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外交流奖学金交流心得——钟立

钟立 PB15000037,获得资助项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暑期研究实习

写下这些话时我刚刚完成了我的本科学业,并即将赴美攻读CS PhD学位。科大是一所以“小而精”著称的学校,以理工科见长,而工科相比较理科,又略显弱势。因此在大学的前三年,我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入学时候觉得要好好刷成绩、考英语出国,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只要排名看得过去就可以。大二果然按照考考英语,刷刷成绩的路子走,因为觉得自己的实力欠缺,也有点侥幸心理,没有早早地选择实验室。大二暑假终于开始了实验室的“搬砖”生活,但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和学长们交流,没有形成较为正确的实验室选择原则,仅仅是跟热点,也不知道如何考察实验室里对本科生的支持程度。

大三寒假是我最难熬的一个寒假,在大三上学期的那个冬天,经历了UCLA CSST的落选,发现周围和自己标化条件相近的同学,要么已经大二暑假就出去暑研了,要么已经在发paper的边缘试探了,要么就已经决定保研了,剩下一个我,除了手上几个和科研完全不搭边的项目经历,和仅仅是几个数字的成绩单和英语分数,一无所长。尤其是在我CSST项目落选之后,出于对自己标化条件的自信和连材料初筛都没过的震惊,直接往CSST官方的邮箱里发邮件问“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落选了”,官方很好心地回复我:你的科研一项对比其他竞争者较弱。

这对我而言是当头一棒。因为那个时候,我虽然在实验室搬了砖,写了代码,但都是一些完全不能够称之为“科研”的、代码搬运工式的、调包调参的工作。平心而论,我的确不知道科研是什么。甚至连要往哪方面努力的头绪都没有。而当时保研那条路对我家人的吸引力又是这样的大:既可以让我留在国内,又对科研没有太大要求,而且说出去,比起“去了国外某个分校”这种外行听起来就很野鸡的去向,要好听得多。那段时间我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我个人的非常大的压力,甚至产生了一些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科研潜力,所以才开局不利。为什么周围的人看起来都很自在地沿着自己的路在走,而我看起来却这样的贪心不足又实力不济。而出国和保研这两条路又看上去不太兼容:一方面是时间上,出国暑研和保研夏令营比较冲突;另一方面,出国申请季在保研决定做出之后,不存在出国申请得不好,还能回头保研的选项。

这里必须要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和学校的支持,能够几乎全额地报销我去美国暑研的花销。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支持,让我能够在不给家庭带来负担的情况下,作出出国暑研的决定,从而相对独立地控制我的人生抉择。在这次暑研经历中,我真正接触到一个可以称之为“科研”的项目,虽然它可能并不算成功,但至少我终于被领进了这道我徘徊多时、不得其道的大门。

尤其是在暑研过程中,与周围其他学校同学的交流之后,才惊觉,学校或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的暑研并不是所有同水平高校学生都能享受到的,比如上海某高校,就有很多同学因为没有资金支持,选择了留在国内度过暑假。从申请季的结果看,在相同的水平下,拥有海外暑研经历,并获得了国外教授推荐信的同学在申请上要更有优势一些。而我幸运地得到了这样的支持,在暑研过程中了解了国外实验室的工作方式,对自己的人生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自己水平下比较满意的申请结果。在当下CS专业海外留学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能够获得这样一个机会,与新创校友基金会和学校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科大的这四年,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低谷时期调整心态。虽然这四年遗憾多多,但总体而言,对比四年前,我的确是学到了不少。归功于新创校友基金会,我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也希望未来,我能够有机会回馈基金会对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