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刻意做到‘精’”

专访中国科大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窦贤康

立即捐赠“低调的牛校”,为中国科大打赏!

——您的公益捐赠可获美国与中国个税减免!欢迎指定项目,捐赠方式附页尾

本文首发于2016年7月4日总第762期《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珊

 

 “小”并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而“精”是我们刻意要做到的。

追求卓越是科大的精神,但是“小”并不是。

我们也希望“大而精”或者“中而精”,但是这有一个过程。

《中国新闻周刊》:

在前四批青千申报中,中国科大申报入选总人数70人,连续四次位居全国第一。科大引进人才的秘诀在哪里?

窦贤康:

大学对于顶尖人才的重视和热爱是生命线。和别的机构不一样,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没有人才不行,创新领军人才更是非常关键。苹果没有乔布斯立马就没有了创新的灵魂。

你看欧洲杯,有的球星的身价能达到几千万,其他人才四五十万。球星老远一脚就能将球射进球门。老板不是傻子,为什么给球星那么多的钱?因为踢球的目标就是进球,就是赢。高校的人才也是一样的。

科大很注意培养年轻人,这是科大能够永葆竞争力的原因。当时我从法国回国没几天,学校就让我当系副主任。我36岁就当上了学院的领导。在科大,从来不会按资排辈,会按照教学和科研上的成果来对老师进行激励和评估。科大的优势,就是对学生和老师非常重视。

中国科大的总经费在国家C9高校中不算多,但是我们很舍得在人才引进上花钱。在科研条件和薪水待遇上,但凡能做的,我们都做到了。

在科研条件上,我们在人才报到第一天科研启动就到位,而且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做。你需要什么科研条件就提出来,学校会讨论。比如公共设施、实验室等,如果真的需要,我们一定保证他的科研能够尽快地做起来,一天都不耽误。我们给青千提供了在C9高校中具有竞争力的年薪,与国外待遇基本接轨。

我们学校主要领导,包括校长、书记,都把人才引进当作头等大事。原来的侯建国校长,曾经带我们去美国招聘人才。在美国的十几天里,我们的全部时间都用在大学里招聘人才上。记得当时行程有半天空闲,他体贴我没来过纽约,让我出去看看。结果到了当天下午,他又跟我说不行,陪他去思科看一看。在那儿十几天,走了好几个城市,我对美国唯一的印象就是校园。

很多人见了面后,总体印象特别好的,需要约到宾馆进一步谈。我们没有宣传式的招人,没有拉大旗、挂横幅。我记得当时侯校长比较累,进大厅的时候,有块玻璃擦得太干净了,他没看见,一头就撞上去了。

人才是立校的根本,我们认为,只要人才在,我们跟任何学校竞争,都不用担忧。高校是靠本事吃饭的地方,有水平高的人才在,一个学校才能发展好。

《中国新闻周刊》:

科大在引进人才方面花那么大力气,学校内部会有反对的声音吗?在本土人才培养上会有哪些措施?

窦贤康:

在引进人才上,一开始学校有些老师也会有不同看法,有人讲,引进来的人才可能短期内会挤占学校资源。可是没有人才,学校会办得越来越差,你会越来越没有资源。短期看貌似挤占资源,但是从长远看,将来会带来更多的资源。

我们既注意从国外人才引进,也注意学校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比如说,有些老师,有发展的潜力,但是所在的学科不够强,成果出不来。这个时候,我们就每年拿出来一笔钱,资助他们去国外进修,保留他们在学校的待遇,同时提供他在国外体面的研修生活费。但是有一个要求,你不能出去混。我们批准他们出去的唯一条件,就是他找的实验室和导师的水平必须是一流的。

工程科学学院的吴恒安教授,现在已经是学院的副院长。原来在科研上一直做不出好的工作。后来他去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的实验室,当时安德烈•海姆还没有拿诺奖。后来吴恒安的科研很快上去了,研究方向也非常前沿领先,去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每年会有几十个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出去,这是他们提升的关键机会。这个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弱势学科来讲的。科研需要高的眼界和实验平台,需要在一流的实验室学习。我们会给有潜力的青年人创造条件,让他们科研水平的提高速度更快一些。

同时,国内的“土著”力量也在增强,这两年国内大的人才计划也在朝着他们倾斜,潘建伟、杜江峰、陈仙辉、谢毅等教授所培养的人才,一点也不比引进的人才差。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科大地处合肥,这个因素会对引进人才产生什么影响?

窦贤康:

现在合肥发展很快,但是很多人还是会首选北京、上海等城市。我们认为,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不去北京、上海,愿意来科大工作不容易,刚来的时候总是人生地不熟,大家给他好一些的启动支持,才能很快进入到科大这么一个好的科研环境中去。

现在合肥城市建设也很快,合肥的发展对我们的带动也很大。其实任何一个人到合肥来,合肥一定比他想象的好很多。但去上海、杭州,他反而可能会失望,因为他们的期待很高。来科大不会这样。合肥现在被称为“逆袭中的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科大科研经费总量不多,但是却出了不少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科大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窦贤康:

我们争取到科研经费后,会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说,985的建设经费,有的学校拿了钱后会分到各个院系,就像撒胡椒面。科大刚开始也是想这么做的,但是经费分下去会什么都干不成。后来我们觉得,学校整个基础条件差,所以就搞了公共实验平台建设,集中所有资源建设公共平台。我们现在花了一点几个亿在做微纳加工中心,很多实验室需要设备,你不可能同样的设备一个实验室搞一个。搞好一个,为全校教师提供服务。钱太多,乱花总不够;钱不多,你集中花,照样能解决一些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

在“千校一面”的高校扩招潮中,中国科大如何保持“小而精”的理工特色定位?

窦贤康:

“小”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而“精”是我们刻意要做到的。追求卓越是科大的精神,但是“小”并不是。

当时中国科学院办科大,是要办新兴的学科,这就使得科大一开始就受到一定的限制——理工科,而且是新兴学科。我们也想办大点儿,我们也有过办大的冲动。比如,我们办过外语系,但后来证明不行。科大是以理工为主的学校,我们不擅长培养外语人才,而且会冲击基础教学。我们也不是盲目取消的,也是跟外语系的老师进行了研讨的。

另外,现在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我们规模大不起来。我们要是办金融类的学科的话,科大周边没有大的金融公司。

我们也希望“大而精”或者“中而精”,但是这有一个过程,我们只要有能力,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是会拓展的。但是我们不盲目,不追求大,不能让学生接受二流的教育。现在我们也在发展新兴学科,例如,我们正在跟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合办材料学院。

我曾经分管招生十年,学校也曾经有要扩招的想法。但是,扩到哪里去?科大的很多学科偏理科,国家不需要那么多人。所以,精是目标,小、中或大取决于国家的需求,取决于学校的能力、师资队伍和机遇。

新闻来源: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ID:china-newsweek)。

立即捐赠“低调的牛校”,为中国科大打赏!

中国科大全球捐赠方式

——您的公益捐赠可获美国与中国个税减免!欢迎指定公益项目

中国与海外(除美国外)捐赠方式

1)支付宝账号:   可备注您的捐赠项目

    支付宝二维码:手机支付宝扫描即可支付(无法备注,可邮件至说明捐赠项目)

                        

2)微信捐赠:向公众号“USTCIF”发送“微信捐赠”,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3) 在线捐赠: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支持全球各银行网银与信用卡;

4) 银行账号

户名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账号:1109 1820 0010 106

支行名称:招商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

附言:您说明捐赠项目

美国捐赠方式

Paypal:

美国信用卡方式: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支持美国和全球各银行信用卡

支票:

您可书写支票之后,通过手机拍照(或扫描)Email发送给我们,不必通过信件寄送,我们期望通过互联网的快捷手段方便您的捐赠。

请将注明"payable to USTCIF"的支票正反两面均扫描(或手机拍照)Email发送到如下地址,您对捐赠指定用途如有指定,请在支票或Email标注为盼。

Email:

说明:新创基金会不接受科大校内学生捐赠;建议仍在深造之校友捐赠不超过20元;工作第一年校友捐赠不超过50元。我们将定期检查捐赠名单,对于科大学籍学生捐赠,一律退回。

2016-07-04 上一篇: 李文秀 下一篇: 越战越勇!科大学子亮相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