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常庚哲老师

2018年11月22日。今天早上8点,和大学同学罗琳、李霄寒一起,在北京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常庚哲教授的葬礼。葬礼上除了常老师的夫人、儿女和亲属,还见到了科大的史济怀教授、李尚志教授、陈发来教授,还有校友郭元林、刘志峰等。从常老师亲属的悼词中了解到,常老师此次从美国回国探亲,从北京到老家长沙,再到合肥,回到北京,11月18日在临回美国飞机起飞前几个小时,突然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常老师是我们大学的数学分析老师,因为试点班的缘故,我们大学一二年级和数学系的同学一起上数学分析课。但我知道常老师的名字,其实更早,还是在中学,那时候参加数学竞赛,有几本著名的辅导书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几位教授主编的,其中就有常老师的名字,最著名的一本是由常老师主编的《高中数学竞赛教程》(还有另外一本是由严镇军老师主编的)。1992年夏天,我在安徽黄山脚下的屯溪举行的全国中学生数学讲习班,第一次亲身接触到了《高中数学竞赛教程》的编委们,现在有印象的,包括常庚哲、史济怀、李炯生等老师。常老师的儒雅温和,他对数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还有他的湖南口音,当时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记得那一年夏天很热,屯溪的培训教室没有空调,常老师很爱出汗,不断用毛巾擦汗,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讲课的兴致。

正是那一年,中国科技大学的苏淳和严镇军老师分别担任国家队正副领队和主教练,带领中国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及IMO竞赛史上首创一个队六名队员全获金牌的记录。记得在屯溪培训的最后几天,苏淳和严镇军老师回国后也来到了屯溪,分享了很多大赛获胜的消息和许多精彩故事,让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参加培训的高一学生无比神往。

记得培训结束的时候,很多同学争相与老师们合影,人很多,我没有去。我记得当时自己心里想,以后一定还会和这些老师见面的。1994年,我的确如愿进入中科大试点班,到了学校就发现,我们的数学分析课是常老师教课,感到十分高兴。我们的课在二教一楼裙楼的阶梯教室,因为上课人多,记得常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在腰间别好一个无线麦克风的发射器。常老师的课深入浅出,不注重炫耀数学技巧,而关注分享对数学公式本质的理解,让人受益匪浅。他的学者风范,甚至他拿着离粉笔头很远的一端一丝不苟一边书写板书一边用湖南口音念拉丁字母和以外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数学定理名字的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常老师不仅教我们数学,也言传身教我们为人的道理, 他的教义,有一种奇妙的人文关怀,让我受益终身。最后一次见到常老师,是大学毕业出国以前,到他家里请他帮我写推荐信,一别已是十九年。最近听同班的高洁说,她在加州的时候还见到常老师,那段时间我也应该在加州,很遗憾当时不知道这个消息,否则也可以在加州与他再聚。

常庚哲教授1958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就加入了刚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担任数学家关肇直教授的助教。那是科大创立的黄金岁月,是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巨匠济济一堂的岁月。我们在科大,读到很多那时候的叙事,让人向往与憧憬,我觉得我对常老师的特殊感情,隐约里也因为他似乎是一个帮助我们穿越时空连接中国大师一代的纽带。当世界已经被全球化所打通,所有人最大的共同宿命就只剩下时代,我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在网上写过一篇日记(后来叫博客),意思就是70后在中国历史上或许只是一个留不下太多痕迹的匆匆的过渡带,果然没过多久,网络的话语权就已经传递给了以韩寒和李想为代表的80后。人生如白驹过隙,又一转眼,文艺作品里已经满是同为70后的徐峥、筷子兄弟们的青春缅怀,一如当年王家卫怀念那个只存在他意识里的香港。

虽然我曾有幸在毕业典礼上聆听乔布斯,也曾遇见比尔盖茨和贝索斯,更见证了互联网革命在全球的风起云涌,但我依然怀念那个或许只存在于文字与想象中的科学大师的年代:科学的力量与热爱科学的纯真可能是宇宙或上帝送给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而对于我,一个曾经把这个礼物亲手放到我手里的人,就是常庚哲老师。

作者:9400郭去疾校友

2018-11-23 上一篇: 悼念困学守望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方容川教授 下一篇: 图忆常庚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