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忆科大事 共叙科大情

——天津校友会组织58级校友访谈

近期,天津校友会组织58级校友进行访谈。四位58级校友齐聚,共忆科大求学往事,共叙怀念科大之情。访谈由天津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梁振辉(815)主持。

许承雄(5805),男,1937年出生,195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3年毕业于无线电电子学系。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许承雄回忆起当年“阴差阳错”进入科大的经历:我是武汉乡下人,家里条件困难,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北京大学中文系。我是家里的长子,不想去上大学,想早点出来挣钱养家。但当时政策规定如果考取了大学而不去,找工作就没人要。我就以不喜欢文科、喜欢理科为由,委婉地拒绝了北大的保送。后来参加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应付了事,把清华北大放在志愿的最下面。当时的班主任跟我说中科大是新成立的学校,建议我报考,我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结果我就被科大录取了。

许承雄还分享了在校求学和毕业后的经历:求学期间,我每个月都拿甲等助学金,为了节省路费,寒暑假也很少回家。1963年从中科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从事红外线夜视仪的研究。1967年-1975年多次参加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任务。1973年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军事医疗卫生装备的研究,担任过《医疗卫生装备》杂志主编。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许承雄表示:非常感谢科大、怀念科大,科大给了我知识的教育,给了我道德的教育,使我能够很好的为国家工作、为人民服务。

赵宝明(5805),男,1938年出生,195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3年毕业于无线电电子学系。曾完成多项科技实践创新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委金奖、国家发明专利。

赵宝明通过科大的专业学习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我父亲是天津市塘沽区久大制盐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年幼时我随父亲进厂洗澡,亲眼目睹了工人们“头顶青云、脚踏火盐山、身上的汗毛全烤干”的劳动场景。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学好新技术,彻底改善父辈们的劳动环境。1963年6月,等待毕业分配时,收到父亲病重的通知,我向学校申请分配到天津碱厂,方便照顾父亲。经过中科大、高教部、化工部、天津碱厂的协商,我被分配到天津碱厂。在天津碱厂工作期间,我完成了光电控制计数器、电子称、天碱真空制盐PID电子控制系统工程,彻底改变了天碱工人恶劣的劳动环境,实现了年幼时立下的志愿。

赵宝明先后在天津碱厂、天津电子计算机厂、天津化工局等单位工作。因为毕业于中科大,名声在外,赵宝明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兼职:从1965年开始,我先后在天津市塘沽区科委进修学院大专班、塘沽职工大学、塘沽业余大学、塘沽工人文化宫大专班、塘沽教育局教师培训学院进行授课,为中国银行天津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滨海分行、天津港出入境边检站完成了无线监控工程,申请了移动式微波传输系统等国家发明专利。1989年11月,天津市塘沽区科协创立单片机学会,我受聘为理事长。2014年11月,我总结一生的发明创造,出版了《智能控制系统工程的实践与创新》一书。

赵宝明表示:我这一生的成就,都离不开科大的教育、科大的培养,是科大给了我一身的本领,我感谢科大,我会永远记住我是中国科大人,我为我是科大人而骄傲、而自豪。

邬祥鑫(5805),男,1939年出生,195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3年毕业于无线电电子学系,天津市铁三院高级工程师(退休)。

回忆起入校时的场景,邬祥鑫讲到:开学的时候,因为科大刚刚成立,还没有自己的大礼堂,开学典礼是在隔壁的解放军政治学院礼堂举行的。我记得开学典礼后,《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中国科大,题目是《未来中国科学家的摇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科大培养了无数的院士、科学家,能够做到每一千名毕业生产生一个院士。应该说,中国科大当初的办学期望和目标实现了,办学是成功的。

回忆起在学校的学习场景,邬祥鑫说:科大成功探索了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国内、国际顶尖科学家的授课。科大的校风特别好,我印象中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一点架子都没有,都很平易近人。

邬祥鑫表示:从1958年入学那天起,我这一生都烙上了中国科大的印记。身为一个科大人,我为此而感到无比的光荣。

赵文钦(5811),男,1939年出生,195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3年毕业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天津大学教授(退休)。

赵文钦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科大人,求学期间最深的感悟:当时考科大的时候,对于科大更多的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成分,觉得考上科大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进入科大后,这种感觉就淡化了,慢慢熏陶成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的思想,感觉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是在为国家的科技项目出力;在科大的最后两年,这种爱国的情感就进一步升华了,变成了爱科学、爱科技、爱地球、爱世界、爱宇宙的情怀了。

赵文钦还谈到了科大学生身上的两个特质:一是拼命精神。有一句话叫“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科大的学生读书是不要命的,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也是不要命的,我在天津大学就经常备课备到天亮,就是在科大养成的这种拼命精神。二是爱母校。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是骂娘的,国内很多学校的毕业生都是骂娘的,只有中国科大的毕业生不骂娘,这是因为科大的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母校。

赵文钦提出了关于学校发展的建议:科大目前主体教学资源在合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非常重视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科大应提前谋划、抢占先机,派员到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寻求合适的机会在雄安新区布局教育资源。赵文钦的提议得到了与会校友的一致认可。

四位58师兄还一起通过采录视频,对2017届毕业生送上毕业寄语。

访谈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许承雄(5805)、赵宝明(5805)、邬祥鑫(5805)、赵文钦(5811)

后排左起:赵建波(SA10216)、侯鸣涛(839)、李昭德(616)、苏旺山(633)、梁振辉(815)、陈蕴渝(644)、谢樟华(9901)

天津校友会供稿 通讯员:赵建波 摄影:谢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