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是个爱学习的好同学。从来不旷课、不抄作业。晚自习的时候认认真真,考试前也仔细复习,GPA也很高,心里还挺高兴。
可是到快毕业的时候,拿着成绩单觉得有些奇怪。中科大对学生要求高,化学系的同学也要一门门修各种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课。化学以外的课,我还经常有上九十七九十八的,可是一到化学课,怎么上九十六的几乎都没有?想起我们班得了郭奖(科大最高奖)的学霸,专业课几乎门门九十八九十九,我也挺认真的呀,这差哪呢?
后来听系里的老师说,为了拉开档次,如果仅仅只是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最多也只能考到九十五,另外的五分,只有去钻研课本以外的相关文章、书籍,才能思考出来。这才想起来,学霸天天泡图书馆,看很多专业书。而我,看完课本做完作业,自以为已经了解,就出去玩了。--非专业课程因为对化学系要求低,没有这样严苛,才让我有幸到九十五以上。
然而年轻的我还太缺乏远见,并没有因此警惕,以为这只是偶尔的差别。就这样学霸去了斯坦福,我去了东部一所不知名的学校。这日复一日的不同习惯,几十年积累下来两人的距离也就相差遥远。现在同为四十多岁的两个人,她是硅谷一家大公司众多专利的发明人,被尊称为公司一姐。而我,在基金公司懵懵懂懂工作了十几年以后,才想起来出来试试,钻研我最喜欢的商业。
这九十分和一百分的差距,不仅仅是我和学霸的差距,也是我们俱乐部不少小伙伴和顶尖研究员的差距。二零一七年,是俱乐部丰收的一年。我们的项目开展得丰富多彩。推进班、机器学习、线下培训、在线讲座,四处开花:推进班不断有学员进入顶尖基金公司;机器学习班不断拿下Kaggle的奖牌;线下培训让参与者的面试技巧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线讲座更是让大家熟悉一系列前沿paper。然而在这丰收的时刻,我的心情却紧张又充满挑战。--会员们到了这个阶段,怎样才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呢?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选择,俱乐部拥有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其中一些已经入职研究员,开始在顶尖公司入门修行。而尚在门外的,我也见到不少天赋很高的同学,学东西很快。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引,在怎样突破已有的知识,怎样思考未知的东西上,不知不觉陷入困境。天赋高的同学又往往不会满足学到一样东西,在达标之后,迷茫又有时间迫切感的他们很可能就开始学习另一样东西。我十分担心他们的成绩单,几年以后也跟我当初一样:处处充满九十五分,却并没有让人亮眼的拔尖分。
还好这些年吃过的亏,都还留在我的心里。在最开始组建俱乐部的时候,我就和始创会员之一燧石讨论过,俱乐部在学术上的最高目标,不是让大家提高多少技能、知识,而是让大家能拥有钻研的精神、钻研的能力。
二零一七年下半年,随着实力的增强,琪石俱乐部终于有幸和华尔街一些顶尖的基金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从此以后,会员们在俱乐部的学习以及研究经历,都能作为辅助材料放在推荐信里。而俱乐部里的研究员们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其他会员的良好榜样。
是的,榜样。
一支潜力股到底是如何成为一支实力股的?在很多时候,是榜样的力量。所以在学术界,才会最流行导师制度。我们去年的一位会员来信,就提到这一点。硕士毕业的她当时还在一家公司做支持性工作,也是着急地各处学习。在开阔了眼界,跟不少研究员谈过后,她静下心来了,学习他们的专注,深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在两年之后,成为一家量化宏观对冲基金的研究员。她总是不忘她第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她的思维上的提点,以及在俱乐部认识的不少榜样,才让她能懂得静心,懂得追求更深奥的东西。(注:欢迎订阅我们微信公共号,往年的会员来信精选我们会在近日持续发出。也欢迎注册我们俱乐部网站https://www.qishicpc.com/,到materials一栏先睹为快。
俱乐部伊始,我们就一直设有一些秘密的配置导师的研究型项目,但由于资源有限,只给个别有潜力的同学。到了今年,随着团体实力的增强,以后的一些研究项目已经有公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随着俱乐部优秀研究员的增多,我们的导师团队将不仅仅只是我在华尔街的牛人朋友。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特别突出的会员,也已经成长为导师了。
然而要想突破自我、突破已知,总是异常艰难、亟需刻苦努力的。这其中,不断前行的勇气和碰到困难不懈怠的恒心,是最重要的。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牛人,你要成为其中的一个,得在别人都做不了的地方,放出自己的光彩。要立志成为那个第一名,而不是前十名。也只有这样,最后才有可能“求乎者最,得乎者强”。
除了榜样的力量,还有就是自己内心的渴求。还在基金公司的时候,我主做了一个公益项目。由于完全没有经验,项目最初的设置有些问题,烧钱非常快,很快当初预算投入的五十万美元就烧掉了一半。那些时间对我来说,是非常煎熬的。天天都在琢磨怎样让这个项目起来,能收支平衡。各种想法出来后,被评估、被否定,这样一直持续了两年,到我的预定投入额度烧光、只能被迫退出的时候,项目虽然并不算成功,那个本来只懂学习的我却被练出来了----想不出来怕什么?只要确定是自己终身乐于研究的方向,继续想。
这大概就是学习和钻研的区别吧,学习都是有答案的,钻研却不一定有。如果尝试了几下就放弃,这个人将永远也成不了顶尖的研究员。我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在大家各自的工作中,在来年开展的各个项目里,都能看到会员们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像我废寝忘食地思考怎样把俱乐部做到最好一样,你们也能废寝忘食地思考怎样把工作做到比所有其他人都好,把充满挑战的项目做到成功。同时,也期待有更多励志成为研究员或者已经是研究员的朋友加盟我们俱乐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注:十二月初将开放明年的第一批入会名额,敬请关注qishicpc微信公共号通知)
写给2017年的年报,同时和俱乐部各位高级会员以及朋友共勉。
白石
琪石俱乐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