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43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东区大礼堂举行。
今年一共有35名学生获此奖项,其中来自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贺翔同学是该学院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同学。
他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更是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卓越的杰出代表。他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独特的创新思维,持续超越自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展现出非凡的毅力。
郭奖全称“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项。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的奖学金。
贺翔,2002年生于四川宜宾,共青团员,高中毕业于宜宾市第三中学校。2021年9月至今就读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技英才班。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大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杨咏曼奖学金,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团队特等奖(固体地球物理类)以及最佳个人奖,2024年“基础学科英才班”学生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一等奖(科大)。目前已拿到国外直博的全奖offer,继续攻读地球物理学,特别是地球动力学方向的研究。
刚进入大学,贺翔的成绩并不算拔尖。高考时,他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得以进入科大。入学后,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他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均为学院第一名。大四时,他更是以3.98的GPA名列专业第一。谈及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大一时,我的体育老师说:在你越感到疲惫的时候,越要学会大口呼吸。”这一建议对贺翔影响很大,在之后的经历中,他一直这样告诉自己。学习和科研更像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时间的爆发。在感到疲惫时要学会放松节奏,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他回忆道:“刚进入科大,我发现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不同,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总结。”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他每天按时听课,课后总结老师讲的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通过不断调整,他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并在大一下学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学习之余,贺翔也会通过打游戏和运动的方式舒缓压力。他最爱的运动是跑步和羽毛球,每天晚上还会和好友相约,一起打一个小时的游戏。他说,最好的时间管理就是根据当下的状态随机应变,不要把自己困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灵活改变才是最优解。
提到地空学院和自己所在的班级,贺翔说这是他来到科大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最多的地方,“地空学院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我们班虽然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但彼此依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贺翔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今年5月份,他和学院同学组队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这次比赛是我们学院第一次获得特等奖,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觉真的很棒。”
班主任戴志阳老师是贺翔同学大学四年最熟悉的老师。“戴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很多指导,还经常带我一起打羽毛球,课后一起吃饭聊天,”这种轻松愉快、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在贺翔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每次遇到学业上的困惑时,戴老师总是耐心地帮我分析和解答,这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坚定了继续深造的信心。”
在贺翔的学习经历中,还有一位老师对他的专业选择影响最为深远。他是贺翔在北京进行暑期研究时的第一位导师——刘丽军老师。刘老师是科大1998级的校友,他非常愿意接纳贺翔进入他的团队。“那时的我对地球物理具体的科研过程几乎一无所知,但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从零开始,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地球物理科研方面的工作。”这一段科研经历也促使贺翔更加坚定地选择出国深造,继续深入研究地球科学。
贺翔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非常松弛,从不施加过多压力,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他回忆道:“小学时,我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被罚站黑板就行,不要让我去家长会被骂就行。’”这种轻松的家庭氛围,让贺翔能够在无压力的环境下自主学习。贺翔的父母更多的是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确保他在外的生活无忧。“每次我打电话回家,爸妈都会问‘钱够不够用?’”这种支持和理解,使贺翔在追求学术梦想的路上更加自信。
这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贺翔的父母都非常开心,“妈妈爱吃榴莲,我想用这笔奖金先给妈妈买一个她最爱吃的榴莲。”
“我很感激能够在科大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拿到郭奖对我来说是这四年的最高光时刻。”贺翔即将出国深造继续他的科研之路。他希望能在当前地球物理学领域不断精进,突破自我。贺翔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段充满支持与爱的温暖篇章,激励广大学子勇敢追寻梦想。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