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校友毕业寄语赠言

 2022毕业季,王志珍(5908校友)、程艺(771)、刘磊(9500)、陈天石(01少)送给学子寄语赠言。

四科大校友毕业寄语赠言

姓名 班级号 备注 寄语 更多信息
王志珍 5908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点击查看
程艺 771 曾任中国科大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只要有颗大心脏,就能做出大学问 点击查看
刘磊 9500 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 陶侃搬砖与娄师德以德报怨 点击查看
陈天石 01少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寒武纪科技首席执行官 永远保有科大赋予我们的科学家精神 点击查看

王志珍,5908

1964年,王志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至1981年在德国羊毛研究所访问。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做访问学者。1988年至1991年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做访问科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至2013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8年至2013年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80年代初参加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90年代在国内开拓了蛋白质折叠中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研究的新领域。目前集中在蛋白质氧化折叠和内质网质量控制的研究。

程艺,771

程艺教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大数学系主任、安徽省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教育工委书记等管理工作。三尺讲台是程老师一生热爱之所。

程艺教授主讲《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等本科生课程,合作编著教材《数学分析讲义》(一、二、三册)(高教出版社);主持多项教学研究项目,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2020年被安徽省授予“卓越教学名师”称号。

程艺教授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领域,曾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

刘磊,9500

1995年~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受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兼职教授。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陈天石,01少

陈天石,01少校友,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寒武纪科技首席执行官。200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智能以及量子计算。在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是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曾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青”、Intel青年学者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等荣誉。

清华生命学院毕业礼,王志珍致辞:千万不能搞“图片误用”

编者荐语: 6月底,中国科大5912校友王志珍院士应邀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致辞,她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省,也同样是给中国科大毕业生的忠告!

强国一代 重任在肩

——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志珍

亲爱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届毕业的同学们、各位老师、朋友们:

早上好!

感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松海院长、刘栋老师的邀请,给予我这样难得的机会,来这里和大家一起,热烈祝贺你们获得清华大学的学士学位的学业成果,见证你们走向人生新征程的庄严时刻。现在是8点多,你们就像现在这样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奔向金光灿烂的未来。

毕业生就业形势今年有点严峻,但清华的毕业生个个都是炙手可热的抢手人才,基本上都已经是名花有主。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做一个简短的交流,说三句话。

第一句:清华的毕业生都应该是拥有民族使命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年青人。

中国的前途就是靠有使命感的年青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必然是和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紧密相联的。你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未来30年正是你们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正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段。所以,你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者,而且是担当使命的高级科技人才、领军之才、栋梁之才。我非常羡慕你们,希望你们珍惜自己所处的时代。再念一点中国近代史,这种使命感会更强烈。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缅怀两位清华大学的前辈校友,西南联大的毕业生。第一位是邓稼先先生,他是九三学社社员,也是中共党员。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两弹元勋,国家的忠烈,民族的英雄。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48年至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新中国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大部分留学生都留在美国,邓稼先毕业当年就毅然回国,随后隐姓埋名28年。在一次事故中,他不顾生命危险,身先士卒抢险,受到了大剂量辐射。这就是邓稼先对人生的抉择。他对中国的贡献也绝不是他所得到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等荣誉所能衡量的。我只想告诉大家,他因这些大奖得到的奖金是两张10元的人民币。故事到此,请大家深思。

第二位,我的老师邹承鲁先生。他也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我就是受到一大批像邓稼先、周培源、王淦昌、茅以升、王应睐、邹承鲁这样的爱国、求实、奉献的科学家九三社员的感召而加入九三学社的。今天不谈邹先生对胰岛素合成中原始创新的贡献,而是谈他在大学毕业前夕的抉择。1944年,侵华日军妄图尽快解决对华作战,竟然调集主力对中国的大后方发动大规模进攻,直逼贵阳和昆明,重庆岌岌可危。国民政府只好扩军应战,到了不得不号召知识青年大学生参军作战的地步,当时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与之前小规模征召军队翻译官不同,这一次号令是面向全国的征召作战部队。在抗日战争这最后残酷决战期间,爱国热血青年的从军热潮席卷了整个西南联大。1944年1月,邹承鲁21岁,西南联大化学系最后一学期的学生,他不顾生死、不顾大学毕业,瞒着家里,坚决弃学从戎,参军抗日,成为了一名二等兵。他们上了飞往印度的军用飞机,飞机的恒温恒压设备极差。新兵们坐在冰冷的机舱地板上,没有任何防护设备,在舱里被抛来抛去,加上十几小时滴水未进,他们又冷又饿,呕吐、昏厥。这条著名的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段曾经吞噬了许多飞机。总算到了印度汀江,140多名联大学生和400多名其他大学的学生兵以及400多名高中学生兵一起编入“中国驻印度军暂编独立汽车第一团”,在闷罐车里又走了4天,到达兰姆伽“中美汽车学校”训练基地。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便开着十轮大卡车来往于兰姆伽和Calcatta港之间,运输军用物资。道路险峻加上日军轰炸,许多卡车摔下悬崖或被炸毁。抗战胜利了,1945年7月,部队被召回国,邹承鲁沿着年初刚建成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经过11天1700多公里的驾驶,终于回到昆明,回到了祖国。中印公路路面很窄,两辆大卡车相遇错车时一个轮子可能就在路沿悬崖边。9月回校,完全没有条件做毕业论文,写了一个综述,经导师杨石先先生认可,得到了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第二年,以化学类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庚款留英考试。杨石先先生是著名化学家,当时是西南联大教务长,后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今日的西南联大旧址中(云南师范大学)屹立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先生写的碑文,背面刻有联大834名从军学生的名字。这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生与被侵略、被蹂躏的祖国生死与共的使命感。

第二句话是希望清华学子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

中国坚持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讲一个新中国的学术界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参与“人类科学共同体”的故事。1975年5月,中国生物化学学会CSB从中国生理学会独立出来,后来和国际学术界接轨,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CSBMB。王应睐为第一任理事长,邹承鲁和曹天钦为副理事长。当年夏天,王应睐和邹承鲁到多伦多参加第11届IUB Congress, 除学术交流外还承担了国家下达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解决CSB加入IUB的问题。50年代,中国生物化学学会虽然还附属于中国生理学会,却已经是国际生化学会的会员,后来由于对台湾生化学会的加入表示抗议而退出了IUB,这次国家要求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恢复会籍。王应睐和邹承鲁与当时IUB的秘书长Whelan博士、司库Slater博士以及台湾的苏仲卿、罗同璧教授多次磋商,最后达成了后来被称为的“多伦多共识”,也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可以有两个团体会员,一个是中国生化学会,一个是中国台北生化学会。这样妥善地解决了我们恢复会籍的问题,而且使海峡两岸的生化学家可同时参加IUB的活动,这个做法为中国其他许多学术团体陆续参加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所属的相应国际学会所采用,给海峡两岸的科学家越过政治障碍共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创造了条件,加强了海峡两岸科学家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为增强两岸关系注入新的内容。我本人也参加过两届IUBMB的执委会会议,中国生化学会三席,中国台北生化学会两席。有一次我和我在美国FDA工作时的实验室主任分别代表两个团体会员,在“中国”的牌子前同时出席会议。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Whelan博士是邹先生在伯明翰大学的同学,Slater博士是邹先生在剑桥一个Lab的师兄,显然,学生时代建立的国际学生之间的友谊成为了在30年后解决复杂的、涉及不同意识形态的国际科学事务的润滑剂和助推剂。个人之间的了解、友谊和信任很重要,往往可以促进对一件事物的判断和解决。民间外交在某些场合甚至可以起到政府外交所不容易起到的积极作用。大家知道,周恩来总理的朋友遍天下,他争取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的革命服务。大家可以进一步思考当今世界的政治与科技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做。

第三句话,你们中绝大多数将会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工作,希望你们要做一个不忘追求真理初心的、坚持实事求是、发扬科学诚信精神、心灵清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清华校歌中有一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能够做到就非常好了。最后顺便提一句,last, but not least,最最起码的,千万不能搞什么“图片误用”!

毕业生们,祝你们前程似锦!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合影,前排左六白衣白发者为饶子和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32校友)。

编辑:姚汶汐

统筹:段媛慧 王超男

文章来源:清华生命学院

返回查看其他寄语

程艺课程临别赠少年班学渣:你成绩可能平平,仍然大有希望

老师寄语 2020年11月,少年班学院在B站推出“科大少年班精品课”栏目,将《数学分析》等特色精品课程录制上网,以自身教育优势服务社会,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获得广泛好评。2022年6月,在《数学分析B2》的最后一节课上,授课老师程艺教授赠言同学,勉励大家“只要有颗大心脏,就能做出大学问”。

校长包信和院士(右)出席由卓越教学名师程艺教授(左)讲解的《数学分析》精品课开课仪式

(以下文字根据最后一节课录音整理并经过程艺老师修改。) 《数分》B2这门课到这里就结束了。It’s time to say goodbye! 下周将请助教上习题课。

首先我们要感谢三位助教。他们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又要给你们批改作业,解答问题,上习题课。很辛苦!我为什么喜欢选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助教,而不是研究生?因为他们是与你们年龄最接近的学兄,是你们的榜样。当他们在解答提问或上习题课时,给你们的感觉像神一样的存在,似乎没有题目能够难倒他们。其实在他们一年级的时候也和你们今天一样,也曾经受过课程的折磨,也为考试担惊受怕,但是,他们挺过来了。所以你们别担心,他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我在课堂上常常注重介绍一些背景以及课程与物理、几何、代数的关联。这种介绍并不会为解题提供多少直接帮助,但我期望能帮助你们更好理解课程的内涵和创新思路。虽然我尽可能开展课堂互动,但总体上还是满堂灌。有些概念、思想和方法,一时没有吃透,理解不够深入,还有一个消化、反刍过程,需要温故知新。我在讲课中如有不当之处也请你们谅解。 最后说几句多余的话作为临别赠言:

第一句话是“培养科学兴趣,打牢数学基础。”

下学期你们将面临自主选择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大了,就会产生纠结。你们现在接触比较多的是数学和物理,对其他学科领域不甚了解。其实不了解才更加具有吸引力。对学科的了解,不一定要通过课程。学校里经常有一些学术报告会,是了解学科、培养兴趣极好的机会,建议你们常去听听。我推荐了一篇文章“选择物理的十大理由”,不是鼓励你们都去选择物理,而是让你们感受到基于兴趣的选择以及后期执着追求是如何重要。我建议你们把视野放宽一点。科学和技术的范围很广,也都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一旦选择了,就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人怕选错行但更怕没恒心。无论哪个专业,数学总是基础。大一大二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但不是全部。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内涵,提高数学素养。

第二句话是“成绩可能平平,仍然大有希望。”

相对而言,我校数学课程内容较深、难度较大。更何况在严格控制优秀率的要求之下,出现成绩平平、甚至勉强及格或不及格也就不奇怪了。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全班同学都能朝着最高分数一致收敛。但无数例子说明,一些同学在大学时期成绩平平,但日后成就斐然。说明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科大的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因阶段性挫折很快就缴械投降、彻底躺平了。所以“不放弃、不颓废”,舔舔“伤口”继续奋斗才是正道。要认识到后续课程学习也是对已学课程的回顾、反思、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当然也要注意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

第三句话是“珍惜美好青春,坚持才能胜利。”

你们普遍年龄可能比同年级同学小那么一点点。年龄小是一种优势,但不是放任自己的理由。 其实对年轻人来说,年龄上那点 Delta 真的不重要。只有青春才是无比珍贵的。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是年轻人的特点。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沮丧、困惑,甚至厌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或因成绩不佳而自暴自弃则是不可取的。我曾说过: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是借用了过去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一句台词。小时候我们学骑自行车就有这样的体会:不管别人怎么指导帮助,总是歪歪倒倒,不得要领,甚至摔跟头。但是只要坚持,跌倒了再爬起来,突然某个时刻,你就会轻易驾驭,欢快骑行。学习中也会有类似情况,“学时糊里糊涂,事后幡然领悟”。当然,学习、做学问远比学骑自行车要难得多,要想达到幡然领悟境界,必须要有经受得起挫折的坚强毅力,坚持坚持再坚持。只要有颗大心脏,就能做出大学问。 好吧,就说这么多,再见了!

文章来源:中国科大少年班

返回查看其他寄语

清华化学系毕业典礼,刘磊谈陶侃搬砖与娄师德以德报怨

编者荐语: 系主任刘磊在清华大学化学系2022年毕业典礼致辞,主要谈了陶侃搬砖、娄师德以德报怨两个小故事。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9500校友,这也可以是给中国科大学子的赠语。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时光飞逝,转眼间同学们即将完成学业。祝贺各位同学,也感谢各位老师,祝大家毕业季快乐!

祝福的话已经写在大家的毕业纪念册里了。这里我再分享两个历史小故事吧,同学们可能曾经也读过或听过。

第一个故事是陶侃搬砖。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他年幼而孤贫,但“少长勤整,自强不息”,后来参加过很多平叛战争,60多岁时凭靠军功当上广州刺史。广州当时太平无事,大家生活比较安逸。但陶刺史则坚持每天早上一个人把一百块砖头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一个人把这些砖头运回书房里。别人都很奇怪,问他为啥要这样做。陶侃答道:“我虽然老了,但天下还不太平。我现在如果贪图悠闲安逸,将来万一国家需要用得上我的时候,我怕不能胜任啊。”后来陶侃70多岁时果然又披挂上阵,平定了郭默之乱,成为有晋一朝的股肱名臣。

  第二个故事是娄师德以德报怨。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两位宰相,一位叫狄仁杰,一位叫娄师德。狄仁杰才高八斗,有些看不上厚重少文的娄师德。有一次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的坏话,武则天听完后,忽然问狄仁杰,“你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做宰相呢?”狄仁杰想了想答道:“是因为我文章写得好才受重用的吧?”结果武则天笑着拿出一个箱子给狄仁杰看。狄仁杰一看,箱子里都是娄师德的奏折,打开奏折看,奏折里很多是推荐狄仁杰的,说狄仁杰精明强干,推荐他当宰相。狄仁杰看完,羞愧难当,从此和娄师德同心同德,再也不相互攻击了。

两个小故事,讲了两个生活的态度: 其一是我们要勤勤恳恳,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其二是我们要与人为善,也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同学们学问与才能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未来必将才堪大用。希望能够不忘母校校训的八字真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此诚人间至理,知行合一,善莫大焉。

再次祝大家毕业季快乐!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化学系 刘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500校友

文章来源:清华化学系友之家

返回查看其他寄语

学习太苦太累,大学整天打游戏闲逛的学渣啥时领会到科大精神是扭转乾坤、追求真理、严谨务实嘀

毕业季 六月,对大学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寄托了拳拳祝福的毕业生们,从这里出发,放飞梦想;承载了殷殷期盼的新鲜血液又要来到这里,找寻希望。 你期待在大学里得到什么?大学会教给你什么、又希望你传承什么?这应该是每个学生选择大学的初衷。而在你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和你的大学也就渐渐地变得密不可分。当你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你本人就是这些问题的最好回答。

“我们想把母校最好的都给你们,却发现原来母校最好的就是你们!”

——中国科大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着装授予仪式上,包信和校长深情寄语毕业生

在今年的六月,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邀请到01级校友陈天石,让我们从他多年的工作生活分享中,一起来看一看他的答案。

我是中国科大01级少年班毕业生陈天石。我2001年来到科大,入学已经是21年前的事了;2010年博士毕业离开科大,也已经是12年前的事了。卢院长邀请我写一篇短文与师弟师妹们分享学习和工作的心得,我想起三年前(2019年)我在科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就对当时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和修改,与师弟师妹们共勉。

只要努力,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我上大学时不喜欢学习,觉得学习太苦太累,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打游戏或闲逛,考试只要过关就万事大吉。到了大四才发现前三年已经被别人落下太多。在切实感觉到了生存压力之后,我开始认真准备考研。我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考研改成计算机方向,之前没有基础。那几个月我很认真,每天看书学习,又承蒙我的恩师陈国良院士和姚新教授不弃,总算念上了科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说这段往事是想分享我的第一条心得:只要努力,任何时候都不算晚。这句话送给和我有类似经历的同学们。

坚持走下去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在科大计算机系读博士时,我非常懵懂地跟着导师们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当时人工智能是个冷门领域,我博士期间做的这个研究方向偏基础理论,用世俗一些的眼光说,更是冷门中的冷门。但我非常努力地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即使是老师没有布置的科研任务,我也愿意主动思考和尝试。我在读博士时坚持做了五年理论,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一直没有转换方向;有幸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工作,建立了自己对科研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为我后来做的一系列工作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想分享的第二条心得是,无论你走哪一条路,坚持走下去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在多元化的团队里能成长得更快

我从科大博士毕业之后,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和合作者一道做人工智能和处理器芯片的交叉领域学术研究,而这个方向过去少有人涉足。2016年,我和团队创办了寒武纪公司,做智能芯片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吸纳不同背景的小伙伴,这让我们的团队得到快速成长,大家的视野变得更宽广。目前寒武纪公司有很多员工是科大校友,但我反而会要求我的同事招更多兄弟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我们不仅招收计算机、微电子专业的聪明人,也招了很多学数学、物理的高手,甚至还有中文、外语和新闻传播专业的牛人。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只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元的文化才能造就一个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创新平台。所以我想分享的第三条心得是: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多和不同背景的人多交流、多合作;在多元化的团队里,大家才能成长得更快。

科大教给了我们科学家的精神

大家都说科大是科学家的摇篮。其实科大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家的精神。这是铭刻在科大人基因中的精神。是扭转乾坤的信念、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是严谨务实的作风。我个人并不赞成每个科大人都应该去做科学家,我认为科大人也应该大胆地尝试去当工程师、记者、公务员、企业家,或者是艺术家,对未来可以有更加多元化的规划。但我想说的是,不论未来的人生如何,从今天起学好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四大力学,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血液和思维,一定会让你受益终生。

大学是人生中的新起点。我衷心祝愿每一位师弟师妹都能有一个无悔的人生,永远保有对待生活的激情、永远保有科大赋予我们的科学家精神。

文章来源:少年班学院

返回查看其他寄语

文章说明:校友简介综合自互联网,未与本人核实,如有谬误,由编辑负责。

2022-07-18 上一篇: 人工智能学者罗杰波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下一篇: 912郑磊接棒合工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