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of Biochemistry”名单公布,两位校友位列其中

2018年1月9日,“Future of Biochemistry”名单公布,陈刚(9612)、王初(9608)两位校友位列其中。该名单公布在《ACS Biochemistry》电子期刊中。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协会,是一个化学领域的专业组织会。它拥有超过16万名会员,并且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技信息来源之一。

陈刚(9612),于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1年-2005年,他师从Douglas TURNER教授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系进行专业研究,于2005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伊格纳西奥·蒂诺科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他在蒂诺科实验室的研究是利用激光光镊对RNA假孔进行单分子机械折叠和折叠,为研究核糖体阅读框的顺式作用mRNA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2010-至今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采用常规和尖端的生物物理和生化技术,更好地理解RNA、蛋白质和RNA-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例如,用解析光镊来表征RNA折叠动力学以及质子和蛋白质结合等序列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目标是开发新的生物工具和治疗配体,以促进精确控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关的重要生物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王初,9608

王初(9608),国家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于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王初就读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系,“生物分子结构与设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项目。2007年-2009年 ,就读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获博士后学位。2009年-2013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13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系任博士生导师,为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多种跨领域的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发掘蛋白质组中被内源生物小分子或外源化学药物分子特异修饰的功能位点和靶点,并深入研究这些修饰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所在的细胞内新陈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这些研究将有力地推动在后基因组时代人们对大量未知蛋白功能注释的进程,揭示其在各种新陈代谢通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从分子水平上解释多种病理环境的形成和诱因,为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网页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biochem.7b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