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科大访美代表团成员简介
中国科大代表团访美专题网站(usa.ustc.edu.cn),点击上图可进入网站。
包信和
中国科大校长
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扬中。1987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1989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89-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部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科研贡献:长期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发,在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催化剂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和阐述了纳米限域条件下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电子特性和催化活性间的关联机制和作用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并在一维碳管、二维界面和三维晶格中获得拓展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以此概念为指导,带领团队发展出了高性能的一氧化碳选择氧化催化剂;创制晶格限域的单铁催化剂,实现了甲烷无氧转化直接制烯烃和高值化学品;首创氧化物和分子筛纳米复合催化剂和催化过程,成功实现煤基合成气一步转化直接制低碳烯烃。为碳基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形成了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荣誉成果:包信和研究员发表论文660余篇,申报国际、国内专利140余件。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先后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5),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5),第五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6),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2016),德国催化学会Alwin Mittasch奖(2017)等奖项。201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饶子和
生命医学部筹建组组长
饶子和,天津市科协主席、原南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0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任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1999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兼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5月26日起接替侯自新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12月19日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学术成就: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潘建伟
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潘建伟,男,1970年3月生于浙江省东阳市。物理学家。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贡献: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三、四、五、六、八光子纠缠。首次实验验证GHZ定理。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可实现的量子纠缠纯化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实现突破大气等效厚度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密钥分发。先后实现绝对安全距离超过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提出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高效量子中继器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利用冷原子系综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
荣誉成果: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3次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次入选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由于潘建伟及其同事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系统性工作,他分别被重要综述杂志Phys. Rep.和Rev. Mod. Phys.邀请撰写有关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实验综述论文,其中后者是中国大陆科学家在该刊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综述论文。曾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等奖励。
杨金龙
化学与材料科学院长兼校长助理、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PS Fellow
杨金龙教授,1966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1年中国科大基础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理论专业博士毕业。1991年起在中国科大任教,现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长期从事化学物理基础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在Nature, Science, PNAS, PRL, JACS 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论文引用8千余次。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04年被评为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06年被评为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2年获得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
李向阳
计算机学院院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
李向阳,1971年10月出生,江苏泰兴人,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和教授。IEEE Fellow,2016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向阳1989年荣获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江苏省第一名。1988-1990年,连续入选20人的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1990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5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1996年-199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系留学,随后转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08-2015.12担任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5年1月 当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他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教授、无锡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EMC讲席教授。 2014年12月当选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李向阳教授是无线网络、移动计算、网络安全、社会网络等领域的权威学者。其个人简历和联系方式参见这里。
薛天
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薛天,男,1977年出生,博士,1995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2000年获得中国科大学士学位,200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和中科院脑科学卓越中心(2013) 2014年获国际研究资助组织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Young Investigator Grants。长期从事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的光信号转导和神经环路以及干细胞相关的感光细胞再生等研究。至今共发表SCI论文25篇,多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通讯作者)、Nature Neuroscience、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Stem Cells等学术期刊,引用超过1000余次。
余玉刚
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余玉刚,男,1975年3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高被引学者(Elsevier,2014,2015,2016)。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长期在香港、法国、荷兰等地工作,先后就职于香港大学、法国特鲁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CNRS)、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欧洲排名3-5位)等。在国外工作期间主持多项国际项目、指导多名硕博研究生。已组织国际会议20余次,是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辑,是香港RGC项目,以及国家万人计划、杰出青年等各类国内外重要项目的评审专家。
科研贡献: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物流领域,包括下一代仓储系统(物流分配中心、集装箱码头、和停车系统等)研究、库存管理研究、供应链物流与市场和金融交叉领域研究。提出了紧致化仓储系统的设计方案和优化存取货策略;基于不同仓储策略对空间需求差异,修正了传统教科书和文献中广泛引用的全周转率仓储策略和分类仓储策略公式,为后续相关仓储策略提供了正确的模型、公式和思路;构建了新的交通子回路消除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求解大规模库存路径问题求解;提出了一系列集装箱码头货物调度策略。
相关研究被Google Scholar 学术引用1500余次,被IIE Transactions主编选为“featured article”并在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行业期刊IE Magazine杂志专栏介绍,被Sciencedirect评为“top 25 hottest articles”,一篇论文被Elsevier出版社选为Elsevier经济学期刊中大陆作者发表的“Most Cited Articles”(2004-2008),曾获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ICNSC会议(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pril 10-12,2013, France)的最佳应用论文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等。
褚家如
人力资源部部长、工程学院精密仪器系教授
褚家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85年学士;88年硕士;97年博士),1988年起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原人事师资处)部长、工程学院精密仪器系教授。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访问学者(90年10月-91年3月、94年9月-12月);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访问学者(94年1月-2月);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JSPS Fellow,97年6月-98年3月)和日本国立机械技术研究所NEDO产业技术研究员(98年4月-00年9月)。
2000年回到中国科技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常务副主任、工程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现任微系统技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服务包括担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担任《传感技术学报》、《光学精密工程》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并曾应邀担任《J.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guest editor主编IWMF特辑。入选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电子学会优秀论文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褚家如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机电系统技术、超精密测量、超精密天文仪器。
侯中怀
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部长、化学学院教授
侯中怀,199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1998年同系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技大学非线性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赴美国加州州立工业大学访问,2002年1月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任教授,2003年4月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加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论与计算科学部。多年来主要从事介观化学体系非平衡统计问题的研究,发表SCI论文90余篇。曾获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1年获得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平凡基金教育奖。
2018-03-21 上一篇: 预告:9月24日北京校友金秋午餐会 下一篇: 2016年年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