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43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东区大礼堂举行。今年一共有35名学生获此殊荣,而其中有三位都来自同一个班级——2020级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他们分别是欧阳灿灿、王枭蔚和杨毅豪。
他们不仅是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更是在各类创新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的佼佼者,并以他们的智慧、勤奋和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边界,在成长的道路上追求卓越。
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成立于2009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建,是我校发挥“科教融合”和“所系结合”特色优势的重要人才培养单元,2020年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可以说科技英才班是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和先行区,让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位同学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如何在中国科大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郭奖全称“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项。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
欧阳灿灿
2002年生于河南濮阳,共青团员,毕业于濮阳市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年9月至今就读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等奖励,获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目前已保研至计算力学实验室开展微纳尺度固液界面力学的研究和学习。
王枭蔚
2001年生于山西平遥,中共预备党员,毕业于山西省平遥中学,2020年9月至今就读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部、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等奖励和荣誉,担任学校无人机与航模协会会长。目前已保研进入多尺度复杂流动实验室开展气动声学方向研究和学习。
杨毅豪
2002年生于山东泰安,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2020年9月至今就读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本科期间曾获工程科学学院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善义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目前已保研进入表界面流体物理实验室开展界面流动与微液滴方向研究和学习。
大学期间让你们觉得最引以为傲的事是什么?
欧阳灿灿:我比较快乐的瞬间是大二学年拿到国奖(国家奖学金)、学校Robogame比赛中机器人跑起来、国自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申请答辩成功通过。
王枭蔚:体育课的12分钟跑得了满分。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的体育都不太好,尤其是跑步这一项。为了能够缩小和别人的差距,我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去锻炼。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即使起跑线在别人后面,我也有机会有能力弥补、追赶差距,不光跑步这件事,别的事也同理。
杨毅豪: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是国家自然青年学生项目的成功申请吧,因为一开始,我对科研其实也处在“一窍不通”的程度。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无论是我的导师,还是实验室的师兄师姐都给予我很多帮助,学校也组织了多次项目申请书的辅导,最终才幸运的申请成功。通过这个项目,我也慢慢的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逐渐从“解题”向“探索”的方向迈进。
在大学期间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怎么克服的?
欧阳灿灿:是大三学期Robogame比赛、国创计划的进度和课程的很多大作业堆在一起的时候。还有一段是大三暑假申请国自然项目的时候。
我的克服方法是挤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来专注解决某个问题,特别是要找到自己大脑最清醒、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这个需要因人而异。
另外要成功克服困难,很多时候毅力和自信也很重要,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能做成。
王枭蔚:最大的困难感觉还是在工作生活学习节奏上,我常常容易分不清轻重缓急,从而将所有的事都当成重要的事去对待以至于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因此会感到焦虑,不敢给自己大脑放空的机会。
后来摸索到了一些调节的办法,比如适当地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走出宿舍在校园里面随机游走,或者换个自己相对没那么熟悉却又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比如我最近会经常到春和景明、鸟语花香的高新校区。
杨毅豪: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在大三升大四的那个暑假,当时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都恰好撞在一起了,有周培源力学竞赛的团体赛、国自然青年学生项目的申请和学校迎新晚会的负责筹办。
办法是每天睡前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列好,一件一件的去解决,遇到突发情况也是,先把需要解决的事情记下来,再按部就班地去处理,慢慢地难熬的时间就过去了。
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推动你持续开展创新探索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欧阳灿灿:我认为其实很多科研需要具备的技能是水到渠成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反而是能尽早去接触科研,能有时间去参与科研,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自我驱动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勇于自我挑战、乐于尝试新事物,始终保持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和开放度。
杨毅豪:我认为从事科研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坐得住”,就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你可以完全的集中注意力持续去思考或者完成一件事情。
这样不仅会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在科研或者学习中,因为专注思考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人工智能是未来的主题,为同学们的知识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碎片化和推荐式的知识获取机制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让我们越来越缺乏深度和独立的思考。你们认为作为科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欧阳灿灿:作为科大学生,我觉得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学习,带着这种目的去投入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真本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是提升了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个性化能力的提升。比如可以通过网课、通过人工智能的交互来学习新知识等等。
王枭蔚:机遇和挑战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立而统一的,在特定条件可以相互转换。我们应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大模型来帮我们解决很多学习和科研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帮助我们理解代码和数学物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我们自己是导师,大模型这个工具是我们自己带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引导它,而不是被它牵着走或者完全依赖它。
请你们谈谈科技英才班对你们的成长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欧阳灿灿:钱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对我的成长帮助有很多。首先,提供了各类科技夏令营、拔尖学生学术交流会、出国交流等多种创新实践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的对外交流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对专业前沿和国家需求的认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次,我从大二开始就一直担任班委,目前任班级的团支书,钱班为我们实现自我管理提供了宝贵平台,我们一同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同时优秀的班集体又让我们每个人变得更优秀。
王枭蔚:我们曾经多次邀请优秀学长学姐来班级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包括课程学习经验,大学生涯规划,创新实践活动,我自己而言,我从这些活动中学习到了学长学姐们的宝贵经验,让我少走了不必要的弯路;同时也激发了我向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的意愿,我会在新生入学时主动到大一英才班去分享我的大学生活。
杨毅豪:我觉得英才班这个集体对我有两个比较大的作用。第一个就是有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班级氛围,环境对人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在这样一个氛围下,自己也会主动点去追求进步。第二个就是提供了很多外出游学,与各行各业大佬见面交流的机会,比如之前的深圳、乌海的外出学习活动,都让我见识到了除了日常学习科研以外的东西,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可以分享一下对师弟师妹们有启发的重要宝贵经验吗?
欧阳灿灿:不要害怕接触新事物,拥抱不确定性。大学期间的试错成本很低,珍惜每一个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这里我推荐同学们积极参加科技竞赛。虽然需要投入不少时间,但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你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王枭蔚:我认为自学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更准确地来讲就是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知识、技能并为我所用的能力。我在课上很少做笔记,但我会认真听讲,同时融入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杨毅豪: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积极担任学生骨干参与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的公共服务工作。学生工作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对我们的学习科研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加强沟通表达能力,我们平日的课程学习没有太多沟通和表达的硬性要求,但在开展学生工作沟通和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对科研工作也非常重要,科研中我们需要和导师、师兄师姐以及合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也要善于表达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获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谈谈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欧阳灿灿:未来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传承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科学家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教报国。今后想要从事微纳米方向的研究,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枭蔚:“风形隐现拂轻纱,声迹飘渺绕云涯”,我的研究方向是气动声学,我希望将来能够秉持着科大严谨求实的态度,通过我的研究,为解决复杂流体问题和气动降噪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杨毅豪:未来三年内,我希望能够继续在学术道路上继续钻研。我的专业是理论与应用力学,未来想要继续研究的方向是流体力学和微纳尺度流动,希望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为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