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科大人入选2017年杰青,其中80后六位

史上最盛大!中国科大硅谷科技峰会门票开售,点击下图购票

8月4日,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出炉,来自96家科研单位的200名科学家入选。共计20位科大人入选,其中8人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在所有单位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选人数位列第五。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家杰青”年轻化成为新的亮点。18位80后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与教授占1/3

根据青塔的统计,2017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申请人平均年龄为42岁,相比前几年小了不少。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更是有18位“80后”入选国家杰青,这一数据比过去几年要多很多。其中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汪萌出生于1984年,目前只有33岁,汪萌教授(9900)若通过今年的最终评审,将成为目前最年轻的国家杰青入选者。

从80后国家杰青的入选单位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有两位,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各有1位入选其中。

值得关注的,这一批80后国家杰青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占比达到高达1/3,包括汪萌(9900)、程义云(0012)、许金时(SA0402)、江海龙、唐江(9903)、杨晓志(9907)等6位。中国科大这一数据远超过其他高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科大人才培养的顶尖水平。

从80后国家杰青入选者来看,这18位无一例外都至少入选了一种四青人才(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青年千人)。随着近年来四青人才数量的增多,未来“国家杰青”的争夺势必将更加激烈。预计再过几年,大多数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将会从四青人才中产生。

入选国家杰青的80后中国科大毕业生与教授入个人简历: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汪萌(9900)

汪萌,男,1984年出生,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3年7月、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研究员,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任美国硅谷创业公司AKiiRA Media Systems Inc.研究员,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在其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50余篇。担任CCF推荐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Modeling指导委员会成员。获得六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其中包括2009和2010连续两届多媒体领域顶级会议ACM Multimedia最佳论文奖。

曾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SCOPUS第四届青年科学之星,201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the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 2014.,ACM SIGMM Rising Star Award, 2014,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ACM SIGMM首届“科学之星”奖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程义云(0012)

程义云,男,1982年6月出生,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员,同年8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等高水平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80多篇,这些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500,他引2000多次,被国际著名出版社Wiley邀请作为主编编写英文著作一部。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担任国际刊物Current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ies的地区编辑以及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的编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许金时(SA0402)

许金时,男,1982年9月生于福建。2004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毕业后在中科大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特任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基于光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实验研究,获得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2014年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及2014年全国高校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现任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编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海龙

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赴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工作,分别任产综研特别研究员和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随后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3年初回国,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和安徽省第三批“百人计划”。

目前主要从事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相关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探索研究,已在国际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JACS(11篇),Angew. Chem. Int. Ed.(4篇),Chem(1篇),Adv. Mater.(2篇)等。论文被引7000余次(H指数41),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500余次;有20篇论文被ESI评为高度被引用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写书章一章,担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目前承担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课题、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唐江(9903)

唐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12年5月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教授,能源光电子功能实验室副主任,青年千人计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随后以博士后身份在IBM 沃森研究中心从事铜锌锡硫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

一直从事太阳能电池的器件制作和优化工作,取得量子点和铜锌锡硫硒薄膜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各一项。取得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和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记录各一项,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工信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一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一项,累计到账经费超过1500万元,申请中国和美国专利多项。在Nature Energy、Nature Photonics、Angew. Chem.Int.Ed.等顶尖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南京大学教授杨晓志(9907)

杨晓志,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术学位,2008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和法国格林理工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以洪堡学者赴德国巴伐利亚地质研究所(BGI)从事极端高压条件下硅酸盐矿物和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2012年入选中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同年回国就职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工作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研究工作聚焦深部地球的挥发分,探索与硅酸盐地球相关的结构、组成、性质和演化等方面。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PSL、Geology、Geochem Persp Let、GCA、JGR等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被引700余次。2014年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

(新闻来源:中国科大校友总会、青塔)

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