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关键学科发展基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项目进展

相关阅读:2016年“关键学科发展基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项目进展

2016-2017年关键学科发展基金项目进展

2016-2018年“关键学科发展基金”项目汇总

一、项目缘起

2016年中国科大启动了 “捐赠关键学科,成就一流科大”年度筹款行动。新创基金会在2016年年底争取到了不低于5800位校友捐赠、120万元的草根校友捐赠,设立“关键学科发展基金”。中国科大“关键学科发展基金”第一批支持数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生命科学等四学科(学院)的发展,支持引进国际一流青年人才。

二、2019年项目进展

2019年,信息学院通过新创基金会资助了10位青年领军人才,他们是从全职杰青、百人、特任研究员等众多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专业范围覆盖计算机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他们分别为:程林、赵峰、何向南、刘军、阚震、毛震东、张天柱、孙海定、刘际、谢海勇。由于涉及薪资,属于保密信息,故无法将资助金额公布。

三、获奖者简介

程林

程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复旦大学(2011年)和香港科技大学(2016年)。曾获2015年IEEE固态电路学会博士成就奖、2018年香港科学会青年科学家提名奖。

科研简况: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源管理及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包括无线充电芯片、高速直流-直流转换器、汽车电子芯片和脑电/生物电信号检测模拟前端芯片等;已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公认的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会议ISSCC和顶级期刊JSSC上共发表论文6篇。申请中国及美国专利4项,其中3项已授权。担任IEEE A-SSCC和IEEE APCCAS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和JSSC、TCAS-I、TPEL等领域内多个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赵峰

赵峰,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和2006年硕士、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导师:汤晓鸥),2006至2018年,先后在香港、新加坡、英国知名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任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员、讲师和副教授(终身),2019年被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任特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科研简况: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等。在核心国际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Pattern Recognition, Neurocomputing等,单篇被引用最高158次,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ACM Fellow、知名研究组等,荣获ICIDM 2018最佳论文奖。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人(T-IP,T-CSVT,PR,CVPR),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演讲(MIUA,ICPR,ICIP),参与组织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及期刊特别专题(MIUA’12,BMVC’15,PRIB’16,T-CSVT)。作为课题负责人、合作者或核心人员,申请和承担多个大型科研项目(2006-2007 美国海军部,120万;2007-2010 新加坡科技局,500万;2011-2015 英国威尔士政府,312万;2015-2018 欧盟面向2020,3000万;2017-2020 欧洲区域发展基金,3850万)。成功研发4个高性能系统:大规模海洋生物自动分类、非入侵式早期癌症检测、交互式医学图像分割、基于热成像的人体关键生理特征实时监测。

何向南

何向南,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特任教授、博导。2016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9年回国入职中科大任职特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何向南博士长期担任国际顶级会议SIGIR、WWW、KDD、ACL等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顶级会议ACM Multimedia 2019的区域主席,国际顶级期刊IEEE TKDE、ACM TOIS、IEEE TNNLS等的受邀审稿人,以及CCIS 2019(云计算与智能系统IEEE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

科研简况:

长期致力于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发表CCF A类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会议SIGIR、 WWW、KDD、ACL、IJCAI,和ACM/IEEE顶级期刊TKDE、TNNLS、TOIS等,谷歌学术引用次数4000余次,h-index 29,单篇一作论文最高谷歌学术引用930余次。其关于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成果曾获ACM SIGIR 2016最佳论文提名奖、WWW 2018最佳论文提名奖和WWW 2018最佳海报论文奖。

刘军

刘军,2012年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博士论文“自适应检测算法的性能分析及应用”获得2014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6年当选为IEEE Senior Member和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18年2月起担任国际期刊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影响因子:3.268)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2019年6月起担任国际期刊Signal Processing(影响因子:4.086)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2019年7月起担任国内《雷达学报》期刊的编委;受邀担任2020 IEEE Radar Conference和2020 IEEE Sensor Array and Multichannel Signal Processing Workshop的TPC成员。

科研简况:

刘军一直致力于雷达信号处理,特别是雷达目标检测的理论、算法及应用研究。针对多通道主动雷达和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探测关键技术和难点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相控阵雷达目标检测、MIMO雷达目标检测,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实测数据的成功验证。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含已接收)76篇SCI论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50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期刊论文33篇。在信号处理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影响因子:5.23)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4篇(包含1篇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总被引1100余次,其中SCI他引500余次,h-index 20(Google Scholar最新数据)。相关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受理)。

阚震

阚震,2011年12月博士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2012年至201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至2019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机械系担任轨道制助理教授,2019年加入中科大信息学院自动化系,担任教授,博导。2016至2019年间,主持美国空军资助的无人系统智能决策和控制相关的科研项目2项(共计60余万美元)。目前在IEEE控制领域会议董事会中担任副主编,担任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副主编;IEEE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CD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Vision(ICARCV)等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领域的权威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副主编;IEEE控制系统协会下Intelligent Control,Nonlinear Systems and Control,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等多个技术委员会委员。

科研简况:

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动态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智能机器人导航、路径规划、目标追踪与决策,以及人机交互与协同合作等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究。 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录用SCI/EI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2篇,多次发表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旗舰刊物Automatica和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上。

毛震东

毛震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重大科技进展奖、保密科学技术二等奖(省部级)等科技奖励。

科研简况: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媒体信息内容智能分析处理,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 on Multimedia、Information Sciences、ACM Multimedia等国际著名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200余次,获著名国际会议Pacific-Rim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最佳论文奖。在媒体信息内容安全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覆盖国家保密局和全国300多家省、市级保密局,是保密局最重要的业务系统之一;接入商务部、外交部等30多家部委机关,构建了我国党政机关互联网接入口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应用于十九大、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会议、中纪委会议、中央港澳工作会议、G20峰会等会议的保障工程。

张天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先后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高等研究院、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获CCF-A类会议ACM MM 2016最佳论文奖和China MM 2017最佳论文奖。参加目标跟踪国际竞赛2次获得第1名。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中科院优博,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获MMSJ Best Reviewer Awards,ECCV 2016和CVPR 2018 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s。

科研简况:

主要研究方向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计算和机器学习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包括TPAMI、IJCV、TIP、CVPR、ICCV、MM等ACM/IEEE汇刊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A类会议论文59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5200余次,第一作者论文单篇谷歌学术最高引用700余次。SCI他引2156,第一作者单篇SCI他引最高469次,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担任CVPR 2020、ECCV 2020、ICCV 2019、ACM Multimedia 2019等领域主席,担任IEEE T-CSVT、Neurocomputing等期刊编委。中国科学院先导C项目课题负责人(1880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空间安全专项课题负责人(465万)。相关研究成果与华为、快手、微软、中科视元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并应用。

孙海定

孙海定博士2018年11月加入中科大,现任信息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特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自加入中科大一年时间,指导学生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9篇SCI论文,申请10项中国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申请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金钻五国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科大创新团队基金,1项中科大青年创新重点项目。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期间师从氮化物半导体分子束外延奠基人Theodore D. Moustakas教授,长期致力于宽禁带氮化物和氧化物半导体外延技术及紫外光电器件设计与工艺的研究。

科研简况:

主要研究半导体材料外延技术, 器件设计与工艺制造, 器件光和电性能表征与物理机制,涵盖光电子和电力电子功率器件。并与工业界紧密合作(欧司朗OSRAM等),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近五年来在光电材料和器件领域重要期刊,如Adv. Funct. Mater., ACS Photonics, Optica, Nano Energy,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Appl. Phys. Lett., Opt. Express, Nanoscale等发表47篇论文(其中一作20篇,通讯作者9篇)。申请美国专利5项,国际专利4项,中国专利10项。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42次(8次特邀报告)。受邀撰写ELSEVIER出版社《Nanoscale Semiconductor Lasers》书中题为“Ultraviolet Quantum Well Lasers”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可见光通信新型发光器件原理与应用》书中题为“非极性和半极性面氮化镓激光器”的两个章节,均已经出版。相关工作受到同行和业界广泛关注,被国际科技媒体报道100余次,包括半导体行业权威杂志《Compound Semiconductor》(12次)、《Semiconductor Today》(5次)、欧洲最大电子工程杂志eeNews Europe(7次)、美国主流科技媒体Phys.org(7次),科研成果多次以周刊/月刊亮点新闻专题报道。受邀长期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分会联席主席,Journal of Electronic Packaging等SCI期刊客座编辑(2019,Guest Editor),Advanced Materials等二十多家重要期刊审稿人。最近的研究成果“调控衬底斜切角提高LED发光性能”被《中国科学报》头版,Compound Semiconductor,中国新闻网,中国科技网,中科大主页新闻网,半导体照明网等国内外科技媒体的报道。

刘际

刘际,2019年3月起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类脑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任研究员,目前已建成8人团队的研究小组,获得了包括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在内的项目支持。2012年和2013年6月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双博士学位。并于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分别于Mayo Clinic和新泽西州立大学先后担任博士后,随后在新泽西州立大学任研究助理。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主持美国心脏协会项目一项,并被美国著名奖项Blavatnik Family基金提名为2018年美国Blavatnik青年科学家奖候选人。

科研简况:

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环路的连接和功能图谱的绘制,利用全脑成像技术、3D重构技术、在体成像技术、光遗传学、电生理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机制、突触传递、细胞类型、联接图谱和行为学表型等各个层面为神经环路的研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迄今为止,申请人共发表论文21篇,总引用800余次,H因子15。第一作者5篇,其中包括2017年在神经生物学领域顶级杂志 “Neuron” (Cell子刊) 发表的一作论文,在同一期Neuron杂志上得到本领域著名科学家, 德国Helmholtz糖尿病中心主任,德国糖尿病和肥胖症研究所所长,Matthias Tschöp教授的专门攥写preview并予以高度评价。

谢海永

谢海永,2018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7年博士毕业于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18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获得过第24届国家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17)、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杰出员工”奖(2017)、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等多项荣誉。

科研简况:

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AI)、未来网络架构(FIA)、软件定义网络(SDN)、 内容分发网络(CDN)、对等网络(P2P)和重叠网(overlay)、高速网络转发。首创提出和开展展ISP合作、对等友好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和标准化,首创P4P理论并完成奠基工作,以P4P的理论、设计和实验结果为基础,联合Verizon Communications和Pando Networks发起创立P4P工作组,P4P的学术论文被数据通信方面国际顶级学术组织ACM SIGCOMM于2008年全文收录发表,该论文在该年度所有发表于ACM SIGCOMM的论文中,引用数自2008年开始一直排名第一。目前已获得15项专利,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中发表文章数十篇。

四、信息学院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99年6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学院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自动化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单位组成。目前学院拥有1个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未来网络国家基础设施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此外,学院还拥有中国科大—中国通服、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目前,信息学院已设置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2个专业方向,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3个二级学科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

信息学院的学科体系完整,研究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中科大理工结合的优势,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技术、无线网络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与新媒体应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过程先进控制与系统建模、国家新一代音视频标准等方向研究居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学院大量承担国家973、86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同时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15项。每年发表科技论文700余篇。每年专利授权50余项。

2020-06-22 上一篇: 2016-2018年“关键学科发展基金”项目汇总 下一篇: 2019年“关键学科发展基金”数学科学学院项目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