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理科男的媒体实习感悟

编者按:科大物理学院本科生朱震昕,一个未发表过SCI、却撰有多篇内容丰富文章的理科男。新创基金会出于好奇,约在在金寨路喝咖啡,得知他对媒体的兴趣。回京后与果壳网CEO姬十三(968)会面时专门提及。十三当场要了他的简历。震昕在果壳网的一年实习,得益于姬十三(9608)等的热情帮助,也离不开他对媒体业的热情与努力。

本文为朱震昕的实习感悟,新创基金会希望启发更多校友思考,期望年轻校友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在职业生涯方面尽早谋划,在实践中有所启发。

姓名:朱震昕(1602) 实习单位:果壳网 实习内容:科普编辑

邂逅,理科男结缘果壳

我在科大读的是物理专业,然而我学的物理越多,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却越来越弱。反倒是在参加学生会组织后,对新媒体产生了很大的热情,并在负责运营公众号的时候发了很多爆款内容。比如“科大一教金矿”愚人节话题,几乎所有科大人都在疯传这个愚人节玩笑,还引来了其他高校的模仿,甚至破天荒地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炒上了热搜榜。除了运营学生会的新媒体公众号,我还尝试做一些采访、写一写特稿文章、给科大同学做人物专访、记录校园事件,比如读者服务部和矽谷食堂的离开,以及肥西路下穿工程等。

(在科大学生会组织工作)

慢慢地,我开始觉得自己对写文章的兴趣要比物理大的多,内心产生了接触媒体行业的想法,体验一线新媒体工作的愿望愈发强烈。

彷徨之时,新创校友基金会的刘志峰师兄联系我,说他和同为科大校友的果壳CEO姬十三聊天,提到我撰写的肥西路下穿工程、学校宿舍装修甲醛问题的文章并推荐我去实习后,姬十三师兄表示非常欢迎我。听闻此事,正渴望接触媒体行业的我感到非常兴奋,立刻表示非常愿意前往。最终通过面试,我如愿开启了在果壳的实习生涯。

适应,想法还是太单纯

同事的建议绝不是无稽之谈。起初,我觉得果壳是一家科普为主业的公司,致力于用有趣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尽管我不是新闻专业的,但我在科大也勉强算是学了些科学,也喜欢写点东西,我就想着试试做科普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实在太单纯了。果壳是一个泛科普平台,光有科学没有用,你得普及才行。在科大学的课那都太过高深了,如果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群体,可以说根本不适合做科普。在写文章时,编辑会让我把“动能”这个词给读者解释一下、压缩数学运算的篇幅、太专业的方程式不要过多出现等。起初我也是很晕,这也需要解释?那也需要压缩?

事实上,对于果壳公众号和大多数媒体,学生只占读者群体里很小的一部分,不少读者离毕业已经很久,甚至还有人看到数学符号就会犯怵。面向这些读者,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洋洋洒洒写个好几页,却一点也不解释,这样的科普是非常不负责任也不受欢迎的。

专业的知识并不是百无一是疫情期间,我这个完全没涉足过医学领域的门外汉,只能看着同事每天加班加点写大量科普文章来介绍新冠病毒、更新疫情实时动态、普及防疫措施;也不能像很多媒体记者那样,亲自前往武汉采编报道。那段时间,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学无所用,学物理不过是学了些虚无缥缈的屠龙之技。

工作越多,我渐渐打消了这种疑虑。在写专业性科技新闻的时候,我有时只能看懂内容大意,对深层次的物理原理或实验技术掌握不多,只能根据官方新闻稿精简、翻译;如果遇到诺贝尔奖得主的文章,果壳甚至会邀请教授、博士生做专业解读。我慢慢意识到,科普虽然在形式上要求通俗易懂,但仍然对作者的专业背景有着极高的要求。想要做真正的科普,还是要先把科学给学透了,再去做普及,才是更负责的做法。

(果壳,曾经的朱震昕想不到自己终有一天在这里写文章)

感悟,不仅仅学会科普

扩宽自己的专长领域。起初,我尝试将文章选题和自己所学的物理联系起来,第一篇写的是嘲讽自己物理专业学不下去,只能用学到的物理名词给智商税产品命名。当时量子波动速读的新闻爆红网络,我就用我学到的名词编出了很多种高大上的产品名字,读者看着还是非常有趣的。第二篇是一个小辟谣,当时网上疯传那天是一年中唯一能把扫把立起来的日子,稍微懂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假新闻,我便写了篇解释,结果阅读人数比我平时文章翻了好几倍。来到果壳一段时间后,我也不再执着于要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写进科普文章里。我会写一写科技简讯,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做一些无厘头的小实验,研究一些冷门的东西。实习的时间越久,文章涉及的领域和形式也慢慢多了起来。

学会严谨、对工作负责。在学校,我自己没搞懂某个原理或者概念,可能暂时只影响我自己的考试成绩;但如果要写科普,说错一个关键点,可能就会让成千上万的人形成误解和偏见。因此,我在果壳写文章经常会担心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哪儿写错了,某个选题是不是我不应该自己写,而是让专业人士去解释。

抓住机遇,重视与人交流。有一件让我后悔莫及的事。我刚来果壳实习时,刘志峰师兄向我推荐了几位从事媒体行业的校友,并告诫我做媒体一定要走出去多接触,不然是走不远的。我一开始还犹豫了很久,觉得自己的水平太差,还远不够和专业人士打交道,历练之后再接触可能更加妥当。结果因为疫情,原先和他们交流的想法也无奈搁置。看到记者们在武汉一线报道疫情、记录历史,我在向往他们工作的同时,也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和后悔。

(编者按:事实上科大的校友是非常乐意照顾后辈们的,年轻的校友不必顾虑自己的水平太差,在交流中只要注意礼貌得体即可。新创基金会也曾专题介绍过如何用互联网思维联络校友,强烈建议年轻的校友认真阅读:《中国科大学子如何用互联网思维联络校友》 )

多思考,多实践,多接触真正的行业。科大的科研实力是很强,那不想做科研的同学怎么办呢?像我这样想去接触其他行业的同学该怎么办呢?我建议有这类想法的同学尝试实习。在果壳的实习经历让我接触到了真实的新媒体行业,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学科和领域,重新燃起了对科学的兴趣,也让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我重新振作了精神,这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未来,是继续写科普?还是向正规媒体努力?做文字工作是不是不够赚钱?还是继续读物理?或是随大流转行金融转行计算机?我觉得还是要多思考,更要多实践,多了解接触真实的行业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要不是来果壳实习、换一个新的环境,我可能现在还在学校浑浑噩噩地度日,我也特别感激新创基金会和姬十三师兄能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

(做喷雾实验的朱震昕)

结语:带着科大的科学家精神去尝试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科大2015年毕业典礼的时候,校友代表陈天石讲到:“人们都说科大是科学家的摇篮。其实科大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家的精神。这是铭刻在科大人基因中的精神。是扭转乾坤的信念、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是严谨务实的作风。其实我个人并不赞成每个科大人都应该去做科学家,我认为科大人也应该大胆地尝试去当工程师、记者、公务员、企业家,或者是艺术家。但我想说的是,不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忘掉科大教给我们的科学家精神,这会让我们终生受益。”结合实习的所学所悟,无论未来我是做文字工作,还是回头继续做研究或是其他,我都希望自己不要再像以前那样自暴自弃,而是以严谨务实的精神去攀登最想要征服的那座山峰。

朱震昕(1602)

个人简介:朱震昕,汉族,籍贯江苏镇江,2016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23届校学生会副主席、校学生会信息宣传部部长,2018 年“Hello USTC”迎新系列活动项目负责人。

工作简介(科普编辑):科普编辑也是编辑的一部分,但除了应具有编辑的共性外,还应该具有个性。科普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文字编辑功底和美术编辑能力,兼具作者、记者和校对的能力。同时,应善于学习和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提高科普传播工作的效率。

如朱震昕所说,科大同学在科学领域扎实的知识背景,可以助力科普的深入研究。如果将严谨的思维、扎实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文笔编辑能力相结合,那么转型做科普编辑等媒体行业,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新创校友基金会也非常愿意为更多的校友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服务。

文章说明:本文作者为朱震昕(1602)。编辑任吴炯(1625)、刘志峰(9500)。文章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20-09-03 上一篇: 北京行业校友七月小聚 下一篇: 校友缘聚斯坦福成师徒,今徒弟再发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