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兵最近Science+Nature, 明年入职耶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72校友胡良兵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专业,2002-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2006年,共同创立Unidym Inc公司;2009-2011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在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最年轻的杰出大学教授(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胡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新能源新和环境材料,包括木头纳米技术,极端制造, 固态电池。胡良兵教授成立了多家公司, 致力于技术的产业化。

胡良兵教授即将开启其学术生涯的新篇章,于2024年加盟耶鲁大学,成立耶鲁材料创新中心(Center for Materials Innovation),继续推动材料科学前沿研究。

近期胡良兵教授接连在Science、Nature期刊发表重磅科研论文。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被动式辐射冷却技术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建筑制冷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23年11月9日的Science《科学》期刊上。这种技术利用了一种特殊的微孔玻璃框架和氧化铝颗粒组成的材料,其中微孔玻璃框架能有效地发射长波红外辐射并具有较高的太阳光反射率,而氧化铝颗粒则强烈散射阳光,防止制造过程中多孔结构的致密化。即便在高达80%的湿度条件下,这种微孔玻璃涂层也能显著降低中午和夜间的温度,分别约为3.5°C和4°C。此外,即使在水、紫外线、污垢和高温等恶劣条件下,这种“冷却玻璃”涂层依然能保持高太阳光反射率。其基于溶液的制备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通过刷涂或喷涂的方式轻松应用于各种表面,如屋顶和墙壁。该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广泛,包括太阳能电池、发电厂冷凝器、高性能个人热舒适纺织品、露水收集和减缓冰川融化等多个领域。

同一月份,胡良兵教授团队又在Nature《自然》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装置,可以简易实现稳定的超高温等离子体(USP)并将其应用于极端材料的制备。团队构造了一种新型绒毛结构的电极,通过电极表面众多绒毛纤维尖端,可以轻松创造一个堪比太阳表面温度的稳定、可调节的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可以用较低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维持。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长纤维接触点或缺陷区域产生的焦耳热会形成小间隙,将等离子体击穿电压显著降低至不到50V,相比没有纤维尖端的1500V降低了30倍。同时,垂直排列的短纤维束阵列可以产生集中电场,平滑扩展增大等离子体的体积。该团队已经使用USP合成了各种极端材料,包括超高温陶瓷,以及各种难熔金属合金。同时,高度灵活的碳毡电极可以塑造成各种几何造型,以满足不同的制造需求。该项技术将加速在兼具反应性和超高温环境中发现新材料的过程,为材料合成和制造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自从加入马里兰大学以来,胡良兵教授已累计在Science、Nature正刊发表14篇文章,可谓硕果累累。加入耶鲁大学后,胡良兵教授将继续推进其在生物质、高效电池技术以及极高温材料合成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目前,他正寻找志同道合的优秀博士生和博后研究员共同探索领域前沿。如果你对于在这些激动人心的研究方向充满热情,欢迎加入胡良兵教授的团队,一起揭开未知材料领域的神秘面纱。

2023-12-17 上一篇: Happy Holidays!能否捐赠中国科大? 下一篇: 2023年新创基金会再获免税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