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哪些科大人入选优青?

 8月17日,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公告表示,今年决定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中国科大获得16项,在95所高校中位列第三。

根据统计,本年度共有来自150家单位的400位申请人入选建议资助名单。其中有321位申请人来自95所大学。在本次入选“优青”的科研工作者中,共有37位科大人入选,其中34人在科大有求学经历,其余3人为中国科大教授。

2018年优青获得者的中国科大校友简历

于晓,94少

现任山东大学生理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1999年获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对胰岛中的磷脂酶PLD,糖尿病相关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在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联合酶学,膜片钳电生理,细胞钙成像,蛋白结构等多种手段,尤其关注胰岛中细胞环路和转分化的研究,以及膜受体在其中所起作用。于晓教授已在本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如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等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

黄佳,9714

现任同济大学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4年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硕士毕业;2009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工作。2012年回国到同济大学工作。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上海市嘉定区青年领军人才, 以及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2014年同济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5年入选第十三届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15荣获同济青年五四奖章。

主要研究方向:在机半导体、柔性电子器件、化学传感器、以及新能源材料领域做研究。科研成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

简历来源:https://polymer.tongji.edu.cn/info/1031/1108.htm

杨有军,9718

现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大,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导师Robert M. Strongin教授);2007至2010年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系,跟随Eric V. Anslyn教授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入职华东理工大学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研究兴趣在有机染料合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高灵敏共价组装类分子探针,合成了最大吸收波长在800-950 nm的新型近红外荧光染料,并进一步验证其在细胞及生物活体成像方面的应用潜力。此外,基于萘酰亚胺、罗丹明等不同染料,开发了系列光控、光计量NO供体,创立了结构多样性的染料库,并从中筛选发现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迄今已在包括JACS、PNAS等在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简历来源:http://pharmacy.ecust.edu.cn/2017/0621/c9001a66216/page.htm

陶虎,9809

现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大精密仪器与精密机械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2010年博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从事基于微纳加工技术的新型太赫兹超材料和器件研究。博士后期间(2010-2011)与研究助理教授期间(2012-2014),在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从事人体可植入并可控降解的微纳光电传感器及微系统研究。2009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奖学金”, 2010年获波士顿大学工学院最佳博士论文奖。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主要从事创新敏感原理及效应的敏感材料和微纳传感器前沿科技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Science(封面文章)、 Nature、Nature Photonics(封面文章)、Nature Nanotechnology(封面文章)等。所发表文章近5年ISI总引用达1000多次。

简历来源:http://sourcedb.sim.cas.cn/cn/expert/jcrc2016/gj2016/gjqrjh2016/201410/t20141023_4229464.html

徐宏力,9811

现任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7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中科院院长基金等项目。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发改委物联网专项(1项)、国家发改委CNGI示范项目(2项)、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等十余个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协作通信、车联网和软件定义网络(SDN)。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和ICC、ICCCN、WCNC、IPCCC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40篇。申请专利10余项,其中已授权专利3项。在无线网络研究方面,获得过国内外多个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奖。由于在协作通信领域的优秀成果,目前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中“协作通信”专刊的客座编辑。

简历来源:https://sz.ustc.edu.cn/training/show-11.html

刘磊,9820

现任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1998年-2007年在中国大进行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习,200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1年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2012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至今作为项目成员参与完成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相关成果已发表或录用SCI收录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13篇。所发表论文被Chem. Rev.等著名国际杂志引用180次,同时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 微纳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摩擦性能。

简历来源:http://me.seu.edu.cn/2014/0106/c1468a17772/page.htm(由于网站信息过少固采纳百科信息)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7%A3%8A/5182013

李长征,9901

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大;2003年-2009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2009年-2014年先后于韩国高等研究院(KIAS)及日本东京大学Kavli IPMU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后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几何物理中心(IBS-CGP)任职tenure-track研究。于2016年回中山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代数几何、数学物理。尤其关心量子Schubert 分析、Gromov-Witten 不变量理论、镜像对称猜想、primitive form theory、Gamma 猜测等相关问题。

简历来源:http://math.sysu.edu.cn/index.php/node/504

蔡辉山,9904

现任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副教授。1999-2010年在中国科大进行本科、博士、博士后阶段学习;2011年和2014年曾先后两次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中科院青年促进会成员,任IPAC成员(IAEA-EP国际顾问委员会,中国两成员之一),ITPA-EP(国际托卡马克物理组织-快粒子物理专题)成员,并任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协调人。负责撰写预计2020年发表的ITER快粒子物理进展报告的一个章节。2017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围绕ITER计划面临的关键性物理问题,即对磁流体不稳定性、运行极限和破裂(主要是撕裂模(包括新经典撕裂模)、电阻壁模、逃逸电子)、快粒子物理、磁流体不稳定性与快粒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24 篇,其中包括Phys. Rev. Lett. 1 篇,Nucl. Fusion 5 篇。主持过科技部国家磁约束专项项目、国家基金委项目等11项。

简历来源:http://eap.ustc.edu.cn/2018/0601/c15093a263737/page.htm

滕宏辉,9905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特聘研究员。2003年于中国科大获学士学位;2007年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后。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主要研究方向:气相爆轰物理,爆震发动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简历来源:http://sae.bit.edu.cn/szdw/bssdstest/lxtest/kqdlxtest_20170919063450151143/20170919063450951322/index.htm

申成龙,9907

现任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2003年-2008年在中国科大进行本科、博硕连读,2008年获理学博士。曾在2011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曾获2007年中国科大"求是"研究生奖学金;200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9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主要研究方向:日冕物质抛射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相关。博士期间主要研究了(1)日冕物质抛射的传播特性; (2)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的两类灾 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和地磁暴.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十余篇学术论文,所发论文共计被SCI引近40次.

简历来源:http://ess.ustc.edu.cn/user/10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3%E6%88%90%E9%BE%99/10660928

黄长水,9919

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年于中国科大获学士学位;2008年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8年-2010年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读博士后;2010年-2014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工程系&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功能性分子材料的设计,新型能源存储和转化材料的开发。以开发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为目标,重点发展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素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利用,发展锂离子电容器等新型储能器件和关键材料。

简历来源:http://sourcedb.qibebt.cas.cn/zw/zjrc/201308/t20130801_3908021.html

印娟,0004

现任中国科大副研究员。2011年获中国科大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为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在包括Nature (1篇,第一作者)、Nature Photonics (1篇)、Phys. Rev. Lett. (4篇,第一作者1篇) 、Optics Express(2 篇,第一作者1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被SCI引用300余次。2012 年,印娟博士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纠缠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所研制正样产品已随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凌晨发射,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量子纠缠分发。

简历来源:http://quantum.ustc.edu.cn/web/node/363

沈永义,0008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员。2004年于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遗传学博士学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支持。

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进化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累计影响因子200余点。包含Nature(两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相关工作相继被The faculty of 1000 biology(两篇)和Nature China收录和评价。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就是结用群体遗传学以及物种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禽流感新毒株的产生过程和进化趋势,用协同进化的角度来探讨宿主与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

简历来源:http://yjsglxt.scau.edu.cn/open/WxXlbs/TeacherInfo.aspx?jsbh=30004120

靳津,0008

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2004年于中国科大获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2015年在美国安德尔森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非经典NF-kB的调控机理,以及自主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在Nature Immunology, Immun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篇靳津教授还承担和参与多项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完成6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工作,包括两项国际专利和四项国内专利。

简历来源:https://person.zju.edu.cn/0014032

范璐璐,0022

现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星系天文课题组组长。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天文学系;2011年获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中国科大和瑞典查尔姆斯工大从事博士后/副研究员工作。

主要从事星系结构与演化研究,在星系结构演化的模型解释和大质量星系演化的多波段观测研究等方向,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发表论文近30篇,被引用近千次。2018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另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研发专项等多项基金。

简历来源:https://apd.wh.sdu.edu.cn/info/1244/1393.htm

银振强,0102

中国科大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密钥分配的理论协议与实际安全性。在理论方面,首次提出了基於修改相干态的诱骗态量子密码,以及无消相干子空间的诱骗态,大大拓展了诱骗态量子密码的应用范围;首次提出了抗偏振干扰的量子中继方案,使量子中继的实用化迈出坚实一步;同时提出实验可行的稀土量子中继方案。

简历来源:http://www.qiushi.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2&id=1843

王杰,0123

现为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中国科大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学士学位;美国Florida State University计算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Michigan先后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

在大规模机器学习算法方面的贡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在国际机器学习顶级会议和期刊,如NIPS、ICML、KDD、JMLR、TPAMI、TIP、TKDD等,发表文章20余篇,曾连续三年受邀在NIPS大会上做Spotlight报告。他的一项工作也进入了由三位国际机器学习领域领军人物所撰写的教科书中。该系列工作也曾得到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万美元的资助。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如大规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简历来源:https://eeis.ustc.edu.cn/2017/0807/c2648a190580/page.htm

唐建顺,0202

中国科大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副研究员。2002年-2013年在中国科大进行本科、硕博、博士后阶段学习。2008年曾以访问学者形式在密西根大学Duncan Steel研究组学习六个月。

从事量子点及量子纠缠网络的研究。在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X、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首次完成了单光子在光纤中非马尔科夫性的量化度量,该项工作被Europhysics Letters列为2012年度高亮文章。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量子叠加状态,重新诠释了波粒二象性,突破了玻尔互补原理的传统界限。研究成果曾被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ew Scientist、Nature China等杂志媒体报道。近期,该主要参与人又完成了量子网络中两个固态节点(量子点和固态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单光子对接的实验。

简历来源:http://ooe.ustc.edu.cn/hr36.html

刘金高,0207

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2006年于中国科大获学士学位;2006年-2012年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获博士、博士后学位。2012年-2016年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是应用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及其他同位素(W-Sr-Nd-Hf-Pb)示踪来研究行星增生演化、壳幔分异和地球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演化等。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Chemical Geology,Precambrian Research等期刊上。

简历来源:http://www.cugb.edu.cn/profAbout.action

耿雷,0207

中国科大教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

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专业;随后到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Becky Alexander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利用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信号结合冰芯记录,研究大气氧化能力的变化特征和波动规律,为大气化学和气候交互作用过程提供关键信息。

2016起受到欧盟玛丽居里项目的资助,作为Marie Curie Individual Fellow在法国IGE(原 LGGE)Joel Savarino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进行多硫同位素( S-32,S-33,S-34,S-36)分析方法的改进,以及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原理相关方面的研究。2017年6月正式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前已经在Nature(一作一篇,共同作者一篇),PNAS(一作), ACP, GRL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简历来源:http://ess.ustc.edu.cn/user/479

刘睿,020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6年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师从刘景富研究员和江桂斌院士攻读环境科学博士学位。

2011年6月毕业后加入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纳米分析及环境效应研究组,研究方向为现代谱学技术在界面/催化过程原位解析中的应用。已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J. Phys. Chem. Lett., J. Mater. Chem. A, Chem. Commun., Anal. Chem., Trends Anal. Chem.等本领域的国际著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

简历来源:http://former.rcees.a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3&id=54

朱书,0208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组部青千(2017);入选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2017);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8)。

2006年获中国科大生物学学士学位,郭沫若奖学金获选者;2012年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耶鲁大学免疫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以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互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1篇,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2017a)、Nature(2017b)、Science(2015)、Nature Communication(2015)、Nature Medicine(2012)、J Exp Med(2010) 以及J Immunol(2010)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点评以及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总影响因子超过465,总引用超过2000次,H index 19 (Google Scholar)。

简历来源:https://biox.ustc.edu.cn/2017/0125/c699a167434/page.htm

肖春雷,0303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2012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物理化物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期间 2012.01-2012.04,德国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交流学习);2013-2014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研究员。曾获得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13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并获得首批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

研究方向是化学反应动力学,主要用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先进的激光技术,探索基元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

简历来源:http://people.ucas.edu.cn/~xiaochunlei

夏琼霞,SA0107

现任职于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0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大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曾于2010年6月赴美国参加国际地球化学联会Goldschmidt 大会并作邀请报告。2011年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研究方向为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球化学。在学术上取得的主要成果是:首次在低温/超高压花岗片麻岩中发现脱水熔融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提出南大别变质带经历了“热”折返过程;有效区分五种成因的变质锆石,即固态重结晶锆石、交代重结晶锆石、溶解重结晶锆石、变质流体生长锆石和变质溶体生长锆石;提出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在峰期变质条件下可能出现了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完全混溶的超临界流体。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11 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SCI 论文 8 篇)。
简历来源:https://gradschool.ustc.edu.cn/ylb/material/yb/jj/11xqx.pdf

宣夺虎,SA0319

中国科大力学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磁性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纳米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磁流变材料的制备、机理和应用研究;微纳磁性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简历来源:https://mech.ustc.edu.cn/2010/1129/c4588a42267/page.htm

王骞,SC0323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2012年毕业于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由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以副教授“优秀青年骨干”引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青年人才项目,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师职业发展奖(NSF CAREER AWARD)、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等多个研究项目。截止2017年7月,录用和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100余篇。

研究领域包括云计算安全、无线网络安全与移动感知、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人工智能安全和应用密码学等。主要成果发表在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ACM MobiCom、IEEE ICDCS、IEEE INFOCOM和ESORICS等国际期刊和会议上。

简历来源:http://csold.whu.edu.cn/a/jiaoshiduiwufabu/2015/0916/1590.html

舒新文,SA0422

现任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黑洞及引力物理,高红移星系,X-射线、光学和太赫兹望远镜光谱和成像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探针卫星、X射线偏振卫星科学组成员。

研究方向为黑洞及引力物理,高红移星系,X-射线、光学和太赫兹望远镜光谱和成像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探针卫星、X射线偏振卫星科学组成员。《MNRAS》, 《RAA》,《天文学进展》等杂志审稿人。 已在Nature, ApJS, ApJ, AJ, A&A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5篇,被引用1188次 (NASA/ADS统计), SCI H-index 16。

简历来源:http://physics.ahnu.edu.cn/1259/view/194394?refresh

周文罡,SA0606

现任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副教授。2006年于武汉大学获得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科大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进行博士后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计算机视觉。担任多种期刊包括Pattern Recogni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的审稿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五十余篇,包括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CVPR, ACM Multimedia等。

简历来源:https://eeis.ustc.edu.cn/2014/0225/c2615a19472/page.htm

杨显珠,SA0620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06年于合肥工业大学获高分子化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科大获博士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2017年任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主要致力于是高分子纳米药物研究,利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解决siRNA、化疗药物、小分子抑制剂等药物体内递送难题,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近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论文被引用2600多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J. Am. Chem. Soc.、ACS Nano、Adv等杂志发表论文40篇(IF>10论文10篇,IF>7论文28篇)。

新闻来源:https://www2.scut.edu.cn/lifesciences/2017/0426/c10197a165454/page.htm

戴立群,SA0807

中国科大副教授。2008年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在中国科大硕博连读。于2014年7月获博士学位。2014年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科研领域: 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造山带镁铁质岩浆作用。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简历来源;http://ess.ustc.edu.cn/user/279

雷和畅,SC0402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2004年于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固体物理所获理学博士。2009年-2012年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12年-201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现在主要从事量子关联材料物性研究、新型超导材料探索和晶态材料生长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Phys. Rev. Lett.和Phys. Rev. B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至今这些论文被引500多次。
简历来源:http://www.phys.ruc.edu.cn/contents/22/94.html

颜辉,SC0404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授。2000年-2004年在武汉大学读本科;2005年-2009年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获博士后学位;

主要从事冷原子与量子信息方向实验研究。目前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 Nature Commun. 1篇,Phys. Rev. Lett. 4篇,Phys. Rev. A 15篇。目前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项目10余项,负责经费1500余万元。

简历来源:http://physics.scnu.edu.cn/ShowMyPage.aspx?xm=%E9%A2%9C%E8%BE%89

姚金平,SC0602

现任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于济南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2011年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进行硕博连读,并于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曾获第九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3中国光学重要成果等荣誉,入选2016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A类)。

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美、德、法、韩等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或口头报告8次;发表SCI论文57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7篇,论文被引600余次,他引39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79次(Web of Science数据库)。

简历来源:http://www.siom.cas.cn/xlzt/yjsxslt/yjsxslt_ythg/201411/t20141127_4261956.html

李雄,SC0809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2012年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并获得中科院院长奖;2010年-2011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从事微纳光子学相关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军口863、西部之光等项目,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院重大装备、自然基金重点等国家重大项目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学与新型亚波长光学器件及材料,包括微纳光子学,亚波长电磁学,电磁超材料,平面集成光子器件设计与应用等。发表包括Science Advance,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Scientific Reports在内的SCI论文四十余篇。

简历来源:http://www.ioeyjsb.com/daoshifengcai/show.asp?id=523

周鑫,中国科大教授

200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晚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发现东亚季风区全新世植被适宜期的开始时间逐渐北推,纬度越高适宜期发 生时间越晚,揭示这一现象可能与夏季风降雨峰值推进到某一纬度所处月份的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在年代际尺度上,发现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物可用于东亚夏季风降水重建,为东亚夏季风强度的重建提供了新材料。已发表论著4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0余篇。

简历来源:http://ess.ustc.edu.cn/user/283

张兰,中国科大教授

现任计算机学院特任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于香港科技大学任研究助理,2014-2014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2015ACM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1/2)和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1/10)。

主要研究方向:移动计算,隐私保护,大数据。在顶尖国际会议与期刊杂志发表文章26篇(一作14篇,通讯作者8篇),包括多篇IEEE TMC,IEEE TPDS,ACM MobiCom,UbiComp,IEEE INFOCOM。申请美国专利3项,中国专利20余项(已授权6项)。

简历来源:https://cs.ustc.edu.cn/szdw/bdjs/201609/t20160923_254536.html

龙冬,中国科大教授

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至2015年先后于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基金资助(CIHR Fellowship)。2015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多年来一直从事核磁共振波谱学和生物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在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LoS Comput Biol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了系列文章。近期工作获得Faculty of 1000推荐,并受到学术界和制药公司同行的关注。

简历来源:https://biox.ustc.edu.cn/2015/0917/c699a11064/page.htm

入选国家优青有多难?

杰青和优青已经成为中国人才梯队最重要的两个台阶,几乎是每一个中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科研单位所必争的人才。和一年200个名额的杰青比,国家优青一年的名额是400个,评审通过的难度看似要低一倍,但是其实优青的竞争也同样非常激烈。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2012年首批国家优青的受理申请项数就高达3587项,平均资助率仅为11.15%,这还不包括很多申请后并未受理的项目数,可见入选难度有多大。

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还会存在很多牛人有着申请杰青的条件,却由于各种原因转而申请优青,而且优青的平均年龄相比杰青要年轻好几岁,很多优青还远远未到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在未来更进一步。

文章来源: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研究部。校友入选名单参考中国科大校友总会。

2018-08-28 上一篇: 2018年哪些中国科大人入选杰青? 下一篇: ICM2018谢幕,两科大人做邀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