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假冒科大和少年班的方鸿渐们

有人天真的问:假冒中国科大人有啥好处?其实,假冒中国科大校友是回报极高的选择。中国科大在中国社会较高的知名度、较少的校友总数,使被揭穿的远比假冒清华、北大、复旦概率更低。直到2007年前,中国科大国内校友会不活跃。不似今天,数千个邮件组、QQ群与微信群。互联网信息快速流动之前,被快速证伪的风险较少。如果假冒科大人属于“低调的炫耀”,那么再奢侈的享受当然是假冒科大少年班校友了。

假冒科大与少年班的方鸿渐们,今天仍为祸四方

2002-2004年间,中国出现两位著名骗子——吴桐与徐修文,假冒少年班神童。后者至今未有媒体曝光其造假,但报道日渐稀少。如果以为最近十年,骗子销声匿迹,你就错了!2013年,有人自称01少少年班,曾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获得团体金牌,被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证实造假。中国某业绩极佳的基金经理自称“中国科技大学学士”。科大校园普遍怀疑造假。

吴桐是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科大少年班冒牌货——《北京青年周刊》《十亿身家从“神童”开始》介绍:吴桐,1966年生,11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主修原子能物理学,当时被媒体称为“神童”;14岁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国际金融学博士学位;18岁赴德,获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年回国,先后在银行、国有大型企业任职;1997年底在深圳“下海”;2001年3月24日,进京创业,开办CECO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关于吴桐的报道不可胜数——2001年7月23日《光明日报》刊登《让垃圾成为抢手货————访中宜环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桐》。2002年《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02期)刊《从“神童”到环保专家》。《市场报》((2002年01月18日第八版))《吴桐 环保报国(成功解码)》。

2002年,一少年班校友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赵媛媛举报。该报刊登整版长文揭穿其学历造假后,吴桐仓皇辞职。2002年6月《南方周末》刊登《中宜环能谎言》长文揭露该公司造假,且“董事长吴桐学历造假"。据称,吴桐别揭穿后实为金蝉脱壳,仍然控制着中宜环能环保等骗子公司。直到2011年,吴桐与中宜环能(或中宜汇富)公司仍活跃。

根据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会查证,徐修文的科大少年班、密歇根大学经历均为伪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2月28日第八版)《上海企业竞争进入品牌时代》曾提及徐的骗子公司《上海益益久生物科技公司》。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将徐修文列为客座教授。2005年宁波市侨办向国务院侨办提供的网站报道《利义并举 努力做好新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将“促成安徽籍新华侨徐修文带“益益久”生物制剂这一高新技术项目在鄞州区落户”作为政绩向国务院邀功。

学历打假打走“身价10亿”董事长

11岁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的“神童”、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博士、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12项国家专利技术发明人、身价10亿的“中国环保大王”……现年36岁的吴桐曾被多家媒体报道,他的履历上这一连串耀眼夺目的名号放在其他任何一个人头上,无疑都要令人击节惊叹。然而当你被告知,吴桐的这些头衔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产品,你该做何感想?

近期由于吴征学历事件,人们对名人的学历,对于海外学历的警惕性都很高,一个在学历上造假的人如何在学术上、在商业上保证自己的信用都会成为疑问。也正因此,当本报接到关于“中国环保大王”学历有假的举报后,对此进行了全力跟踪。

“神童”加“中国环保大王”的报道满天飞

在网上输入“吴桐”二字之后,会立刻找到很多关于他的相关报道,其中不乏众多知名媒体,网上的报道很一致,不难想出这些材料都同出一辙。

“吴桐,1966年生,11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少年班,主修原子能物理学,当时被媒体称为“神童”;14岁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国际金融学博士学位;18岁赴德,获柏林大学(有的媒体报道是柏林洪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没有人认真去拷问这些学历的真假,就像没有人仔细推敲其身家10亿说法的准确性,记者从他所在的公司(去年4月注册的公司)获知,他以技术入股的企业注册资金只有700万,他在公司中的股份占50%。而这家启动不久的公司,大部分的项目都在筹划中。

少年班:没有叫“吴桐”的人

11岁就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在少年班的历史上也属罕见 。这让少年班的老师印象深刻:“ 少年班确有11岁入学的神童。一个叫谢彦波,是在1978年入学的,另一个叫陈雷,也是在1978 年入学的。谢彦波的入学,当时就造成了轰动。媒体对神童的事情有很多的报道。”

根据吴桐年龄推断,如果关于吴桐的经历属实的话,吴桐应该是少年班78级或79级的学生。少年班79级的班主任老师介绍,“这两个年级中肯定没有叫‘吴桐’的人。少年班的老师和科大学生处老师还帮助查找,看是否有吴桐的档案,但也同样没有找到。”记者在科大校园网站的少年班同学录网页上输入“吴桐”二字搜索,看到的提示也是“查无此人”。

芝加哥大学:18岁获博士学位本校无此记录

不仅科大少年班没有叫吴桐的人,记者了解到,吴桐的芝加哥大学的文凭也有问题,通过越洋电话记者联系到美国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负责人方舟子,他介绍说,18岁就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芝加哥大学从未有过,他们的调查结果很详实:

“芝加哥大学三位与我谈话的女士皆对吴桐18岁就获得博士学位表示异常惊奇,认为这在校史以及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前所未有过的事。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办公室(Dean's Office)负责博士课程的Roberta Bernstein女士说,商学院根本就没有国际金融这个博士专业,也根本没有一个名叫吴桐的人得过博士学位。唯一的两个姓吴的博士毕业生,一个是女的,毕业于2001年,另外一个是1987年进入博士班的。

“经济学系办公室秘书Marty Gross女士查了所有博士、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名单,未发现有关吴桐先生的任何资料。为了对吴桐先生的履历负责,Gross女士把电话转给经济学系负责学生事项的Julie Less女士。Less女士查了包括所有毕业生以及在校生(也包括曾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而中途辍学的学生)的SIS信息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也未发现有关吴桐先生的任何资料,因此证明吴桐先生既不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或硕士毕业生,也从来未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或商学院就读过(顺便提一下,经济系也没有国际金融这个研究生专业)。为了对吴桐博士彻底负责,我还查询了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所有的本校博士论文在图书馆都有收藏,但是也没有发现吴桐先生的大作。”

吴桐同事:吴桐学历会出问题?

在得到吴桐两个学历出处的证实后,记者开始联系吴桐,但由于吴桐出差在外,没有联系到本人。其公司高层即表现出对此事的关注度,公司一负责人专程到本报了解情况。

“没有认真想过他的学历会出问题,印象中,没有看到过吴桐在科大少年班、芝加哥大学读书期间的照片和学历证书,他更关注的是他的专利发明。只记得他有一次看到芝加哥大学的图片指着说,我曾经在这里上过学。他的外语好不好我也不清楚,每次和外商谈项目都有翻译,不需要讲外语。”

吴桐学历真假还需要与吴本人联系,这位负责人表示应该与吴本人证实。他同时表示,如果学历真的作假,确属不当。“这对公司也不好。”

吴桐:开始态度强硬其后销声匿迹

其后,记者开始拨打吴桐的手机,但是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最终联系到吴桐本人时,他仍在上海出差,电话中他一再强调不愿在电话中谈此事,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声称自己是14岁入学科大的少年班,不是11岁,是以前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弄错了。

记者再追问,何以少年班根本就没有一个叫吴桐的人,他称以前的名字不叫吴桐。再问他以前叫什么时,他没有给予回答,只说“我要先打电话回公司,了解一下情况到底是怎样再说”。半个小时后,记者又打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里,吴桐很肯定地说,明天他将赶回北京,到时会和记者见面谈此事,届时,他会提供有力的证据来说明这一切。记者问他“有力的证据”是不是指能够证明他的教育经历的毕业证书之类,吴桐肯定地回答说“是的”。当时是3月14日星期四的晚上。

公司称:吴桐已辞职赴德

随后的三天,记者并没有接到吴桐要见面谈此事的电话。星期一当记者再拨打吴桐的手机时,电话中传来了“您呼叫的用户已经停机”的声音。3月18日记者到长安大厦吴桐所在的公司采访,希望能在公司见到吴桐。其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并离开中国前往德国,他在回避这件事(据他称吴桐具有德国的国籍)。

学者说:社会角色混乱让许多人为所欲为

高学历、海归派、神童这样标签为许多人带来了利益,目前尚不能断定吴的技术入主该公司是否有神童标签的作用。但不能否认,许多应聘单位很吃这一套,虚荣的心理,加上利益的诱惑带来了一连串的造假。有人说,谎话不怕大,关键看你敢不敢说。

科大少年班的老师表示:“无论你的身价是多少,不是少年班的就永远不是,我们希望少年班出来的人能为母校争光。我们也希望纯洁这个牌子,它不是谁有钱有名了就可以随便乱用的。”

对于这种社会上喜欢为自己贴标签加光环的事情,学者房宁认为,这和中国目前的某些现状有着深刻的联系,即目前中国人的社会角色不清晰,官不像官,商不像商,学不像学。他认为,吴桐毕竟已有自己的专利,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全没有必要再把自己打扮成有很深的学术背景,他之所以这么做,混淆了自己的社会角色。

另一位学者谈道,这也有我们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即判断一个人不是看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头衔。一个博士不够,还一定要是名校博士,教授不够分量,一定要是个博导教授,工程师也不够,一定要是教授级高工。所以使得一些人认为只有有更多的头衔才够“自信”。其实真正的自信应当基于,也必须在诚实的基础上建造我们的自信。

吴桐,你能否给自己一个机会?

“对吴桐来说,他首先是一名学者,其次才是商人。”该公司人称:吴桐其实是发明家,他获得了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专利,还有9部关于环保方面的著作。在他们参加的最近一次展览会上有单位提出能否开发研制海水淡化机,这样海岛上的官兵不用靠着给养船来解决淡水的问题。很快吴桐就研制了海水淡化机,公司还专门赠送了部队一台这样的产品。专利技术是该公司最大的优势,也是其环保行业名牌最基础的资本。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他的公司所从事的环保事业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有着这样骄人的成绩,也许吴桐的“神童”光环对于他本人和他的公司而言都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没有这样的头衔同样可以成就事业。不知何以吴桐需要一个光环来支持他。

希望吴桐能够给公众也给他自己一个真实的说法。(原文刊登于2002年4月《北京青年报》,由某少年班校友爆料)

徐修文:留美“神童”回上海“种田”

  乘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益益久生物工程公司,走进徐博士的办公室,只见地上、桌上、墙上到处是徐博士的书法作品。个子不高脸盘削瘦戴着秀琅架眼镜的徐博士从里屋走出来,笑着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徐修文用较快的语速说道:“刚来上海的时候,报纸、电台、电视台对我的报道铺天盖地,上海的一些主要的媒体都来采访过了。《新民晚报》上的文章题目叫《徐博士的三个愿望》,把我的愿望都捅出去,给我造成很大的压力。那时炒得太热,所以近年来对于新闻媒体都尽量回避。我的愿望是立足上海,辐射全国,让大家吃到无公害的蔬菜瓜果。”

  益益久:救救生命

  徐修文出生于古城南京,少年时代曾回老家湖南长沙生活过一段日子。13岁时品学兼优的徐修文考入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5年毕业后,作为10名被选派美国留学深造的“神童”之一,进入密歇根大学攻读化学,6年后获得化工博士学位。

  90年代初,徐修文放弃美国一所研究院的高薪聘请回到国内。他先在矿冶部门从事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对土壤质地调查,他发现,我国的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于是萌发了从事农业科研的心愿。人们常说,现在的菜不好吃了,其原因在于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并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徐修文遂致力于研究绿色农业。1994年后,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他正式投入试验,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研制出8铢菌微生物复合制剂,可以取代农药、化肥、和各种激素,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这项科研成果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徐修文激动地表示:“我们的农产品为什么多次被欧盟日本美国打道回府,就是达不到他们的标准嘛,不少瓜果素菜里含对人体有害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达30%以上,化肥的用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每公顷农田使用的纯氮达180公斤。我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名为‘益益久’,取火警119的谐音,火灾要救,人类生命处在危急状态,更需要立刻去拯救。对于目前国内农业的现状,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我非常心寒。我们一些农业工作者和政府官员,成天在喊农业现代化,他们的农业现代化,无非就是引进设备,引进国外的种苗。但很多国外的种子在退化,把退化的种子引进来,贻害无穷呀。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浮躁的短期行为。”

  ‘益益久’在东北辽宁推广试验取得成功以后,徐修文选择在农业大省四川设立自己的微生物公司。1997年初,徐修文去北京参加全国农业会议时,遇到了上海浦东新区负责人,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徐修文特地赶往上海考察。在被上海优越的投资环境、地理位置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所打动,徐修文遂来到了上海浦东孙桥。2年来,徐修文已在全国几十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几十家‘益益久’分公司,推广‘益益久’高科技农业,并打算今年年底前后在香港上市。

  有人说徐修文有点狂,但却狂得有底气。他说:“我的这项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开出36900美金的月薪我也没有去。美国FDA去年才拨出20亿美金用于研究复合微生物技术,提出要在21世纪普及无公害绿色农业。现在提倡科技创新,什么叫创新?光抄袭国外就叫创新呀?人家都能做了你还做什么,请问四大发明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我的这项目技术才是真正的科技创新。”

  做企业要讲品德

  徐修文表示:“21世纪是信息和生物技术的时代,信息业发展看到了,生物技术呢?看不见摸不着。我把生物技术从概念变成现实,让人们能看到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水果、素菜、鸡蛋、鱼肉,产量高、无公害,成本低、又好吃。中国现在最迫切的是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让高科技通俗化、傻瓜化,就像我的农产品那样。”

  徐修文将益益久生物科技分为三大产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物流,另一个是益益久口服液。“我养的鸡鸭,不用激素没有异味,生出的蛋又大又没有公害。我研制的口服液里,复合微生物可以承受PH值2,不会被胃酸杀死,可以通过胃进入肠,粘附在肠壁上,对人体起调理作用。益益久口服液公司开在浦东的港务大厦,已经拿到批文,国家对微生物制剂控制很严,但益益久口服液已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徐修文承认,确实曾把特地赶来谈生意的客人轰出去。“那天有人来说,要投入8000万美金控股我的公司,虽然是朋友介绍来的,我还是把他赶了出去。我说,我不是生意人,我是做产业的。现在有些‘大腕’匪气十足,以为自己有钱就了不起了。我曾在锦江宾馆门口观察过,不少很有气派的人进出时,对开门的服务员不屑一顾,没几个人会想到说‘谢谢’。还有人有了钱以后就花天酒地,我看其实他们吃的都是‘垃圾’,真的是垃圾食品。还有的人成天烧香拜佛,拼命企求菩萨保佑自己、保佑他们的家人,就是不考虑别人如何。我做这个事业,是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作贡献,至于我个人,只要人民得益,哪怕是横尸街头也无所谓,我不会像他们那样只求保佑自己。”

  徐修文越说越激动,说到后来颇有些慷慨陈词的味道了。“如果我要追求经济效益,只要在上海周边地区发展就可以了,但我还是要向全国推广,我希望早一点全国人民都用上‘益益久’,让农业结构调整早见成效,全国人民可以受益。我不打广告,一旦社会效益起来了,还担心经济效益吗?经营企业,我把良心放在第一位,我的企业注重一个德字,我到全国各地建立分公司,主要看他们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不是和我相符。我认为,企业中人是第一位的,技术第二位,资金只是第三位。”

  最后,徐修文倡议设立一个科普论坛,在上海市民中普及推广微生物技术知识,让绿色农业和有机食品走入千家万户。他希望自己能像红军长征一样,做播种机,推广这种文化理念,这样至少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徐博士已在农业领域创造了奇迹,相信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必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迹,为中国农业争光,为中国科学添彩。临出门时,他的朋友告诉我们,徐博士还信佛。(原载《新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