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恨长江谁之罪?2017长江学者出炉,中国科大再遇滑铁卢!

2018年1月5日,教育部公示2017年度长江学者建议人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黄伟新、李厚强两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列全国17名);仅张文逸一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并列全国52名)。中国科大历年长江学者入选人数低迷,而在评选较为公正的杰出青年基金通常排名3-5名,让学术界媒体倍感惊讶。

中国科大“长江”战败,媒体惊诧

《知社学术圈》等学术界权威新媒体点评对2017年中国科大长江特聘人数入选之低表示惊讶“而中科大也只有两人,令人惊讶。”对青年长江,《知社学术圈》则点评“青年长江清北两校优势明显...中国科大仅有一人,令人诧异。”

此前的2016年长江学者名单公示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居然无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有新媒体批评《2016年长江学者出炉,中国科大无人特聘,韩春雨落选》。该媒体指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杰青一样,被视为中国人才梯队通往院士之前的最后一个台阶,历来备受各个高校重视。北大清华两校各有15人和10人入选特聘教授,不出所料。但中国科大特聘教授无人入围,令人惊讶。相比之下,在今年基金委的杰青名单中,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大各有13,11,和11人入围。个中差异,值得玩味。”

在后备的青年长江争夺上,清华、北大、浙大各有20,13,14人入围,而中科大仅有3人。相比之下,中科大在2016年第12批青年千人中有27人入选,在基金委的优青中有15人入选,均名列前茅,落差非常大。”

申报长江,中国科大饮恨谁之罪?

根据独立于校方的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了解,中国科大校方极重视动员优秀人才申报长江学者。2017年12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青年长江学者候选人中,中国科大分别有9人与13人上会。长江特聘与青年长江上会通过率均为50%。也即中国科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青年长江”分别通过4.5人与6.5人正常。而中国科大居然最终只有2人与1人过关。中国国内学术圈均感到意外。

据了解,中国科大落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中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曾作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重要完成人,在《自然》《科学》等全球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衡量科研能力、团队建设与教学水平。是否中国科大上会候选人严重低于平均水平呢?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中国科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候选人批评:我是这批上会者中较早获选杰青者。不仅最近科研成果敢和入选者相比,我相信在教学与团队建设中也毫无逊色。该学者抨击:“长江学者”评审制度应当反思。评委名单应当视同国家机密,但目前评审,非常明显“很多高校串联提前获取全部评委名单,上会时明显全部工作已经到位”。该学者甚至在评审重地,某些高校校领导将评委拉出去吃饭,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该匿名学者反问新创基金会:中国科大有校领导会请、敢请评委吃饭吗? 该学者抨击;1)所谓长江学者等评审保密应当国家立法,签署任何的评委诚信承诺书均毫无意义。2)效仿较为公正的杰出青年基金评审,大范围增加评委数量。提高高校获取全部评委名单,攻关全体评委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