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成果再登《科学》:中德首次制备出人工反铁磁体

诺奖得主将莅临中国科大硅谷科技峰会,10月1日见!

这家世界顶级商学院,招了40多中国科大学霸:中欧EMBA欢迎科大人报考

《科学》杂志已出现如下的中国科大文章。链接在这里

新华社合肥报道点击这里

中国科大新闻网报道点击这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的中德科学家小组携手日前在氧化物自旋电子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制备出基于全氧化物外延体系的人工反铁磁体,并观察到随外加磁场的分步磁化翻转模式。该成果被刊登在近期《科学》杂志上。

人工反铁磁体不仅是多种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如磁随机存储器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反铁磁材料基础问题的重要载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工反铁磁体中巨磁阻效应的发现,促成了自旋电子学的诞生,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在商业磁存储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得当今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成为可能。长期以来,针对人工反铁磁体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于过渡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但成功制备全氧化物人工反铁磁体却鲜有报道。

最新研究主要由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吴文彬教授课题组完成,他们在制备的反铁磁体中发现了清晰的反铁磁层间交换耦合效应,首次观察到从表层和内部各磁性层分步磁化翻转模式,给出了耦合强度随各层厚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可能的耦合机制。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夷希利用慕尼黑的高通量中子反应堆和相关的高灵敏度中子谱仪测试,证实了这个全氧化物外延体系的人工反铁磁体存在的反铁磁耦合态。

该工作对氧化物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深入探索功能氧化物界面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思路。《科学》杂志评价这项研究成果称,这是一项非常高水准的实验工作,其研究在样品质量和表征上堪称绝技,结果非常有趣,且潜在地开辟了其他氧化物多层膜的新研究方向。

据悉,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合肥大科学中心的资助。

(《科技日报》柏林7月16日电,记者顾钢)

中国科大一篇关于氧化物自旋电子学的成果将刊登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该文发表日期在2017年7月14日左右。该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分别为陈斌斌博士和吴文彬教授,作者单位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篇题为《All-oxide-based synthetic antiferromagnets exhibiting layer-resolved magnetization reversal》的论文标题与收录情况已在网络可查到。分别出现在校园网的《中国科大优秀博士学位推荐表》与陈斌斌在荷兰Twente大学主页上。

不到一个月前:6月15日发布的《科学》杂志封面上,“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宛如两条长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征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那一期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等人的论文。

名师高徒,祖孙三代:左起张裕恒院士、吴文彬教授与陈斌斌博士(张裕恒院士为吴文彬教授导师)。这是陈斌斌中国科大博士答辩时的留影。吴文彬与陈斌斌分别为《Science》文章通讯与第一作者。

陈斌斌博士简介

陈斌斌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硕博连读博士生。曾获得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014年中国科大首届华瑜基金奖学金、 2015 年南京微结构协同创新中心优秀博士生英才奖。现为荷兰屯特大学博士后。

吴文彬教授博士简介

吴文彬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64年11月生。

1981年9月-1985年7月,安徽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学士

1985年7月-1988年9月,安徽大学物理系助教

1988年9月-1991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材料物理专业硕士

1991年9月-1994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

1994年7月至今,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工作,其中1994年为讲师,1995年为副研究员,1999年为教授

1995年10月-2000年12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长期从事铁电薄膜、磁电阻薄膜、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外延异质结构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

参考网页链接

陈斌斌博士主页:https://www.utwente.nl/tnw/ims/people/chen/more/cv/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http://degree.ustc.edu.cn/yblwgsDownload.asp?yblwgsId=100

2017-07-08 上一篇: 预告:9月24日北京校友金秋午餐会 下一篇: 2016年年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