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情,至死不渝

新一届黄渝奖学金颁发,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

这将不断提醒着我要保持对数学的专注与钻研,即使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磨难。

初接触到未知的那一份快乐与触动,攻克难题的欣喜与骄傲,将会也必将成为我们在此道路上的明灯。

——2020第七届黄渝奖学金获得者

不能忘却的回忆

“那是2001年5月底,我们81级1系的十几个同学在弗吉尼亚海滩聚会,庆祝入校20周年、811的20岁生日。在最后那天的晚宴上,我和黄道德聊到下一次聚会。我说,如果再等20年,也就是班级40岁生日的时候,恐怕咱们有的同学已经不在人世了。”——李尚靖(811)

今年,就是中国科大81级的40岁生日。

只是早在17年前,811的黄渝,已经永远离开我们。

两岸大学生涯

黄渝,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过平凡;但他的经历,却又不凡,跌宕起伏,坎坷波折。

1981年,黄渝考取新中国最“不要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华罗庚先生创办的数学系攻读数学专业。入校未久,在亚洲著名的李炯生教授讲授的线性代数课堂上,黄渝就解决了许以超编的《代数学引论》中的一个“公开问题”,后来被许先生写进著作再版的前言,这大概也是全81级1系学生正式解决的第一个数学问题。科大的五年时光,同窗对他的印象是,“很少说话,却为人忠厚本分。”

从科大毕业后,连合格的托福成绩都没有的黄渝,因着出色的数学才华,全凭一纸自我介绍,敲开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门。

 黄渝的英文不好,博士资格考试时,教授团问了3个问题,他全部答非所问,例如什么是 variety,他说成了什么是 valuation,等等。一位教授非常恼火,要 fail 他,但德高望重的Igusa教授坚持让他过了。最后教授对他说:“Okay, you passed. (你通过了。)”但这句话黄渝也没听懂,所以他考完后还不知道过了没有,于是这竟成为在霍普金斯大学广为流传的趣事。

边缘的生活

后来,黄渝在霍普金斯的读博生涯并不顺利。独自在外,为了基本的生存,黄渝不得不苦苦挣扎。科大同班同学为他心疼,乃至帮他找好了收入可观的精算岗位,深知对于黄渝的才能来说,这些工作并不困难,可是他没去。

2002年,黄渝在纽约城市大学学院做数学答疑工作,期间他仍然坚持去各个学校听课。03年开始,为了增加收入,他早上兼做送报纸的工作。这份工作他一直做到了最后。

2004年12月25日凌晨4点,黄渝遭遇车祸。当时,他正在前往投递报纸的工作途中,由于爆胎下车检修,不幸被醉酒司机从后撞击,永远告别了他热爱的数学。

离世时,黄渝银行里的存款不足100美元。

虽然曾经苦苦挣扎,但黄渝从不是个悲观厌世之人,恰恰相反,他对生活也有对数学相仿的热爱——特别擅长做菜,与老友见面时总是欢笑的面庞。到纽约后,黄渝业余就去垂钓,许多的周末他甚至就在海边度过,手中握杆,目眺远方,脑中思想。

末语

2013年,也曾一度潦倒过的张益唐,敲开了“孪生素数”这个世纪数学猜想的大门,创下了《数学年刊》创刊130年来论文接受时间最快的记录,在这个此前没有数学家能实质推动的著名问题的道路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

不禁令人想往,如果黄渝那一天没有去送那份报纸,没有遇到醉酒的司机,那现在的他,是否也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数学理想?

也许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他这样痴情的追寻者,数学的殿堂才仍然显得那么神圣。

传承的纪念

黄渝奖得主的故事 · 闫沁欣

非常感谢黄渝纪念奖给我这个机会。这份奖学金是纪念一位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科大人黄渝,这将不断提醒着我要保持对数学的专注与钻研,即使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磨难。

我分享下我曾作为总导演、举办中国科大校学生舞蹈团专场晚会的历程。

2019年12月,我们决定举办自己的舞蹈专场,从当年的春季学期就开始筹划。节目安排、服装、演员名单、宣传、彩排、现场调度……每一件事都需要我来安排。作为理工类大学的校舞蹈团,我们的舞蹈演员人数只有五十人左右,而其中一大半都还是零基础的同学,但却需要呈现给观众十二个高质量的节目。当时的我,正处于大三上学期,课业压力也很重,经常是白天上课写作业,晚上就是排练节目安排日程,经常晚上因为怀疑能不能够办好这场晚会而焦虑失眠。还好有舞团的同学们一起度过这段时期,大家都省出时间晚上排练。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大家腿上身上都青一块紫一块的。

最后的晚会很圆满很顺利,也得到了许多好评,校舞团也是在那一年拿到了五星社团的称号。这是我第一次组织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活动,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成为了我大学期间宝贵的财富。 

第七届黄渝奖学金

为了纪念黄渝,以81级为主的众多校友通过新创基金会设立了黄渝纪念奖学金。黄渝虽逝,但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将借此传承。首届黄渝纪念奖学金于2014年在中国科大数学学院颁发。数学学院执行院长李嘉禹教授认为“这个奖学金很有意义!”,并向捐赠校友致谢。

2020年12月,第七届“黄渝纪念奖学金” 颁发给如下同学:

钟涵,PB17010368

简介

本科期间即与多位国外学者合作,完成论文投稿于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校内与温灿红老师研究 Sparse SIR 问题,完成了实验部分。

感言

在科大已经度过了四年的时光,从一开始青涩、懵懂、无知的高中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大毕业生,心中还是感慨万千。有一些遗憾与不舍,更多的还是感恩。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带我走向科研的道路,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感谢各位同学的陪伴,让我在学习路上不再孤单;感谢捐赠校友的鼓励,让我有更多的前进动力;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科大的学习生活虽然结束了,但是母校的教诲不敢忘记,一生科大人!

毕业去向: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院,研究领域为理论机器学习(强化学习);

闫沁欣,PB17010359

简介:

手握三段科研经历:大研,暑研,实验室。课外擅长琴舞,校学生舞蹈团长。疫情期间担任武汉志愿者。

感言:

在科大的四年我学到了很多。在学习与科研上,老师们的课程为我打开了专业学习的大门,也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科研学习之外,我也加入了校学生舞蹈团并担任了团长,和大家一起排练表演,这一段经历也十分难忘。非常感谢黄渝纪念奖学金给我这个机会,这份奖学金是纪念一位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科大人黄渝。这将不断提醒着我要保持对数学的专注与钻研,即使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磨难。

毕业去向: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博士,应用与计算数学方向

韩文哲,PB17010442

简介:

刻苦上进,认真负责,在校担任数院学生会副主席。

感言:

很荣幸获得黄渝纪念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的本科生活的一种肯定。在过去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不断尝试各类学术赛事与科研活动,深刻感受到科大在学术环境中的纯粹,老师们的潜心学问、同学们的追求卓越,都在指引我不断突破自我。数学学院的精心培养使我接触到了许多优美的数学理论,塑造了我的科学思维。在科大学习中最大收获莫过于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关心。

最后再次感谢捐赠的校友,愿科大同学们的精神力量能够薪火相传。

毕业去向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吴润璋,PB17081490

简介:

热爱集体,踏实认真,大二即参加了中科院“代数与数论暑期学校”。

感言:

首先,很荣幸获得本次黄渝纪念奖学金。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的肯定与信任,感谢校友与新创基金会共同设立的“黄渝纪念奖学金”,感谢各位学长对于我们学弟的鼓舞与支持。对于我们广大科大学子来说,你们永远是我们坚实的后盾。

我于17年毕业于宿松中学,进入科大生物系学习,感谢科大自由的转换专业,使我能够进入数学学院学习我心爱的数学。截止到获奖时,我取得了加权平均分90.31,GPA3.86的成绩。并于前两年分别获得了优秀奖学生金奖与银奖。大二暑假,我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代数与数论暑期学校”,对数学尤其在代数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的学习兴趣偏向于几何,在张希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用连续性方法来解决Calabi猜想,意识到了方程在几何上巨大的作用。

在科大的四年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闪耀的回忆。在这里,我见到了数学的魅力并着迷于此。尽管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会灰心,会自卑,甚至会涌起放弃的想法,但我想,当初接触到未知的那一份快乐与触动,攻克难题的欣喜与骄傲,将会也必将成为我们在此道路上的明灯,照亮我们内心中一切消极的想法。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与学长为我们提供的浓郁的树荫,我也希望,未来,我们继续给学弟们栽下苍天大树。

毕业去向: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领域基础数学

附注:

短文参考资料

曾思欣等. 数学之恋. 美国:轻舟出版社,2005.

公众号文章:李尚靖:送别黄渝

公众号文章:生活在尘世间?追忆黄渝,伤怀科大

公众号文章:黄渝:一位科大数学怪才在美国的经历

2021-07-16 上一篇: 预告:9月24日北京校友金秋午餐会 下一篇: 张玉华,财务行政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