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概念很新,但中国科大已做了十四年

微信、Paypal与支付宝二维码可扫描。 Paypal: 支付宝:

相关阅读:捐赠进展通报

近日,网络热传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分析学生饭卡刷卡记录,运用大数据精准扶贫。然而,这对于中国科大而言早就不新鲜。早在2002年,科大即通过“校园一卡通”网络系统数据统计,开启“隐形补助”,至今已默默做了14年。

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查阅整理部分新闻如下:

2003年

中国科大:妙用网络救助贫困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9

中国科技大学2002级数学系女生李某家境贫寒,父母务农,爷爷患白内障,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一个正读高中的弟弟。进入大学后,她看到班上还有比自己生活更困难的同学,就放弃了补助申请,每月靠一笔不多的国家助学贷款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以去年10月为例,她一个月在食堂共就餐88次,令人难以置信地只消费了51.9元。尽管这样,自尊的李某从来没有向别人透露过自己的窘境。

但李某的消费明细状况,中国科大学生处从去年6月就注意到了。原来,学校通过最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了“校园一卡通”。“一卡通”系统不仅可以替代以往各种证件,实现考勤、图书借阅、医院就诊等功能的身份认证;还具有存款、消费功能,外地学生可直接享受银行异地存款、通存通兑;再者,“一卡通”系统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籍、奖贷、人事等各部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接,持卡人可以共享这些公用数据,查询本人的学习成绩、消费明细,科研课题等信息,学校管理部门也可以结合管理信息、后勤信息和消费信息查询等应用系统,对校内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

中国科大学生处正是通过分析“校园一卡通”网络系统上统计的李某的数据情况,及时与她系联系,确认了真实情况后,立即给予该生800元的临时困难补助,并将李某补入学校救助的名单中。

中国科大学生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贫困生对待救助的心态敏感复杂,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经济状况,“偷偷”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影响了学习和身体健康。贫困生登记也总会有遗漏,通过网络手段了解学生的消费状况,可谓另辟蹊径。学校在“偷偷”了解学生的准确情况后,采取“一对一”的办法给予资助,不事声张,也维护了学生不愿公开自己经济状况的“隐私权”。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中国科大已通过这个办法救助了约30位贫困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5年

中国科大探索出资助贫困生新路子“隐形补助”体现资助伦理

来源:《中国矿业报》(记者:胡胜友)2005年9月2日

时下正是大学新生入学报到之际,贫困生资助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在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体系的同时,还将视角投向贫困生资助伦理问题,探索出一套“隐形补助”的新路子。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补助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他们的自尊与隐私的保护。

中国科大学生人手一张“校园一卡通”,日常校内消费均可通过“一卡通”实现。为此,该校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按月对学生在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此类学生的数据库。这时候,无须学生自己申请补助,学生处便主动核实情况并在其“一卡通”账户中存入150元或120元的补助,达到生活预警线的学生一年最多可得到10次补助。仅去年一年,中国科技大学通过这种资助方式,就向1100人次发放了临时困难补助66万元。

“隐形补助”的受益者、该校地球空间科学学院2004级学生田田(化名),在入学不久就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她感觉很温暖,认为这种补助方式充分考虑到部分同学不愿张扬贫困的心理感受,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我校10多年来没有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得益于学校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助学体系。在长期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援助并非贫困生资助的惟一目的。如何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科大学生处朱处长说:“这实际上涉及到救助伦理问题。我们在让贫困生得到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还应该避免方式方法上的不当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

据悉,中国科大这项“隐形补助”政策已经试行了两年多,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多方好评。学校称这种资助方式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并希望能在其他各项资助政策中推广这种将物质资助与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捆绑”起来的“低调做法”。

2007年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07年6月14日

这里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卡通”结算中心,统计与金融系的郭巧香一划卡,卡里就自动划进了一笔生活补助费。

这种补助方式就是被中科大同学们称为“润物细无声”的“一卡通隐形资助”。过去中科大对贫困学生采取个人申报,小组、班级、院系层层审定,张榜公布名单,大会集中发放的资助方式,使一些困难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增强了思想压力。现在则由院系干部、辅导员成立小组,负责一一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为他们贫困生数据库,办理资助卡,并通过邮件方式通知学生,实行不见面“一对一”资助。

中国科大学生处副处长尹红:出于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我们采取了隐形资助,但同时我们也告诉他们,贫困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与此同时,中科大还加大了贫困生资助额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把生活补助列入贫困生助学体系,五年来,仅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经费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这栋行政办公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面积只有4000多平米,全校20多个行政机关全部在这里办公。但学生住宿条件却在不断改善,四个人住一间,并带卫生间和阳台,每栋楼还配备了微波炉等,教室、操场、实验室、图书馆在短短的几年内也焕然一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书记许武:我们希望把钱用在刀刃上,真心实意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目前,中科大每年有2000多人报名参加各项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大学生挑战杯和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等赛事中学校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2008年

"隐形贫困"催生"隐形资助"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代群、熊润频,责任编辑:牛敏)2008年10月7日

面对入学新生必须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生小李曾经非常苦恼:自己家庭经济条件确实比较困难,如果能获得学校提供的资助,的确能减轻一些负担;但是,如果要申请学校的资助,肯定要通过层层筛选、证明、调查,不仅手续繁琐,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从此后被贴上了“贫困”标签,在老师、同学们中间会抬不起头。

和小李有同样想法的贫困学生,在科大,甚至在全国校园里,都不是少数。小李的担心引出了帮扶贫困学生的“两难”之选:是该“铁面无私”地筛选贫困学生,将过程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以保公平公正;还是应该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将贫困补助“隐形”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无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级本科生小张是个典型的贫困生:他来自江西吉安农村,家有70多岁的老奶奶、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父亲以及读高中的妹妹,一家人仅靠几亩薄田的收入维持生活,连他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从亲戚家东拼西凑借来的。

按理说,以小张的家庭情况,申请学校的助学贷款或者困难生活补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强烈的自尊心却让小张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他向学校隐瞒了自己的窘境,开学后暗地里找了一份家教艰辛度日。即使后来小张凭借优秀的成绩先后获取了两份奖学金,但他每天的生活费用仍不足5元。

与小张类似,科大计算机系学生小方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家有务农的父母和常年瘫痪在床的奶奶,家境贫寒,在校每月消费不到150元。但长久以来,即使面对同班同学,小方也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守口如瓶。

在郑州,入读郑州大学的贵州学生小杨,其父母靠种田为生,他上大学的学费全部来自亲戚的东拼西凑。钱紧的时候,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只用了89元钱。但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小杨从来没有向学校申请过任何助学金和特困生补助,学校的贫困生名单上也找不到他的名字。

小张、小方和小杨都是“隐形贫困”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在高校中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中科大学生处副处长尹红说,“隐形”贫困生在每所高校都存在。以科大为例,虽然该校每年都会让入学新生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此来掌握贫困学生的相关数据,但这种统计数据只是显性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并不愿把自己的贫困情况坦诚说出来。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于痛疼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贫困学生认为,申请困难补助,不仅手续麻烦,需要各级证明,而且还要被学校调查、面对各种异样目光,会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郑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新建表示,“一些贫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困难的情况,并不是不需要资助,而是不愿承受因接受资助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他认为,政府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声张的“隐形”贫困生,学校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棘手。

“如果贫困生刻意隐瞒自己生活状况的话,老师也没有办法。这些贫困学生甚至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接受资助。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相关处室,都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一位有经验的高校辅导员说。

“隐形贫困”催生“隐形资助”

针对“隐形贫困”现象,中科大从2004年开始实行“隐形资助”。据科大秘书长、时任学生处处长的朱灿平介绍,“隐形资助”即通过“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每个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如有学生在校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系统就会自动显示,无须学生申请,其就餐卡中就会多出一笔150元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小方、小张这样的“隐形贫困”学生就是这样被“捕捉”到,并由此获得了及时帮助。

科大实施“隐形资助”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发放补助款就达60余万元,受惠学生达到1100多人次。

无独有偶,从2007年5月起,郑州大学也开始实行“隐形”餐费资助,一个月时间,每月平均消费120元以下的700多名学生“浮出水面”,由学校统一每月补助60元。

对于“隐形资助”的形式,中科大副校长窦贤康认为,这为学校的助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在关爱贫困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

扶贫济困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当贫困者为了得到救助不得不被贴上“贫困”标签,在公众面前接受层层筛选、确认时,那扶贫济困就成了“选秀”;如果再加上宣传因素,就成了“作秀”。但现实中,不少高校在处理贫困生事务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更多考虑到的是贫困生的物质困难,而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方面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在物质援助上,也缺乏“人性化”措施,例如大家都习惯于在评定困难补助时让同学们在一起“述职”,一个一个自揭“伤疤”;一些高校甚至专门设立“贫困生楼”,为贫富贴上标签;还有一些捐助仪式邀请新闻媒体,让获得资助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示众”。这样做使不少同学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曾参加过公开捐助仪式的大学生萍萍说,上台接受捐助时心情其实很复杂,“对于愿意帮助我的学校、企业和个人,我非常感激,但是要站到公开的场合、面对那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心里难堪嘴上却还要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以前虽然家庭条件也不好,但是却从来没有自卑过,而在那种场合,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如此卑微,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朱灿平告诉记者,科大在实行“隐形资助”之前,也曾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采取个人申报、层层审定、张榜公布、大会集中发放的方式,使一些困难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增加了思想压力。而现在,“实行隐形资助后,我们尽量采用邮件形式对学生开展不见面的‘一对一’帮扶,补助金发放也不需要任何公开手续,有效减少了学生的顾虑。”

据悉,科大计算机系的小方上二年级时已经获得6次“隐形资助”,但他的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而另一位受益者田田则对学校充满感激之情。她说:“每次领到补助,都感觉很温暖。这种方式考虑到了受助学生的心理,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

“公正”“透明”拷问下的“隐形资助”期待更加完善

“隐形资助”在中科大、郑州大学的先后施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肯定和推崇的声音之外,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科大的校园BBS上,有同学直指“隐形资助”存在补助对象容易偏差的隐患,更有教育界专家对其操作过程的公平、公正性感到担忧:“贫困补助发给谁?发放标准是否科学,是否会严格执行?在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没有了监督。”

朱灿平坦言,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从学校的实际操作来,“隐形补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过了三个阶段。

据介绍,一开始,科大通过“一卡通”网络系统对学生用餐情况进行筛选后,对达到预警线的贫困生直接存入补助,无须学生自己申请补助和院系批准。这样操作起来虽然简单,但却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人合作一个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还有少数当地学生经常回家用餐,或者部分同学在校外吃饭等等。这样造成“一卡通”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

鉴于此,从2004年9月开始,科大将筛选数据打印出的名单交给各院系分管学生的负责人和班主任进行逐个核实、甄别,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吻合,“但这样操作起来很烦琐,且量大、周期长,院系对此意见较大。”负责这项工作的学生处王胜平老师说。

此后,建设“比对数据库”的思路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从2005年开始,科大学生处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综合考虑各院系学生负责人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每学期更新一次,以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根据我校设定的贫困线标准,我校贫困生的比例一般在25%左右,而我们将入选数据库的学生比例放大到40%,目的是尽量将‘边缘学生’纳入视野之内。”朱灿平说。

朱灿平认为,“隐形资助”在科大实施才短短四年,目前仍在探索和完善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机制,从而减少工作量和人为因素,增加操作的透明度,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012年

中科大贫困生,走绿色通道获隐形补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版(记者徐海涛)2012年8月19日

“要不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我上不了这样好的大学。要不是‘绿色通道’,我也不能顺利报到入学。”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新生报到现场,来自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小马说。

小马所说的专项计划,是教育部等五部委从今年开始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据悉,中科大今年从甘肃、云南、贵州等13省的贫困地区招收了30名“专项计划”生。此外,该校今年还通过与清华大学等四校合作开展的“自强计划”,面向国家级贫困县招收10名学生。

小马家在农村。“我们兄妹3人上学和生活费用,都靠父母所种的十亩烟叶的收入。现在正是采烟叶的季节,父母非常劳累,有时坐着就睡着了。”说起这些,小马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中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董雨说,为保证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学校设立了“绿色通道”,学生凭所在地乡镇以上政府贫困证明,经所在院系批准,可先办理入学手续就住就读,入学后院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助学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按时报到就读,直至完成学业,“一个都不能少”。

据董雨介绍,对那些家庭生活困难而又不愿意申请助学金或生活补助的同学,学校实施了“生活援助计划”。通过校园“一卡通”,对月就餐次数在60餐以上、月就餐费用在240元以下的学生,学生处与院系核实后,无需学生本人申请,直接为其“一卡通”充值160元。2011年,约有4000人次本科生得到这种“隐形补助”。

中国科大闪电捐赠方式
—您的公益捐赠可获美国与中国个税减免!

1 在线捐赠: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全球各银行网银与信用卡。

2) 银行账号

户名: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账号:1109 1820 0010 106
支行名称:招商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

信用卡方式: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全球各银行网银与信用卡;

支票

如您对捐赠指定用途如有指定,请在支票或Email标注。

(1)支票金额如小于$5000,无需邮寄。您可书写支票之后,通过手机拍照(或扫描)Email发送给我们,不必通过信件寄送,我们期望通过互联网的快捷手段方便您的捐赠。

Email:

(2)支票金额如超过$5000,需要邮寄。

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USTC Initiative Foundation, USTCIF)是美国国内税务署认可的501(c)(3)免税组织。在美报税(不限于持有美国护照或绿卡人士)之捐款完全免税。

USTCIF's EIN(Emplo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Tax ID): 27-4542683

Match Gift:多数美国著名公司匹配您通过新创基金会(USTCIF)给中国科大的捐赠。名单与信息点击这里。 您效力的公司如不在其中,欢迎联络我们

附言:“关键学科发展基金”或您的指定项目

2016-11-23 上一篇: 预告:9月24日北京校友金秋午餐会 下一篇: 2016年年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