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材料与工程高引学者出炉,科大世界第八!

近日,基于Elsevier Scopus数据库的2016年材料与工程学 (MSE) 高引学者名单出炉。高引学者一般是所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只有总引用数位列前300名的研究人员进入榜单。其中,美国西北大学、莱斯大学位居前两位,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八位。

 

 

中国科大共有4名教师上榜,但经过调查发现,在榜单中还不乏许多科大校友。由于榜单中信息较少,许多不易核实,经不完全统计,上榜名单中约有78位华人学者,其中至少有12位科大校友。其中有9人本科就读与科大,3人曾在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附上榜校友名单及简历)

另外,国内还有25所院校进入榜单。其中,清华大学7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各3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各有2人入围。

北京大学、湖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各有1位学者上榜。

 

科大入选教授名单及简历

刘世勇

199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1996年和2000年,分别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和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研,英国Sussex 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 of Delaware、美国UC Berkeley进行博士后和访问研究。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研究员,中科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和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等。

曾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 (百人计划)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结题获特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谢毅

1988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应用化学系博士,师从钱逸泰院士。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进行博士后、访问研究。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是中国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还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谢毅教授获得2015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称号。

现任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无机化学学报》等顾问编委。并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也是迄今为止基金委化学部唯一一位女性担任的群体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理论和性能研究。

 

钱逸泰

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布朗大学和普渡大学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并于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起为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回国后从事纳米材料化学制备和超导材料制备,曾获得200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际《固体化学杂志》编委等。

俞书宏

1988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在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央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责任研究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首批特聘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ISHA)国际理事会秘书长和理事会执委等。

在聚合物控制晶化与仿生材料、纳米结构单元可控合成与组装、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制备及功能化、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新型碳纳米材料及能源转换材料及应用等方面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上榜校友名单及简历

1. 夏幼南(823)

1982年从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6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并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后留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分别获得无机化学硕士学位和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师从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

曾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并先后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目前任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生物工程系和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纳米医学领域Brock Family Chair及Georgia Rearch Alliance杰出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应用,曾获美国化学会拉梅尔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教授奖等。2013年,因其在纳米晶体合成及应用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是第一位华人获奖者。

 

2.李景虹(863)

199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曾在美国伊利偌利大学(UIUC)、加利福利亚大学(UCSB)、克莱姆森大学和Evonyx公司研究与工作。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为“百名计划”引进任化学系和分析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电化学与纳米电分析化学、生物传感与生物分析化学以及单细胞分析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知识创新奖、清华大学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等。并担任北京市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期刊国际顾问等

 

3.杨培东(8812)

1988年从苏州木渎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后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曾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并且居于榜单前列第10位,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201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15年度天才奖。

主要研究方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4. 周崇武(8900)

1989年从湖北荆州中学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并取得学士学位,1999年获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后于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员。2000年起,任教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气工程系。

曾任Nano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副编辑,ACS Nano and Nano Research编辑顾问成员等。他曾获得美国宇航局TGIR 奖、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教授奖、Zumberge交叉科学研究奖、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纳米技术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等多项荣誉。

 

5.殷亚东(9212)

199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夏幼南教授),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导师为A. Paul Alivisatos院士)。2006年起,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殷亚东在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体印刷术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2011年Thomson Reuters公布的全球顶尖百名化学家(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和全球顶尖百名材料学家(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2000-2010)名单中,他在化学领域的世界排名是第55位、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世界排名是第2位。

他共取得美国专利十多项,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出自他门下的教授已有葛建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铁锐(中科院理化所百人)和高传博(西安交大教授)等,所指导的学生也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美国材料协会(MRS)杰出研究生奖”等多项荣誉。

 

6.孙玉刚(9212)

1992年从山东茌平县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2006年开始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从事独立研究工作,是终身研究员,纳米材料合成实验室负责人。现为美国天普大学的副教授。也是2008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获得者。

多年从事新型纳米金属材料的构筑以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规格化制备、空心壳纳米金属的结构形成与演化、柔性可伸展纳米电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氢气传感器的研制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果。

 

7.段镶锋(9212)

1992年从湖南武冈二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于应用化学系。后获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兼任Nano Research杂志副主编,发表了90多篇论文,拥有30多项美国专利。

曾获得“全美发明家竞赛大奖”、美国宇航局发明奖、新加坡青年研究员奖、美国能源部青年研究员奖、美国科学基金委CAREER奖、美国NIH部长创新奖等多项荣誉,被美国Technology Review评为当年的“世界百位杰出青年发明家”之一,同时是美国高科技企业Nanosys创始人之一。

他和黄昱(9412)合作完成的纳米成果被Science评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并名列榜首。曾为美国高科技企业Nanosys创始人之一。在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中,段镶锋位居全球第41位、华人第7位。

 

8.崔屹(9312)

199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后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查尔斯•理博(Charles M. Lieber)教授。博士期间,他的研究课题为纳米技术包括合成半导体纳米线和纳米传感器的应用。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作为米勒博士后研究员与保罗阿里维萨托教授(Paul Alivisatos)共同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和装配使用交替纳米晶。 2005年起,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曾获大卫费罗和杰瑞杨学者奖。2011年,他联合启动了一个光子科学学院,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的储能、光伏、拓扑绝缘体和生物与环境。

同时任纳米快报的副主编、湾区光伏联盟的联合主任等。同时,他创立了Ampruis公司,主要负责商业化的高能电池技术。曾获得材料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当今最热研究人员”、首届纳米能源奖、无机化学BAU家庭奖、IUPAC杰出奖、KAUST研究奖、技术审查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奖等。

 

9.黄嘉兴(9503)

1995年从福建莆田六中考入中国科大,本科毕业于化学物理系。在科大期间他在谢毅教授实验室的工作获得了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200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师从Richard Kaner。其博士论文工作获得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和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杰出研究生奖。曾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奖资助并加入杨培东(8819校友)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为副教授。

他在材料化学科研与教育方面的工作曾获得2011年美国斯隆基金会的青年学者研究奖,2011-2013年度西北大学Morris E. Fine材料与制造青年讲席教授以及2013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

 

10.李亚栋(SA88/BA95)

1986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首批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被评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他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纳米微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学术期刊:Nano Research、《科学通报》、《中国科学B辑:化学》等编委与顾问。

 

11.王文中(SA93硕博)

1993年本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取得无机化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联邦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担任研究助理。2003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二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

建立了新颖的室温软化学方法,成果发表在 JACS, Chem. Mater. 等 SCI 杂志上,并获得中国专利一项。这项成果被著名综述性杂志单独列为纳米材料制备的新方法 ( Annu. Rev. Mater. Res. 34, 41(2004)) 。该项技术的发展对光催化,发光,光电转换,光电信息等功能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实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2.黄飞鹤(SA96)

1996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99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导师为何平笙教授和阮德礼教授。2005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于Harry W. Gibson教授。后在犹他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Peter J. Stang教授。2005年起,任教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筹建超分子化学研究小组。 曾获得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Outstanding Recent Graduate Alumnus 奖、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奖等,并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大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新闻来源:知社学术圈、msesupplies)

2016-07-27 上一篇: 李文秀 下一篇: 中国科大2016国家杰青人数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