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再换帅!包信和来了

本文定稿时间:2017年6月8日1:00,微信公众号(USTCIF)发稿时间8:00。9点之后对大会过程有部分更新。

点击《硅谷科技峰会》花落皇冠,第二批嘉宾与里程碑公布

点击下图阅读《中国科大再换帅》深度报道组稿

6月8日9点,中央宣布包信和院士接替万立骏,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十任校长。

6月8日9点中国科大在理化大楼西三报告厅召开全校教授干部大会,党委书记许武主持会议。中组部宣布以上任命。中科院与安徽省负责人出席大会。5月31日,中国科大校长万立骏奉调进京,出任中国侨联党组书记。

中组部赵凡局长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包信和任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安徽省委副书记信长星、包信和与许武分别讲话。

中国科大教授干部大会主席台,左起:许武、信长星(安徽省委副书记)、白春礼(中科院院长)、赵凡(中组部干部三局局长)、邓向阳(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常务副省长)在会议中。

包信和校长发表就任讲话。

铁打的书记,流水的校长。——党委书记许武研究员致辞欢迎包信和校长。

谁是包信和?

2015-2017年约两年半,中国科大历经侯建国、万立骏与包信和等三位校长,成为建校以来校长更迭最快的时期之一。

履新之前,包信和是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5年7月起)、此前,他长期供职中科院,曾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沈阳分院院长。

包信和与多位中国科大校长有共同之处:

2003年,包信和兼任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系主任。2004年,时任校长朱清时院士向包信和颁发聘书。有趣的是:朱清时校长也曾供职于大连化物所多年。2009年11月与万立骏同晋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在大连工作多年,他的前任万立骏是大连人,在大连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还曾在大连工作。巧合的是:中国科大连续四任校长(含朱清时)均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包信和也并非第一位从复旦大学副校长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者。——1988年,复旦副校长谷超豪出任中国科大校长。部分中国科大人认为谷超豪是杰出科学家,但校长政绩备受争议。不过,包信和不会是谷超豪:他对中国科大较为了解;与科大渊源联系甚多。2015年侯建国校长调任科技部之后。据称,中科院遴选的中国科大新校长两位主要候选人即是万立骏和包信和。 2017年不是1988年:在中国大学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2017年,很难再发生88-93年校长惰政的情况。

包信和与中国科大的渊源

新创校友基金会整理了包信和与中国科大的联系,详见包信和与中国科大的渊源。应当说:就任校长之前,包信和与科大的联系相当紧密。摘要如下:

早在2004年,包信和研究员即受聘为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主任,委任通知于2003年底下达。

2010年9月,包信和院士与多位专家前往科大参加中国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成功举办的清洁能源国际研讨会,并作了生动的学术报告。

2015年8月,包信和院士参加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承办的“硬、软X射线吸收谱学及应用研讨会暨讲习班”。

2015年9月,第15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在合肥召开,包信和院士受邀前来做了“碳基能源高效转化的催化科学”学术报告,并代表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致辞。

2016年3月,包信和院士和中国科大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合成气选择转化低碳烯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要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科学》杂志上。合肥光源正式运行,改造效益初步显现

谢谢你老万

包信和来了,不能不提到刚刚离任的万立骏。万立骏是中国科大前九位校长中任期第三短的校长。很多校友对万立骏校长不熟,也有“科大人从未接受过这个校长”“万就是来科大过渡(或准备升官)”的声音出现。

总结万立骏在科大的两年所为,再去评价是否称职才有基础。新创基金会的报道《老万这两年,到底干了啥?》 简要总结了其作为。在此摘要如下:

1)万立骏争取到3000亩新校区,为中国科大未来三十年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2)万立骏强调布局学科,主导了与协和医大合作。

3)万立骏性格直率,尊重了科大的民主传统;

4)万立骏有平民意识,关心普通教师,大幅提升了教师与研究生工资。为今后的人才引进奠定了基础;

5)习近平视察科大后,万立骏“联络各界,广开资源”,尽力优化了科大的办学条件,争取了中科院与安徽省的更多经费支持。

如此短的任期,非万立骏所能左右。公允的说,万立骏是一位实在、称职的好校长。中国科大人应当说:谢谢你老万。

2015年12月21日中国科大校长万立骏院士出席新创基金会揭牌仪式时说“到了科大工作,我就是科大校友!”期望今后老万继续能以科大老校长与校友身份为荣,支持科大。

中国科大新校长包信和院士简介

包信和,汉族,无党派。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县)市。理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1987年10月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0月-1989年8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讲师);1989年8月-1995年5月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5月回国,先后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系主任。1997年8月-2000年8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副所长;2000年8月 -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3月-201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13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年7月起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任J.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Elsevier)共同主编,《中国科学》、《国家科学评论(NSR)》,以及Angew. Chem、 Energy & Env. Sci. 、Surf. Sci. Report和Chemical Sci. 等学术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担任中国化学会第28届和第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任国际催化协会委员,2012年起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得199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2015年获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 2014年获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研究成果获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点击《硅谷科技峰会》花落皇冠,第二批嘉宾与里程碑公布

201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