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信息处理中心师生深情缅怀邵逸夫先生
当我们来到中国科大西区教三楼最东头时,你会发现大门的左侧有两块铜牌。一个铜牌上写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邵逸夫题",另一个铜牌上的信息表明:1988年9月成立学校"信息处理中心"时得到了邵逸夫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资助。
今天早上当我惊悉邵逸夫先生逝世后,就想尽快写一篇小文章,回顾一下先生对我们的支持,但苦于今天白天一直在开会,无暇顾及。晚上,我通过长途电话分别请教了当时信息处理中心成立时实际建设者,他们是我的两位前辈和恩师:该中心第一任主任孙贞寿教授和第二任主任刘政凯教授。他们对当时成立该中心的情况进行了深情回顾:1987年,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慈善基金会"捐赠500万港元给中国科大。考虑到当时学校科研计算条件非常有限,学校在得到教育部和"邵逸夫慈善基金会"同意后,利用这笔资金(再加上学校配套经费)从美国DEC公司进口购买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可带几十台终端的计算机工作站VAX8700(据说当时全国只有两台),并以此为基础,在1988年9月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专门负责面向全校各单位(后来有不少来自全国的有关单位)提供24小时不间断大型计算服务,极大改善了当时我校科研环境,提高了我校科研计算能力,为我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和优秀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尽管邵逸夫先生没有象在其他地方一样,在中国科大建设"逸夫楼"或"逸夫馆",但是,他同意我校的建议,用这笔善款在中国科大建立用于服务于科研急需的"信息处理中心",并为该中心欣然题写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这充分反映了他对我校的关心重视,和对当时学校领导决策的高度认可。今天,让我们纵观邵逸夫先生的众多捐赠,不难发现,给中国科大的捐赠是最具有特色的。而后来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他的捐赠为中国科大的科研能力提升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当时学校的不少需要大型计算的成果都是在信息处理中心完成的;当时到信息处理中心使用捐赠机器的人员中不乏有后来成立院士和"国家杰青"等优秀人才。由于那时信息处理中心有了VAX8700这台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从而使得当时的"信息处理中心"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一样,经常成为来访人员参观我校时必到之处。
回想起来,信息处理中心成立已有25年头了,在过去的25年里,信息处理中心一方面为大家提供计算服务(主要是前10年),另一方面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不俗成果。该中心建设之初,由于是在我校无线电电子学系(现在的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图像处理实验室基础上成立的,组成人员的科研实力强,使得信息处理中心当时就成为我校重要的科研实体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该中心也成为当时国内条件最好的和最早从事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单位之一;目前,该中心承担了多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信息处理中心培养的人才遍布海内外。他们中既有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又有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才。其中有IEEE Fellow、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拨尖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青年奖章奖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以及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优秀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校本科生最高奖"郭沫若奖"获得者中有13位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加入"信息处理中心"这个大家庭,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IPCer"已成为曾经在信息处理中心工作和学习过的人们的共同的"名字"(注:IPC是信息处理中心的英文缩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当初邵逸夫先生的捐赠,可能就不会有"信息处理中心"这个单位,更谈不上基于该中心所做的一切。
邵逸夫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关心国家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谨以此文深情缅怀邵逸夫先生!先生一路走好!(俞能海写于2014年1月7日深夜)
2014-01-08 上一篇: 校友捐款 下一篇: 中国科大CUSPEA学者2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