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哪些中国科大人入选杰青?

8月3日,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出炉。其中5人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选人数位列高校第三,但不足清华或北大的1/3。据统计,这是十五年来,中国科大与清华大学人数比例最少的一年。但21位中国科大人入选杰青,无论是本科或博士校友人数却分别名列全国前茅。

和去年一样,今年的“80后”国家杰青中,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的候选人也最多,共有8位,占比高达1/4。中国科大这一数据远超过其他高校,反映了中国科大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

本年度共有200位申请人入选建议资助名单,这些国家杰青的本科毕业院校来自89所高校,其中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16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国家杰青建议资助候选人中“80后”共有32位。最年轻的杰青候选人是苏州大学王殳凹教授,198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0314),今年年仅33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5人入选2018年国家杰青名单,分别为王毅教授、李震宇研究员、田长麟教授、倪怀玮教授与盛国平教授,其中倪怀玮、李震宇、盛国平为“80后”国家杰青。

以下为中国科大教授与科大校友入选国家杰青的人物简介。

王毅,BA9901

2002年7月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2月芬兰赫尔辛基/图尔库大学作博士后;2007年8月-2008年5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数学学院访问副教授,2012年9-12月应邀访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IMA研究所访问学者。

先后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微分方程,无限维动力系统及生物数学。分别在JDE、Nonlinearity、JLondon Math Soc、SIAM J Math Anal、Trans Amer Math Soc和Adv Math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

李震宇,95少

2004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10-2006.09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2006.10-2007.09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化学系博士后,2007.09-2012.0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2012.06-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化学物理系双聘教授)。

研究方向:动力学过程与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与计算表征;分子器件的输运性质;密度泛函理论及相关数值方法;蛋白质分子电子光谱的理论模型。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届兴业证券管理服务奖(201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6);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5);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5)等荣誉奖项。

田长麟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199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本科学士学位;199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2003年5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2003年到2006年在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作博士后研究。2006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在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Biochemistry, Protein Science, J. Am. Chem. Soc.等著名杂志上共发表论文多篇。

倪怀玮,9707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2002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03-2008年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地质系(现地球和环境科学系),获地质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授予)。2009-2012年任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拜仁地质研究所(BGI)博士后。2012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任民盟安徽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盛国平,9603/9612

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2008年-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6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废水生物处理、污染控制材料 、环境分析。主要奖励与荣誉:2015年 青年长江学者;2015年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2013年 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4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5年 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2005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Biotechnol Bioeng等国外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

王殳凹,0314

最年轻的杰青候选人,198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今年年仅33岁。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特聘教授。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圣母大学锕系元素能源前沿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Glenn T. Seaborg放射化学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三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总引用1500余次。

伊成器,0119

200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 2010年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2011年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2014 - 至今,研究员(双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3 - 至今,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2012 - 至今,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 - 至今,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

曾荣获第十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8);王选青年学者奖(2017);Molecular Cell期刊 Best of Molecular Cell(2017);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2016);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6)等诸多荣誉。

周全,9902

现任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导。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8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2010年入选上海市科委“浦江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资助,2013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上海市科委“曙光计划”。

多年来一直从事实验流体力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共发表SCI论文20多篇,其中包括Phys. Rev. Lett.(5篇)、J. Fluid Mech.(10篇)、Phys. Fluids(4篇) 等。发表论文被SCI累计他引280余次。

肖云峰,9802

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本科阶段学习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访问了美国俄勒冈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2007年-200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近五年来,与合作者在国际期刊(比如Nature Photonics, Phys. Rev. Lett., Phys. Rev. A, Appl. Phys. Lett., Opt. Lett.,Opt. Express,IEEE PTL和JQE等)共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共被引用900余次。先后获得过量子光学年会的优秀研究生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第八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并且获得了2012首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

袁媛,97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于英国巴斯大学获博士学位,获英国“海外研究奖学金”;于2010年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起执教于英国阿斯顿大学,任博导,并获终身教职。

主研图像视频处理、内容分析、特征提取与压缩,在图像视频方向已发表论文约100篇,约50篇在SCI检索国际刊物,如IEEE T-IP,IEEE T-CSVT,IEEE T-SMCB等。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紧密的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任国际精神计算刊物(Elsevier)副主编、国际图像与图形学报(World Scientific Press)副主编等。

林媛,902

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05月至2001年01月,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所,博士后;2001年01月至2003年01月,美国UniversityofHouston,博士后;2003年01月至2006年01月,美国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博士后;自2006年01月至2008年6月,美国Intel公司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第九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回国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2009年获四川省首批“百人计划”资助。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功能薄膜器件,相关研究成果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专利4项,并先后在Nature Mater.Angew. Chem. Int. Ed.ScientificReport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SCI他引超过900次, h-因子达到20。

杨云锋,9108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7月于中国科大生物系获学士学位;2000.01 – 2002.05 美国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计算机专业,硕士 (第二学位);1996.08 – 2003.01 美国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生物专业,博士;2003.02-2006.03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博士后;2006.08-2009.12 美国DENISON大学,兼职教授(part-time professor);2006.03-2010.09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生命科学部,研究员(staff scientist);2010.09-2011.0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2011.01-至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

孙育杰,921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届Elsevier 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中国化学协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协会单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应用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肌肉研究所和纳米/生物交叉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1年初加入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致力于运用单分子、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及操纵技术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章节)4部。回国近五年来在Science、Cell Res、Nature Com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担任Cell、Nature和eLife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先后承担和参与7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主持科技部863课题“单细胞实时动态三维成像新技术及装置研究”(2015-2017)。

何斯迈,9201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2001年于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数学系获硕士学位;2009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获博士;2005/10 – 2006/7,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助理研究员;2009/9 – 2010/1,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博士后研究员;2010/2 – 2014/5,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助理教授(Tenure-track);2014/5 – 至今,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

何思迈教授曾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16岁参赛时惊艳国际奥数界,被誉为“奥数金牌中的金牌”。

孙金鹏,9308

1993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7年进入牛立文-滕脉坤蛋白质晶体学实验室,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并于2001年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孙金鹏教授经施蕴渝院士推荐到PTP酶学领域著名科学家Zhang Zhong-Yin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阶段学习,2007年毕业后,跟随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著名科学家Robert J Lefkowitz(2012年因GPCR领域的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进行蛋白结构,信号转导,药物发现的研究。

2011年全职回国,任山东大学分子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齐鲁青年学者、山东省立医院兼职教授。实验室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多种生物学方法,对占临床处方药的40%的重要靶点蛋白,包括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进行药靶评估,药物筛选,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的功能性鉴定。孙金鹏教授在国际杂志上,如J.Biol.Chem、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PNAS、Biochemistry等杂志发表40余篇文章,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杰青等多项科研项目。

丁轶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市先进多孔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1.09 -2005.10,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博士后;2005.10 -2015.01,山东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研究成果已获授权国际专利2项,美国专利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引6800余次。荣获: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计划 (2015);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01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6)等多项荣誉。

陈岐岱

吉林大学教授。1998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2005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研);2005-2006日本大阪市立大学JST-PRESTO项目博士后;2006年作为吉林大学的学术骨干引进,为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探索微纳光子、 光电子技术尤其是 飞秒激光微纳制备技术在三维光子集成、纳米机械与 纳米力学、微纳米光机电系统、微电材料器件的制备与系统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使用飞秒(10-15秒)超短激光脉冲,以单光子灵敏度在单分子尺度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动力学,以及半导体和聚合物光电、微纳结构与器件的超快动力学。

向红军,9703

复旦大学物理系、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于1997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在杨金龙教授指导下于2006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到2007年8月,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与Mike Whangbo教授合作开展磁性,多铁性体系相关的博士后研究。2007年8月到2009年12月,在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魏苏淮博士小组里从事能源材料的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多铁性材料;纳米材料;太阳能材料;新材料的设计和预言;密度泛函理论及算法。向红军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工作,发展了一些密度泛函线性标度算法和新材料的全局优化方法,研究了多铁性材料的微观机理,并在硅太阳能材料生长,纳米材料等方面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其博士论文“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及线性标度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曾获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被授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迄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Phys. Rev. Lett. 15篇。

潘力佳

现任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光电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20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物理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后;2007至2011,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光电子学系,教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2012年,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研究组,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围绕导电高分子等柔性电子学材料和器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他引1900余次,H因子2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PCT国际专利3项、美国专利3项。

吴德胜

目前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领军人才和特聘教授。金融与统计教研室主任。任多伦多大学特任教授Affiliate Professor,曾任风险实验室执行主任,于2010-2012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做访问教授。201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风险管理决策科学研究,在Risk Analysis、Decision Sciences、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100多篇,在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全面风险管理学术著作7部。

姜海峰

国家授时中心2013年3月引进的留法博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飞秒光梳及应用研究。他在两年的时间内,组建了光学频率梳及其应用实验室,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和西部之光重点项目资助。由其团队自主研制的掺铒飞秒光纤光梳系统是国内首例具备宽带频率控制功能的光纤光梳,经实验评估,其频率控制宽带和频率控制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运行能力等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英文: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简称:杰青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科学基金,用于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该基金资助全职在中国内地工作的优秀华人青年学者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研究部。校友入选名单与高校入选人数统计分别参考中国科大校友总会与青塔微信公号。

 

2018-08-25 上一篇: 两科大人将做ICM2018邀请报告 下一篇: ICM2018谢幕,两科大人做邀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