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大,找老婆的惨痛回忆

中国科大在日校友简刊(PDF文件下载)

2001 年进入伍小平老师的实验室,正好赶上科大和日本这边有一个交换学生的项目。刚进实验室事儿也比较少,当时还没有想考托考 G,花了一个晚上准备准备了材料,递上去了。可能是知道的人比较少,没想到 1 个月后居然下来了。通过科大物理系一个前辈的介绍,联系到了武田光夫老师,就这样和日本结缘了。后来才知道,1 年交换生其实就是来了解日本文化的项目,到处玩玩就行。结果我给误解了,一定要在这边发篇文章才能算完成任务,结果每天呆在研究室里泡了一年。

后来回到科大,赶上考托考 G 的大氛围,实验室兄弟们从早到晚忙着背英语单词,没办法就随大流,也考了。不过 G 考的很不好,申请美国那边也不是很上心,正在考虑下一步继续在科大2读博还是干点儿别的什么的时候,武田老师问我考虑不考虑他那边的博士继续 2 年前的课题,就这样 2003 年又回到日本了。

在科大实验室的生活,回想起来,主体就是搞论文和考英语了。想想看,今后可能也是人生比较有意思的一段。60 后如果有学潮可以回顾,70 后的大学生活就和考 T 考 G 要结合到一块儿。

科大比较有趣儿的一件事儿,必须得说说。当时要去美国的兄弟很多,考 T 考 G 完毕后的任务就是要找老婆了。西区马路对面安大女生自然就成了目标。周五不知道谁组织了定期的英语角,就买了一大桶纯净水一堆杯子,和实验室的一个兄弟用自行车拉到安大。与其说是英语角,不如说是集体相亲,男的找和女生唠嗑的机会, 叽里呱啦的全是中文。我们就女士饮水免费,男士一杯5毛钱。当时算的是一晚上可能有 30 块钱进帐,除去成本 8 块钱,还有 20 块钱赚,一周2次,就是 40 块,一个月就是 160 块,2 个人分就是 80 块。研究生补助一个月 500 块左右,80 块就是将近 20% 的收入。后来经过几次才知道,钱不能算出来的。男士并没有我们想的在女生面前有风度,男士们拜托女生去免费打水,结果我们第一天的销售额不到10块,核算成本,最终平均1人1块钱的净收入。

在日本读博期间,武田老师那边只要论文能顺利出来,对于实验室规矩不是要求很严,加上拿到国费奖学金,没有打工的压力,生活还算比较丰富。结果 4 年期间基本上把日本的各个角落都逛了一遍。当时做的 3 维形状检测的研究,本来是想毕业后把研究的东西带回国做点什么。后来一调研才发现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东西很多,实用化还有距离。后来经过武田老师介绍到了就职到了现在公司。

2007 年到了公司后,在研发部门干了 1 年多后,就遇到金融危机。公司内部大量裁员,从单独的个人劝退开始,后来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裁员,从事务部门一直裁员到研发部门。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竞争对手公司也面临着财政压力,在自动识别这个小圈圈里掀起专利诉讼战争,去弥补财政赤字。结果由于我会一些英语,就直接调到研发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了。1 年多后,诉讼硝烟过去了,又才重新回到研发部门。不过说实话,单纯从财务和股东角度看,裁人可能是捷径;从个人看,裁掉大量优秀和经验丰富的有技术能力的人员,对日本整体创伤比较大,结果直接导致了和 PCB 相关的电子产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改良能力的持续不足。

回到研发部门后,基本上是从重新组织团队和重新理解现有产品开始的。开始很辛苦,阻力很大。主打老产品有 10 年没有更新了,而留下来相关人员基本上从事修理和品质的人居多,对产品本质理解不足。稍稍的一个改动性技术提案,都会有无形的阻力,结论就是无法开展新产品,现有产品最安全,这种内部左右不定的状态持续了 2 年以上,结果一直没有新产品,老产品面临降价压力大,销售额年年下降。

面对台湾和国内电子产品的压力,公司上层没有办法了,前年底终于下定决心开发完全一个不同的产品。从调研开始,就拉上余东公司帮我购买很多其他公司的产品,同时内部再次重组团队,1 年下来阻力少多了,今年准备开始正式进行新产品的销售。

段志辉,1979 年生,工学博士。200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硕士课程后,同年来日。2007 年毕业于电气通信大学信息通信工学科获工学博士。2007 年进入㈱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OptoElectronics Co., Ltd.) 公司至今,从事研发、专利以及产官学相关工作。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 21 世纪COE 青年研究者突出奖、日本光学学会 2006 年会最佳报告奖

《科大在日校友简刊》推出

中国科大在日校友简刊(PDF文件下载)

以上新闻节选自《科大在日校友简刊》。本期《科大在日校友简刊》是中国科大日本校友会制作会刊的一次尝试。科大日本校友会在老校友的聚 会活动的基础上,于 2010 年 3 月正式成立。在校友会成立之后的活动里,我们接触了许多科大的 新老校友,聆听了他们来日求学创业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们想能有个形式来记录校友们的故事, 让在日本的校友们听到彼此的声音,让大家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不孤寂。这个简刊的发行算是这 个小小愿望的一个实现。

本期简刊由刘雪峰于 2013 年 10 月提议发起,其中刘志,佘元峰,安锐坚作为编辑参与信息收 集和文字整理。由于准备仓促,校友信息的收集十分不全面。希望这次简刊的发布能够抛砖引玉, 在以后的简期中能够整理更多的校友的讯息。

该简刊计划以不定期的形式每年发行 2-3 次。非常欢迎各位校友随时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