋升为教授;1995年获得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7-2011年任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主任,2002年起任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郑永飞教授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造山带岩石成因同位素示踪与化学地球动力学、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部分论文已经被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SCI刊物引用达3800余次(ISI论文引用排名榜进入世界地球科学家前50名)。编著《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主编《化学地球动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同位素体系平衡的地质年代学和动力学效应”、“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和“大别-苏鲁陆壳俯冲带深部脱水和熔融及其元素分异效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

郑永飞教授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当选美国矿物学会会士,2008年分别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长江学者成就奖。

郑永飞教授现任《科学通报》、《Geochemical Journal》和《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Chemical Geology》、《Lithos》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杂志编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The Geochemical Society、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和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学会会员。

学科领域分布

入选的183名中国学者,总体人数仅占全球高引榜单的6%,显示我国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过学科与单位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富有启迪的现象:中国学者在材料科学、化学、以及工程科学领域高引作者比例非常高,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则大幅度落后,尽管生物领域的科学家们为中国贡献了大量的Nature,Science,和Cell等高显示度文章。

在21个学科中,共有18个领域中国学者榜上有名。其中 材料科学人数最多,有48人上榜(全球152人),比例接近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程科学也有42人 (全球145人),比例接近30%;另有化学40人 (全球215人),数学17人 (全球105人);计算机科学14人 (全球127人);地质科学14人(全球149人次)。这些学科领域中的中国学者表现突出,贡献了中国绝大部分的高引作者,上榜人数比例也体现相应学科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从整体而言,全球共有3083位学者入选高引作者榜单,其中135人同时入选2个学科,21人同时入选3个学科领域(包括中国的余家国和曹进德教授),更有2人同时入选4个学科领域。如果按照学科领域统计,则全球高引作者人次总数为3266。

(新闻来源:知社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大闪电捐赠方式
—您的公益捐赠可获美国与中国个税减免!
1   支付宝账号:

支付宝二维码:手机支付宝扫描可支付

2)   微信捐赠:关注微信公众号USTCIF。发送“微信捐赠”即可按照提示闪电完成。

手机微信扫描可支付

3   在线捐赠: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全球各银行网银与信用卡。
4)   银行账号

 

户名: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账号:1109 1820 0010 106
支行名称:招商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

5)   美国与国际捐赠:Paypal账号:

手机扫描二维码可链接到paypal支付页面:

信用卡方式: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全球各银行网银与信用卡;

支票

您可书写支票之后,通过手机拍照(或扫描)Email发送给我们,不必通过信件寄送,我们期望通过互联网的快捷手段方便您的捐赠。

Email:

请将注明"payable to USTCIF"的支票正反两面均扫描(或手机拍照)Email发送到如下地址,您对捐赠指定用途如有指定,请在支票或Email标注为盼。

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USTC Initiative Foundation, USTCIF)是美国国内税务署认可的501(c)(3)免税组织。在美报税(不限于持有美国护照或绿卡人士)之捐款完全免税。

USTCIF's EIN(Emplo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Tax ID): 27-4542683

Match Gift:多数美国著名公司匹配您通过新创基金会(USTCIF)给中国科大的捐赠。名单与信息点击这里。 您效力的公司如不在其中,欢迎联络我们

附言:“关键学科发展基金”或您的指定项目

关于捐赠目标:年度筹款行动目标是争取5800人(非5800人次)捐赠。争取更多校友支持,比鼓励少数校友反复参与更重要。新创基金会不接受科大校内学生捐赠;建议仍在深造之校友捐赠不超过20元;工作第一年校友捐赠不超过50元。基金会将尽可能检查退回科大在校学生的捐赠,退回年轻毕业生大额捐赠。

截止10月26日,已有约2369人通过新创基金会捐赠中国科大,年底前仍需争取3431人参与。

关于“关键学科发展基金”

中国科大“关键学科发展基金”第一批将支持数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生命科学等四学科(学院)的发展,支持引进国际一流青年人才。关键学科网页(含学院规划、院长致辞等详情)正在逐步更新中。

关键学科(学院) 定义原则是:

1)该学科(院系)是中国科大亟待发展的关键且薄弱(或曰有潜力)学科。因资源有限,本着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原则,支持更多能以四两拨千斤的力度带来改变的学科,而非已占据领先位置的学科。

2)学院院长兼具高度事业心和执行力。该院系领导不能仅是杰出科学家,且须是好的管理者,在管理岗位努力作为,愿景规划清晰。

2015年9月至今,新创基金会进行了超50人次调研,前述四学院院长均向理事会通报其学院发展规划。“关键学科发展基金”已通报中国科大,校方领导感谢后问“能保证未来5-8年每年连续支持1000万元吗?”可见学校之期待与急迫。

2016-10-26 上一篇: 预告:9月24日北京校友金秋午餐会 下一篇: 2016年年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