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生嘉年华校友嘉宾与优秀毕业生名单

饶子和院士

饶子和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32校友、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天津校友会会长。 天津市科协主席、原南开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主席。主要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专利8项。因在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陈嘉庚科学奖”;又因在SARS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的里雅斯特科学奖(Trieste Science Prize)”。

1950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任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1999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兼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5月26日起接替侯自新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12月19日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学术成就: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杜善义院士

杜善义,5907校友,力学和复合材料学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航天学院院长,哈工大副校长,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突破了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提出“非烧蚀”防热材料概念;将细观力学推广到先进复合材料力学分析中,提出了“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研究方法;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在压电、铁电与功能梯度材料等的多场耦合分析和力学性能预报方面做出贡献;开展了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为推动其在航空航天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重视和善于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20余人次获国家级人才奖励,团队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防科技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在国家多项重大工程与研究计划中担任专家,在论证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航天奖、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了《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了71名博士。

徐建中院士

徐建中,1940年3月3日生于江西吉安,原籍辽宁北镇,工程热物理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主任[1] 。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研究。建立叶轮机械三元激波理论,提出广义回转面的概念,改进两类流面上的计算方法,发展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体系。对跨声速流动和粘性流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若干概念和求解方法,如跨声速流函数方法、拟流函数法、粘性层模型和相干粘性层模型、略微简化Navier-Stokes(SRNS)方程、时空守恒(STC)格式等。将三元流动理论、所发展的计算方法和其他研究成果成功地用于设计,为建立我国自己的叶轮机械气动设计体系做出了贡献。

黄吉虎教授

黄吉虎教授,5807校友,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是火箭动力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曾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随校迁往合肥后,他曾筹建和领导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并担任中国科大西区区长等职务。

李景洪教授

李景虹,863校友,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至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与生物分析化学、纳米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un., Nature Protocol, J. Am. Chem. Soc.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90余篇,应邀在Chem. Rev.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十余篇综述,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高影响力论文(即近十年被引频次TOP 1%论文)34篇;Hot paper(近十年被引频次TOP千分之一)2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市青年科技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电化学青年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现任J. Physics Chemistry of Solids (Elsevier) 副主编及国内外十余个期刊的国际顾问、编委和特邀编辑。

刘冬生教授

刘冬生,8812校友,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之后在中科院化学所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其间攻读了在职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于香港理工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后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8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9年6月获得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邀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1年8月起任化学系副主任。近年来先后担任了基金委面上项目负责人、科技部重大研究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课题负责人。现任Soft Matter,ChemBioChem顾问编委,Biointerphases Co-editor。当前主要从事以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基础的纳米结构组装及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

郝勇研究员

郝勇,9613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第二批入选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系研究科学家。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分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工程博士学位。

张强锋研究员

张强锋博士是9600校友,现任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导、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00年获得少年班学士学位,他拥有中美两国计算机与生物物理相差甚远学科的博士学位(2006中国科大计算机博士;2012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物理博士)。他曾任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姬十三博士

嵇晓华,9608校友,网名姬十三,果壳网创始人兼CEO,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姬十三是中国科普行业的领军人物。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目前已发展为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打造优秀的科技知识社区,并借此平台推动“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获挚信资本、IDG资本等机构投资。姬十三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有意思”,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李睿博士,9805

李睿是9805校友,2014年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IAF)的青年航天领袖奖,并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人。

青年宇航领袖,用于表彰对宇航学的学术研究或职业贡献的杰出领袖人才,每年奖励不超过5名特优学生与职场青年才俊,年龄限21-35岁,强调要求获奖者在学术或职场中有领导力。该奖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颁发。

李睿1998年从湖北襄樊市四中进入中国科大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现近代力学系)学习,200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其后供职于加州施耐德电气Kavlico公司。2009年回国,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某研究室副主任。

陈天石博士

陈天石,01少校友。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工学博士,现任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智能以及量子计算。在IEEE/ACM Transactions、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SCA、HPCA、IJCAI、AAAI、SPAA、DATE等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2)、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1)、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1)、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集体)等荣誉,并入选计算所百星计划(2011)。

陈云霁(97少)与陈天石是中国科大历史上不多的一对神童亲兄弟、人工智能学界的亲兄弟。其兄长陈云霁曾任龙芯3号总设计师,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现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

2014年是兄弟俩丰收的一年。2014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ASPLOS上,“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获得了最佳论文奖。这不但是大陆科研机构首次在计算机系统和高性能计算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也是亚洲首次。2014年12月,陈氏兄弟又推出了寒武纪2号神经网络处理器(DaDianNao),荣获2014年度Micro最佳论文。这是Micro自1963年创办以来,美国以外国家首次获得这个奖项。

2015年,兄弟俩继续高歌猛进——陈天石入选优秀青年基金;陈云霁入选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科技评论杂志(MIT Tech Review)TR35创新者奖榜单(35 Innovators Under 35 )。

2015-07-31 上一篇: 李文秀 下一篇: 阿拉木图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