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开拓 低调亲民——赞万立骏校长

科大最近又换校长,在学校和校友圈中引起了热议。哈佛近一百五十年来共有八位校长,平均任期时间近二十年。科大两年半有三位校长,实在是太频繁了。一般来讲,新校长适应要一年,学校的许多工作会停下来。例如科大的基础建设,因频繁更换校长,已经滞后好几年了。幸好这次新校长的任命比较快,但愿能很快进入角色。

万立骏校长两年前到科大履新,近日突然调走,令人困惑。在科大校园和网上,万校长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和印象。我这里也回忆片段,表达对万校长的留念之情。

第一次与万校长的接触,是他到数学学院调研。我因事晚到,校长等已经走到电梯口,准备离开。听说有个在线教育录播系统的开发项目,万校长一行马上回到会议室,听完汇报,了解情况后才离去。

这两年和万校长的接触,主要是通过一些会议,比如教代会,校务研讨会,学做讲习会议等。在小组会议上,我们力陈己见,发表了不少看法,校长都是认真聆听并相互讨论。在大会上,我们看到校长积极谋划和推动科大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日趋成熟。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万校长上任第一年,主要是了解学校的情况。对于科大这样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不影响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是最好的管理。万校长不打搅大家,但他为尽快熟悉科大情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一年前一次学校的会议上,许武书记感慨,他在科大工作十几年,对科大的一草一目,都很了解。万校长不到一年,对科大的了解,已让他刮目相待。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学校的一些讨论会上,对于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从专业化教育到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大家提了很多意见。科大毕业生,除从事科学研究以外,在金融、高技术产业等都培养出优秀人才,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校友。科大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广的人才,是个挑战。科大扎实的数理教育,为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打下了基础。宽广的出口,对于服务社会、吸引优秀生源,是非常要紧的。万校长谋定而后动,对于科大的发展,做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第二年的一些举措,也让人刮目相看。去年,科大与北京协和医院签订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今年已开始招生。科大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也签订了协议,联合培养金融方面的本科生。以科大在华尔街的众多校友,科大学生坚实的数理基础,科大在金融、经济等领域培养杰出人才的潜力,有待于大力挖掘。

科大的传统重视基础研究,不过近年来在两位校长的努力下,工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科大老师在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人均研究经费高居国内高校前列。在技术转化和开发这方面,科大几年前规模仍很小。这几年通过办先进研究院,开始有所改观。在万校长的推动下,科大的技术转让费飞速增长,由几乎没有增长到超过一个亿。万校长在离开之前,与其他校领导一起,争取到三千亩地,建立科大工科的新校区。这对于科大长远的发展,必将起重要的作用。

科大是科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科学院实行率先计划,在科学院办新的大学,为科学院带来了新的气像。科大作为科学院科教融合的成功典型,在新一轮的科教融合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万校长与许书记的领导下,科大与安徽省、合肥市密切合作,成功申报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大还完成了与科学院南京分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沈阳自动化所等的科教融合,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万校长多次到上海研究院等地专访,谋划科大在长三角的发展。在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万校长理应会带领科大,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时候突然被调离科大,令人十分惋惜。

更为可贵的是,万校长的低调亲民作风与科大的自由民主传统十分契合。科大以前把有限的经费拿出来给学生装暖气,已为美谈。万校长把学校有限的经费,拿出来给研究生和普通教师员工加工资,实乃雪中送炭。这几年,科大来了不少外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万校长以他多年前在国外的留学经历,告诫大家要善待国外的留学生,诚恳待人的作风十分感人。科大关念普通人,生活普通化的作风在万校长的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最后一次见到万校长,是数月前的一次全校会议上。会议上万校长略显疲惫。.....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研究型高校肩负着重任。让这些老师们一心一意搞科学研究,全心全意培育优秀人才,国家才会有希望。

文章作者:中国科大数学学院教授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