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田振粮:大学印象
田振粮,2007年从湖北省黄冈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10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2011年毕业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田振粮在升旗仪式后,手持指挥剑
大一时,作为freshman的我在这里可真是新鲜,就像鱼突然游到了更加宽阔的水域,鸟儿突然飞到了更加辽阔的天空。微积分、线性代数,四大力学,微机原理、数据结构、编程,有的东西(比如矩阵)在大脑里还是一个神秘的传说。虽然我不敢说都学好了,但现在感觉思维的翅膀舒展了很多。大一时我很喜欢借历史、科学史等各种书,也尽兴参加各种社团,学习也不轻松,忙得不亦乐乎。
2008年的暑假,我和天文协会的七个同学,一起去甘肃观测日全食。第一次远赴大西北,我心情异常激动。我们带着仪器在8月1日中午就深入到酒泉地区的戈壁的腹地。那天下午我们就在戈壁中架好望远镜,等待日食到来。17点多,透过望远镜开始看到太阳小小的缺;快19点时,全食了,这时本来昏黄的如黎明的天空骤然黑了,能看到一些亮星,太阳周围显现出美丽、壮观的日冕。大地也黑暗了,但四周的地平线却稍显红色。这一刻,我躺在戈壁上,静静地看着月球挡在太阳和地球当中,心里无比激动。西北戈壁的空气是无比的好,又没有光污染,更妙的是那天月亮和太阳同时下山,所以天上星星特别亮、特别多,银河一直铺到地上。我们就在这戈壁滩里露营了,全然不顾晚上的寒风凛冽。
像这样的活动,我至今历历在目。还有平常的去紫蓬山露营观星、也是在2008年的暑假去苏州观看了一个星期的机器人世界杯、大二时参加舞蹈团的藏族舞编排和表演…大一下学期,我参加了自然保护协会的追踪巢湖蓝藻爆发的活动,从春天到夏天,有同学每周六上午去巢湖采集水样,我参加下午的水样分析,包括pH、生物耗氧量、氮磷含量、电导率等。记得有一次我们从下午一点半开始,中间出现各种问题,做到七点多才结束。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但是大家都很高兴。这个项目对我的吸引力就在于我可以学习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大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地球物理专业几乎没有专门的化学课程)。协会里生院、化院同学对我也很照顾,有一次我滴定高锰酸钾两次都滴过了,最后师姐手把手教我,大家都看着我滴。最后成功了,大家还鼓掌了,我特别感动。
日全食前搭设望远镜(左一为田振粮)
在这些科技活动里,还有我得以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更自由了。同时,更感到珍贵的友谊,大家不分院系、年级,就像个大家庭。
后来有的学期很忙,确实感觉把课程学好很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活动就少了一些,学习课程更显紧迫。听课不懂就郁闷,掌握了就是突破。幸运的是,遇到一批有个性、讲得好、与学生平等相待的老师,他们正好和这宁静的校园很般配。
孙李广老师的地球科学概论吸引了很多人选。他去南北极考察过,第一次去南极带回一堆企鹅粪便标本,别出心裁地从粪便冻土层的化学成分着手研究千年来气候变化。粪便成分变化反映企鹅食谱变化,即南极海域磷虾与其他生物的相对数量,这有能够进一步与气候变化建立联系。他说当时把文章寄过几家国内杂志,都被编辑认为是胡言乱语,后来孙老师“一怒之下”写成英文发给《Nature》,不料就这样发表了。一次我在校博物馆看到郭传杰写的“不拘一格,创新之魂”,就是指这种自信吧!
杨周旺老师的线性代数课上,他讲着稍带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从来不看本子,讲概念和推导都非常简练,框架就在心里。他很强调对线性空间的思维理解,讲得很活,但对学生要求严格,数学系那本油印教材上所有题他都布置,又说也可以不做作业,条件是与他聊一次对线代的理解,他满意了就行(我还是乖乖地做作业了)。几个和我一起转到他班上课的同学受不了,又转到其他老师那里上。我虽然学得累,但喜欢这有个性的老师,坚持住了,最后成绩不差,95分。
一转眼间,现在是我在科大的第八个学期了。回想这四年,充满留念。在这宁静的地方,我学会要自信地追逐梦想!毕业也就是新的开始,我会永远记住在这里得到的启示。
田振粮在黄埔军校门前
获得郭沫若奖是我的荣幸,这是对我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我借此机会感谢老师、同学们对我一贯的帮助!也感谢基金会师兄师姐们的捐助,奖金承载着你们的期望,我希望以后和你们一样为母校发展做贡献!
2011-06-10 上一篇: 萧娜,行政助理 下一篇: 07207王魏然: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