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外交流奖学金交流心得——畅帅斌

为期2个月的交流项目结束了,回顾这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外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

尽管我进的组里基本全是中国人,但他们的工作方式仍然是西方化的:早上9点以后才到办公室,晚上5点左右下班,这样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感觉在国内很难想象。在国内的时候由于宿舍跟实验室近,尽管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师兄师姐们往往会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去。在国外很多的组老板并不要求学生几点要到实验室,有的组甚至不要求每天都上班。事实上波士顿大学对PHD的工作时间要求是每周15小时,平均一天才3小时!虽然很少有人真的一周才工作15小时,但从这几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国外的研究生活十分的自由、轻松。那么在这样的闲适的工作氛围中为何国外的科研还做得那么好呢?科研经费和教育水平这几方面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通过这次的项目我认识到,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工作的氛围。做科研不同于其他的工作,要做出好的成果必须有强烈的兴趣和每天昂扬的工作热情,只有拥有这些因素才能有idea,而idea和creativity是科研最重要的推动力。而国外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不仅能保持科研人员对做研究的兴趣,而且丰富的生活也能保证每天的活力和热情。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很多国外的科研人员,尤其是教授很幽默风趣,为人也很和善,我想其中的原因正是愉快的工作氛围。

但是我也看出了所在的组的一些不足之处。尽管身处国外的工作环境,一个完全是中国人的组主要的social 范围仍然局限于中国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小圈子。在我进的组中包括老板在内基本都是中国人,虽然老板会要求大家多和波士顿大学的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学校也会比较频繁的举办一些social的活动,但我们组的人经常还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平时通过中文交流。我认为这样并没有充分利用国外的科研环境,是对身边的丰富资源的浪费。

最后在研究方面,这次的实习项目老板并没有给我一个单独的project,而是让我跟着组里的一个博士后工作,于是我就帮忙干一些基础的实验比如搭建光路,耦合光纤。实验之余会看很多这个组发过的paper和其他感兴趣的组的paper。我个人感觉通过这次的实习收获颇多。在出国之前我对生物医学成像还是比较感兴趣,但是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入。而在实习期间,我首先理解了所在的组做的拉曼成像的具体细节,比如光路啊仪器啊; 其次也看了很多这个研究方向的不同的成像原理的paper,比如photoacoustic, OCT之类的。总之现在我不仅比较了解这个方向,而且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对这一领域的前景看的更为清晰。因此我认为这次的暑研项目不仅让我对将来将要进入的研究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促使我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2018-05-14 上一篇: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基金与财务管理办法 下一篇: 2017年度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