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周年,生命科学学院特推出校友回忆录系列短文,新创基金会会每周持续更新一篇,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具体方式见文尾),与校友分享那些难忘的科大时光。
本周与大家分享生物物理学家沈钧贤的故事。
沈钧贤
沈钧贤,男,1942年4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沈钧贤曾在德国Bochum Ruhr大学、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美国Missouri大学、日本NTT基础研究所从事脑感觉信息加工研究。历任京东医科齿科大学、美国Missouri大学、日本NTT基础研究所从事脑感觉加工研究。历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委员,北京昆虫学会理事,国际脑组织、国际神经行为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等会员。《生物物理学报》与《昆虫学报》编委。沈钧贤的研究方向包括听觉信息加工机理;汉语认知的功能成像研究;动物和人脑怎样破译这些概念和辨识语言,是脑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沈钧贤曾于2006年在《Nature》发表论文,报道了中国凹耳蛙具有特别的发声和定位技能,可与海豚、大象和人类相媲美。2008年《Nature》再次发表沈钧贤等人的相关研究论文。
苦与乐,在探索中
沈氏金鹅堂人。11岁进县初中、南菁,17岁上科大,22岁读研究生,受惠助学金。近五十载与鸽、螽斯、蝙蝠、小鼠、凹耳蛙打交道,探索听觉与声通讯。今撷要作文,聊表寸衷。
人生如寄,倏忽七旬。五岁进初小,爸一人施教。九岁离家读完小;每放饭学,步行二里回家用餐;江南霖雨时节,娘迈着病残左腿,脚蹬自制钉鞋,跨过独条石桥,送饭罐到校。十一岁进县城求学,每趟二十余里。次冬,受冻发高烧,罹患急性胸膜炎,昏迷中被送县人民医院急救;稍退烧,爸接儿乘船返乡下歇息,为避寒特添灰短氅一件(后在大学炼制叶蛋白期间,因酸蚀而多处洞穿)。
南菁毕业,填高考志愿。中科大有前沿学科,院办校、所办系,余垂青原子核学。得悉录取北京,爸筹借盘川,娘缝被叠衣。一个背包、一网兜什物,娘夜送儿上火车。廿小时抵京。北京新站月台上,“中大”红旗招展,老师及58级同学热情洋溢、笑脸迎新生。注册时,让在生物物理系报到,略有犹豫,因第二志愿乃复旦生物物理,遂进入“5912”集体。
适逢新中国十年大庆,天安门广场摆花、夜晚联欢,京外学子尤为兴奋。假日,同学集体遊颐和园、荡舟游泳外湖,或登八达岭、遥看遍山红叶,或倚金山桥畔、华表柱下留影,个个都是意气风发的好青年!
大学正规学习开始了。高等数学级数开篇,初现下马威;首次小考众多不及格,令人胆颤。生物物理选科多门,数理化向专业系看齐;生物学诸科,教员们独辟蹊径;学理论、做实验,理实交融;文艺表演、体育比赛,屡有建树;复习迎考阶段,解难答疑,共企好运。曾记得,生物摄影实习,留下英姿倩影永恒!
寒假,留校同学包饺子、迎新春、演节目;或应邀家访,解孤独、寂闷;暑期及秋忙时节,下农村劳动几周、个把月;快毕业了,多数同学在研究所做论文,砥砺切磋,力求个个毕业成功!
读研四年。选基础课、定专攻方向,一次次聆听汤老(佩松)传授怎样当研究生;下木城涧煤矿一个月,恰逢隆冬,单衣裤钻巷道,在掌子面挖煤,往溜子运煤,乘斗车升井;徒步离沪进湘;去河南“四清”;到部队滩涂农场种稻……
1966年3月邢台强震,1969年7月渤海强震,1970年1月通海7.7级大震,1973年2月甘孜炉霍7.9级大震。周总理动员科技人员做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生物物理所承担动物震前异常的观测任务。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部分动物震前行为异常就是临震前兆之一。年底召开的震情研讨会预言:京津唐和松潘平武地区有发生大震的可能。1976年初,扛着自制高频测振仪,乘小飞机,途经太原、西安,运抵成都,钻进龙门山断裂带的基岩深洞设点,昼夜监测震情;还跑面,参与四川省地震局会商会议,形成预报意见:当年8月松潘有险。7月28日凌晨3点,只听得地震仪记录笔吱呀吱呀地满刻度画线。我们在岩洞里喊叫:“大震了!”因震级太高,一时未知震中确切位置。不久,红机子报道“京津唐告急!”大约十天后,我们全部撤回北京,到玉泉-西山断裂带岩洞,继续震情监测。此时,本人执笔编著《动物与地震》一书,并撰写同名剧本,由珠影厂拍成电影,算是对祖国与人民的一份贡献。
八十年代初,赴德国进修两年。受震前鸽行为启发,用心率条件法首次测得鸽振动敏感性曲线;用胞内电生理记录及荧光染色法,研究欧洲绿螽斯听觉神经元信息加工;雨蛙趋声实验,亦有收获。1983年回国,先后以鸣螽、小鼠、食鱼蝠为实验对象。2003年底香山会议后,涉足新领域—凹耳蛙声通讯。
凹耳蛙夜行,生活在溪流及瀑布附近。2004年5月乘夜车离沪,手拉着五十多斤重仪器箱,从上行滚梯中段“倒栽葱”滑向底层。2007年5月夜,翻越巨石梁寻蛙,因石苔湿滑,倒摔滚下沟底。毒蛇与野猴出没,曾令人毛骨悚然。不过,桃花溪巨石与湍急溪流也令人留恋。野外和室内工作整八年,锲而不舍终结硕果。 我由衷感谢新中国,感谢亲人,感谢5912同学们!
2013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凹耳蛙声通讯行为及听觉基础研究” 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征稿启事
各位生院校友:
科大六十周年校庆在即,记录我们学院发展历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六十年》和《回望一甲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访谈录》两本院史也已完成了大部分的编纂工作,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将由科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院史完稿的最后阶段,我们借新创基金微信平台推出校友回忆短文推送栏目,一方面给大家分享各位校友们经历过的美好校园回忆,一方面也希望大家能积极投稿,把自己难忘的校园回忆反馈给我们,让这些宝贵的记忆充实到两本院史之中,历久而弥新。
投稿内容长短不拘、形式文字图片皆可,截止日期定在2018年一月末。期待各位校友的精彩投稿。
来稿请联系: 李旭,sachem_at_ustc.edu.cn ;刘锐,lr93_at_ustc.edu.cn。(_a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