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峰基金】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峰基金2023年度科学家名单公布

 2023年11月7日,生物医学峰基金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资助科学家名单。五位杰出的生物医学研究者将得到来自峰基金每年100万人民币的持续科研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他们的科学探索与突破。


峰基金作为致力于资助中国本土科学进展的非官方组织与先行者,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入选科学家提供高度的经费使用自由,以及其他的配套支持措施,例如学术交流机会、科学家俱乐部以及奖教学金项目等,确保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勇往直前,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造福世界的成果。

为了更加贴近国内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峰基金特别关注处于学术生涯早期和转折期的科学家,并计划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与重点支持。本年度的五位入选者在2016-2019年间在国内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正处在建立独特科学品味,探索全新研究方向的关键时刻。我们也非常期待在峰基金的支持下,这些科学家能够更自由、更富有冒险精神的探索自己所热爱的生物医学重要问题。

今年的评选结果也得到了峰基金学术顾问委员会的高度认可。

图片1 邵 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今年我们(峰基金)首次允许申请者自己报名,收到了很多优秀的申请。和前两年一样,峰基金的评审仍然坚持自己的科学标准和品味,不唯文章,不看帽子,不在乎名气,评委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了候选人的科学背景和拟开展的研究,最终入选的几位都是在研究生涯相对早期阶段的非“明星”科学家,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敢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勇于探索,他们专注于科学研究和科学问题本身并且颇具野心,想要回答的都是有科学价值的或者很有趣的真问题。”

图片2 王 萌(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珍妮莉亚研究园区)

“今年是峰基金第一次公开遴选,也是第一次有个人答辩的环节,这些新的尝试都带来了很好的成效。从递交的申请中,课题项目涵盖面从基础到应用,非常广泛,质量也很高。最后入选答辩的候选人从研究方向、独立时间、到所在工作单位的地理分布具有特别好的多样性。答辩的环节非常精彩,答辩人和评审人面对面就每个课题的立意、实施、前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就科学论科学,对双方都是个蛮烧脑的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评审的各个节点,女性科学家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她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惊艳。”

图片3 王小凡(美国杜克大学)

“My general feel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s for this year is that many applicants now present highly innovative and sometimes risky ideas to push their research fields forward, which is exactly what the Feng Foundation intends to do. This overall trend in emphasizing innovation and originality will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research in China.”


峰基金2023年度入选科学家

图片4 戈鹉平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戈鹉平博士,2000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学位。自2006年12月起,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13年9月,于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成立独立实验室,主攻脑血管及脑肿瘤研究。2019年12月,全职回国,现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戈鹉平博士的实验室致力于脑代谢与脑血管疾病研究,已在胶质细胞发育、胶质瘤代谢及脑血管微循环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其研究荣获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迈向独立奖,以及美国心脏协会的思维创新奖等多个奖项。

“在峰基金的支持下,我们主要研究人脑代谢与相关疾病问题。代谢物是细胞代谢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核酸、脂质等。脑内代谢物主要从血液中摄入并在脑细胞间转运,代谢终产物最终释放入循环系统。它们构成大脑所有能量、活动和功能的分子基础。脑代谢摄入与排放的异常,与各种脑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我们的研究项目预期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1)人脑需向循环系统摄取和排放哪些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如何被转运?(2)是否可以通过调控特定的脑-血代谢物交换来干预脑疾病的进展?”

个人感言

“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做自己热爱的研究工作并一直为探讨神经疾病机制而努力着。我希望我们实验室的基础与医学研究能切实地解决某些疾病问题,有一天能真正的惠及到需要帮助的患者。”

图片5 张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张蔚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植物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至今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任职。

张蔚博士课题组整合实验和计算生物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演化问题中的关键理论及分子机制。例如以拟态蝶类为模式研究动物多样性进化和适应机制。张博士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其研究成果也多次发表于如Cell,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Genome Biology以及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

“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起源和演化是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非模式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资源,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仍具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的课题组建立了以枯叶蛱蝶属为模式的研究体系。该属蝶类具有惟妙惟肖的拟叶表型,自达尔文华莱士时期即获得关注,具有丰富的物种、表型、遗传多样性。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实验和计算方法,初步阐明其叶形拟态的演化和遗传机制,证明其作为研究模型的潜力和可行性,而拟叶表型只是该体系表型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其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机制仍有待探索。峰基金将支持我对于枯叶蛱蝶属的多样性起源和演化开展系统性研究。我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新颖的拟叶蝶类研究体系,通过研究其适应性和多样性,揭示选择压力驱动生物多样化的一般规律,在概念上为构建现代演化理论框架做出贡献。”

个人感言

“选择科学研究是机缘巧合,但我对于未知充满好奇,所以觉得从事这个职业是偶然,也是必然。不仅从事科学研究是如此,目前我选择了研究生物演化,也是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在我开展演化生物学研究之前,我还经受过微生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多组学等方面的训练,并因此形成了采用微观手段解决宏观演化问题的研究特色。但不管曾经怎样,现在的我很喜欢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

“作为一名科学家,探索未知是一件有趣的事。而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未知,就更有趣。从事生物演化研究,我们需要沉浸式的深入思考,需要在实验室寻求答案,需要在田野山川观察和采集,这个学科的特点使我们的生活多样化并且充满活力。”

“如果是十年以前问我最骄傲的科学发现是哪个,当时的我最骄傲的发现是在博士后阶段和合作者一起研究了玉带凤蝶的雌性特异的贝氏拟态机制,发现这种复杂的表型是由一个重要的性别决定基因doublesex控制的,这个研究成果后来被写入了多本教科书。当时去开学术会议的时候,大家经常对我说的是我认识你,你是研究doublesex控制蝴蝶拟态的。现在,我似乎摆脱了这个标签。在我独立开展研究之后,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枯叶蛱蝶属的演化研究体系,这可能是目前让我觉得比较自豪的事,我们还发现了它们多样的拟叶表型是被另一个单基因控制的。在峰基金的支持下,相信我们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有趣的发现。”

图片6 曾安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曾安博士,2006年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导师为荆清教授。随后的六年,于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开展博士后研究,导师为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10月入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上海生化细胞所),担任研究员。实验室研究兴趣为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从研究生起,曾安博士建立了地中海涡虫再生研究的系统,揭示了表观遗传因子对涡虫再生起始的关键作用及机制(JCB,2013)。博士后期间,利用单细胞测序结合单细胞移植技术,鉴定并分离了涡虫体内存在的成体多能干细胞类群,揭示了涡虫无限再生能力的细胞来源(Cell,2018)。其研究工作受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在峰基金支持下,我希望研究如何实现动物器官及个体的冷冻和复苏。通过建立独特抗冻物种的资源品系,开发新的低温生物学研究工具,我们将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物理的前沿交叉技术,解析不同物种重要器官冷冻和复苏的机制。进而利用这些机制优化现有器官、胚胎乃至个体冻存和复温的策略,为器官移植、物种冻存乃至人体冷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我们长期目标是实现高等物种器官及个体的冻存和复温。这些工作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细胞及组织应对极端环境的策略,而且有助于我们实现人类细胞、器官及个体的长期冻存和复苏等相关的生物医学应用。”

个人感言

“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的职业和人生事业,是因为它为我在思维和工作上提供了巨大的自由度;此外,探索的过程又往往充满着意外和不确定性。这些对于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来说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过去的研究中最让我感到骄傲的科学发现是:我们利用单细胞测序结合单细胞移植的技术体系,解析了一个动物(涡虫)再生的细胞来源,这个工作有幸被收录到发育生物学的教科书Essential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1),显示了单细胞水平的基因表达结合功能分析的巨大潜力。”

“在我退休的时候,我希望因为我们的工作能给领域开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另外,我希望实验室的同学能够成长为下一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该超越我。”

图片7 林世贤 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研究院


林世贤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

独立工作后,主要针对中心法则的翻译过程,开发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手段,探索tRNA和蛋白质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和工程改造,并致力于精准修饰蛋白质和tRNA药物的研发,用于重大疾病和罕见遗传病的诊疗。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 Cell Biol.、Nat. Chem. Biol.、Nat. Chem.、Nat. Struct. Mol. Biol.等国内外期刊上。曾获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Young Chemical Biologist Award”.在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5项专利已转让。

“如何在化学水平理解翻译过程并破译密码子的组合规律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在峰基金的资助下我们拟开发“随心所欲”的翻译技术,探索密码子组合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开发精准修饰的大分子药物。”

个人感言

“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的职业/人生事业,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原理认知进而重构让我兴奋和陶醉。”

“在众多研究中,我最希望能知道答案的科学问题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基础,分子原理和意识重构。”

“在我退休的时候,我希望自己长期保持了科研的兴奋感和初心,积极地影响了一些人和一些事。”

图片8 朱斌 华中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斌博士,200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2007年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6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至今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微生物核酸酶学研究。

朱斌博士团队首次研究报道了来自深海病毒不需要引物的NrS-1 DNA聚合酶、已知唯一来源于病毒的修饰依赖性限制性内切酶HHPV4I、自然界丰度第三的原核生物免疫系统——Gabija系统的核心酶GajA与GajB、80年代以来所有的新型噬菌体单亚基RNA聚合酶Syn5、KP34、VSW-3等新颖酶功能。

“特别感谢峰基金支持我的非主流研究,使我能自由大胆追寻我的博物学梦想,像早期博物学家探索新大陆一样探索微生物核酸酶这个分子水平的新大陆,采集并表征新颖奇特的微生物核酸酶,在此基础上回答一些有趣的科学问题:比如海洋病毒携带的大量未知功能基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逆转录如何介导免疫? 单链RNA如何准确复制?以往被研究的有限微生物核酸酶中很多已成为革命性生物技术包括基因重组、测序、PCR、基因编辑、mRNA药物疫苗等领域的核心工具酶,是生物技术不可或缺的“芯片”。我相信我的研究能为中心法则及原核生物免疫系统提出新的机制并在前沿生物技术尤其是当前高速发展的RNA药物领域产出我国原创的核酸工具酶。”

个人感言

“我的两个最大爱好:一是在大自然中观察新奇的生物性状;二是在实验室里观察新奇的酶功能。第一次观察到一个以往没人见过的新酶功能时那种快乐无与伦比,因此科研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如果这种爱好和娱乐能带来造福社会的生物技术与工具,那简直太美妙了!”

 

峰基金简介

 

生物医学峰基金全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生物医学峰基金”,酝酿于2020年,正式成立于2021年,共同发起人为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王立铭博士和凯风创投管理合伙人黄昕博士。峰基金旨在利用中国民间力量和资金,支持中国本土的原创性生物医学研究,支持在中国从事研究的优秀生物医学研究者,培养中国的下一代生物医学工作者。

图片9 王立铭 博士

图片10 黄昕 博士


峰基金有独立的遴选标准和过程,重点考察科学家们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和充分的准备,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和怀疑,战胜孤独和挫折,解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的重要问题。峰基金的管理和资助方式简单灵活,希望能够最大化民间基金的利用效率,更好的支持科学家们心无旁骛的从事自己心爱的科学研究事业。

峰基金有五位在生命医学领域声名卓著的科学家顾问,共同把关,遴选和评估科学项目,设计和组织峰基金的科学活动。

图片11 邵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

图片12 罗敏敏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


图片13 黄岩谊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图片14 王萌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珍妮莉亚研究园区 资深研究组长

图片15 王小凡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


如果您有兴趣获得峰基金的支持,或有意向峰基金发起捐赠

请联系我们:awards@fengfoundation.cn

也可联系王立铭博士:lmwang83@szbl.ac.cn

 

来源 | 生物医学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