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地空学院发展基金获奖名单
2016年地空学院发展基金各项奖获奖者共11人,其中,突出贡献奖1人、院长奖2人、杰出教学成就奖1人、公共服务奖2人、公共服务鼓励奖5人。
地空学院2016年发展基金获奖名单
奖项 |
姓名 |
单位 |
突出贡献奖 |
郑永飞 |
地球化学 |
院长奖(研究生) |
张全浩 |
|
院长奖(本科生) |
包 晗 |
|
杰出教学成就奖 |
胡友秋 |
空间物理 |
公共服务奖 |
毛 竹 |
固体地球物理 |
公共服务奖 |
康 辉 |
环境科学 |
公共服务鼓励奖 |
黄 方 |
地球化学 |
公共服务鼓励奖 |
陶 鑫 |
空间物理 |
公共服务鼓励奖 |
夏海云 |
空间物理 |
公共服务鼓励奖 |
周任君 |
大气科学 |
公共服务鼓励奖 |
马 明 |
大气科学 |
郑永飞
郑永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1994年度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批1994年获得者。1978年至1985年在南京大学学习,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1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大陆俯冲带流体体制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造山带变质锆石学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科研领域: 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具体包括:大陆俯冲带变质地球化学、碰撞造山带岩浆岩成因、沉积碳酸盐岩地球化学、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等。
胡友秋
胡友秋,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68年于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所研究生毕业,后留该所工作;1978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任教至今。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现任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胡友秋老师长期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特别是坚持为大一、大二的本科生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深受学生喜爱。主讲过力学、热学、磁流体力学等本科基础课程和磁流体力学解析方法、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等硕士学位课程,编著《高等物理精编—电磁学》、主编《电磁学》和合著《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后者获1996年度中国图书奖。主编的《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胡友秋老师曾荣获合肥“七·五” 期间优秀科技人员(1991年)、安徽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99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00年)和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2006年)。
毛竹
2004年本科毕业与中国科大;2004年至200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高温高压矿物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09年至2012年在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从事高温高压矿物学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2011年在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从事高温高压矿物学博士后研究。2012入选第二批“青年千人”,在中国科大任教授。
所获奖项:Charlotte Elizabeth Procter Fellowship,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8-2009;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2007;Centennial fellowship,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4-2005
课题和项目: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负责人,41374092, 橄榄石及其同质异相体在高温高压下的单晶弹性模量,2014-2017;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负责人,41522403,2016-2018;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地球内部水的分布和效应",第一课题负责人,水对上地幔和过渡带速度场的影响及水在地幔的分布,41590621,2016-2020;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基金,负责人, WK2080000052, 2014-20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幔耦合作用与亚年代至世纪尺度地球自转及磁场变化关系研究“,第四课题参与,基于高压试验的地幔及地核物性研究,2014CB845904,2016-201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相应“,项目一课题四参与,俯冲带矿物弹性特性的计算和实验研究,XDB18010404,2016-2020
康辉
200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至2012年在中国科大环境科学硕博连读。2012年3月至今在中国科大地空学院任工程师。曾获得2014年王宽诚育才奖二等奖(学校级);2013-2014年度校级优秀班主任。
课题和项目1. 北冰洋夏季海洋边界层大气汞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2014.01-2015.12,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项目);2.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探究极地海洋边界层有机气溶胶 (2015.01-2016.1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黄方
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额巴纳-香槟分校(UIUC),地质系火成岩岩石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UIUC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所 (IGP, ETH),从事博士后;2011年3月至今在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任教授。
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实验岩石学和铀系不平衡的研究。在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俯冲带岩浆作用的过程和时间尺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的成果,最近几年在Nature,EPSL,GCA,Geology,Chemical Geology,GGR,《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第一和通讯作者文章近20篇。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科研领域: 研究领域涵盖高温岩石地球化学和低温表生地球化学,具体方向有金属稳定同位素,陆壳的风化和环境演化,铀系不平衡,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实验岩石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
陶鑫
2004年在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在Rice University物理与天文系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做助理研究员;2013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在中国科大任教。
科研领域: 合声波的激发机制 等离子体波与粒子相互作用
夏海云
夏海云,副教授,从事激光雷达研究。1999年至2003年在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200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精密仪器获得工学博士;2008年至2009年在渥太华大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微波光子学公派留学;2009年至2010年在约克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中心(CRESS)空间探测公派留学。发表SCI/EI论文25/3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6项(授权30项)。2009年首次提出时域色散超快激光雷达,被美国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National Security Technologies, LL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命名为“夏-张方法”;2012年在窦贤康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亚洲首台平流层大气测风激光雷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与科大同事第一次论证量子频率上转换多普勒激光雷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特等金奖。
科研领域:(1)量子和超导技术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2)飞秒超快测距激光雷达;(3)测风激光雷达(相干+直接);(4)高光谱分辨激光雷达;(5)偏振激光雷达。
周任君
2000年在中国科大大气科学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2005年在中国科大大气科学硕博连读;2005年至2007年在中国科大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下半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2011年至2012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做访问学者;2007年至今在中国科大任副教授。曾获得地空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最佳教学演示奖”;中国科大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13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科研领域: (1) 纵向: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气溶胶效应、古气候, (2) 横向:数据可视化、产学研转换、系统集成
2018-04-13 上一篇: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基金与财务管理办法 下一篇: 2017年度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