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在中国科大留下什么?
以下新闻由民间、独立的新创校友基金会、北京校友会发布,不代表官方立场,特此声明。新闻发布时间为10月11日15点。约在十分钟后,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开始,宣布新校长上任。:
2017年6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全校教授干部大会。会议宣布决定:包信和院士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24年6月8日,包信和院士在中国科大校长任满七年。8月,包信和(1959年8月生)年满65岁,任期接近尾声。
任期第三长的校长
2024年9月21日,严纯华院士(1961年生)卸任兰州大学校长。这是4月底之后,时隔五个月中管高校首次换帅——中管高校书记中,此前仅三位50后“硕果仅存”:中山大学书记陈春声与包同年同月(已于9月29日卸任)。北京大学书记郝平1959年9月生。据校内人士转述,自2023年起,包信和即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人事有代谢”,暗示可能在近期卸任。
包信和院士空降时,或许未曾预料到:他会成为中国科大校史上任期长度第三的校长。截止发稿时(2024年10月11日15点),他已任满七年四个月三天。任期仅次于创校校长郭沫若先生(近20年)与第七任校长朱清时院士(10年)。包信和(1959年8月生)还开创了一项记录:他是32所内地中管高校在任校长中,最资深者(最为年长且同时也是任期最长的)。
包信和的政绩:为中科大留下什么?
校友师生普遍关注,这位任期超七年的校长,为中国科大留下了什么?他的主要政绩是什么?
1)科大医学迈出关键第一步:包信和到校不久,2018年即着手推进“新医学建设”。在时任书记许武研究员的领导下,包信和率领中国科大医学迈出关键第一步。中国科大在过去十余年多次讨论是否创办医学院等问题,但始终未走出合并或创办实体的一步。值得说明的是:上一任校长万立骏院士力主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战略合作,也无意中为他的下一任在医学方向的开辟做出关键铺垫。新医学的起步,南开老校长饶子和院士(732)作为筹备组组长同样居功至伟。他的居中协调,为中国科大获得了众多外援,是不可替代的业界权威。而时任省立医院书记刘同柱与中国科大同气连声,他的奉献与胸襟也应被记住。包信和校长则是链接这一切的灵魂人物。2018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融入中国科大新医学体系,同时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连新教授等一批医师科学家被引进到中国科大。刘连新先后任附一院执行院长和书记,最近已任副校长。 为科大开辟“新医学”,毫无疑问是包信和政绩之首,也是目前他最成功之处。初步看:中国科大开辟新医学方向,双方(科大+安徽省)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包信和的视野,力排众议迈出这步,有了更多资源的注入,在推进生医部建设之前,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始终相对弱小,规模与成果徘徊不前(PI人数在65位左右)。安徽省的受益则是新医学与龙头医院的排名迅速提高,民众享受到更多的医学资源。
中国科大医学的两个初步成果是:A)中国科大生物学在最近一轮的学科评估中首次进入并列第一;B) 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2024年2月5日正式批准建设,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单位为中科院两研究院所。
2)“以科大为家”,包信和高度重视校园美化与环境提升。七年后,包信和确实给中国科大师生留下一个更美的家。不少海内外校友回校之后也有称赞。包信和曾长期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调任中国科大前的2015-2017年在复旦大学工作。他的留学与海派文化背景导致他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他亲力亲为,先后在东西区力主推进修缮或改建1958咖啡馆。他力主清理科大生科院后面的水塘,重新布置(抽干水,挖土重填)也西湖。在推进校园环境美化提升中,包信和极为坚持。 据转述,包信和曾调侃一校内负责教授“你是研究巢湖蓝藻的。西区生物楼边上池塘,我们都整不干净,还研究啥呢?” 在2018年9月,时任院长白春礼回校时,包信和曾邀请白春礼、北京校友会时任会长参观1958咖啡馆(原东区现代艺术中心、原少年班诞生地)。包校长回忆了推进咖啡馆建设的不易。在校园各处环境整治中,校内也曾议论纷纷。但数年之后,崭新的校园环境,让校内师生心情更愉悦,更多师生理解包信和起初的坚持。当然,校园环境美化流程其实有可做得更周全之处。2018年在东区拆除现代艺术中心,改建为1958年咖啡馆。1978年3月8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这个地点。新的咖啡馆未留历史痕迹,这个庄重、安静的历史沉淀之处,已成热闹的网红打卡地。更好的做法是:哪怕在咖啡馆新增一块铜牌,陈述那段少年班诞生的难忘历史?推出几十张少年班的历史图片,让网红咖啡客驻足,了解少年班的辉煌往事?少有人知的是:应包信和校长请求,北京校友会在2018年出资捐赠改建了该咖啡馆。以上改进,可能代表部分北京校友与少年班人的心愿。期望在未来实现。
3)包信和校长重视开拓社会资源,连续取得大额捐赠突破。2018年9月,中国科大迎来60周年华诞。包信和重视大额校友捐赠,在校内外多次提出,实现捐赠总额的增长,要争取获得六亿元(人民币,下同)捐赠的目标。在包信和的努力下:2018年,马东敏(85少/858)首先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元;2020年6月,李西廷(732)捐赠1.068亿元;2023年,杨元庆在此前多次捐赠的基础上,再次捐赠2亿元。
捐赠突破,是中国科大历任校长十余年努力,水到渠成的结果。杨元庆的捐赠,始于侯建国任内的不少联络。2015年12月底,万立骏在北京出席新创揭牌仪式。当天他早上方从美国赶回,晚上必须赶到怀柔雁栖湖。万立骏坚持抽空出席仪式,感动了不少校友。杨元庆也脱稿表态要给母校捐赠1000万元。马东敏、李西廷的捐赠,同样始于侯建国任内的努力。
中国科大面对的挑战、或许必须思考的问题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任何一任校长,并未万能。基于公开信息的推测,包信和校长将在近期卸任。中国科大师生还将面对更多挑战。以下或许是科大师生校友要思考的问题(或难题):
1)人才引进的挑战巨大?毋庸置疑,最近数年来,诸多事关学校高端成果与高端人才的数字连续透露不乐观信号,校友师生忧心忡忡:
A)2023年,中国科大在科学院院士增选中,出现24年首次的无人入选的窘境。
B) 第二轮双一流学科,中国科大零新增(而压倒多数C9和985高校有新增,这意味着中国科大退步明显)。
C )国家三大奖入选不多;
D)杰青优青人才入选的数字不乐观。在一系列不乐观数字的背后是:中国科大人才引进面对巨大挑战;人才引进需要主要领导的更高度重视。在疫情期间,多种因素叠加,一批海外顶尖学者回国,中国科大似乎错过了这次人才引进的红利期。而在许武、侯建国、窦贤康时代,领导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做小事,和每一位年轻人才谈引进待遇的良好作风。新领导层能否延续传统,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开启人才待遇政策的全面更新改革?
2)生医部七年之痒,未来走向何方?创办生医部,是中国科大必须坚持的战略选择,不能回头。科大能否善始始终,一张蓝图绘到底?过去七年,科大举全生医部之力(甚至是全校之力),打造了生物学A+学科。而创办医学,须久久为功。中国科大附一院的科研排名已在过去七年快速提升,实现了科研人才、科研基金的快速增长。而未来如何培养好医学人才;在中国好医院能否出现一批中国科大培养的好医生;临床如何上水平?医院的水平,不单在排名,在老百姓的口碑。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尽管诸多科研论文排名落后于华西医院。但其临床口碑长期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前任校长万立骏院士曾造访北京协和医学院。他在向对方一席人陈述中国科大寻求与协和医学院合作的诉求时,诚恳表示: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未来,在中国的好医院的好医生里,能有一些是中国科大毕业的,是协和医学院帮我们联合培养的。他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领导。而这个希望能否实现,正是未来中国科大医学的最大挑战。
3)学部改革走向何方,要做实与否?生命医学部的成功基础上。包信和校长还推进了智能与信息学部,整合了原信息学院与计算机学院为主的多个学院。但其成效如何,公开报道不多。对于师资规模不大的中国科大,学部制改革是否需要坚持,是否需要做实,都值得观察。
智能与信息学部面对的方向,是AI。科大成立多年的大数据学院,全职引进人才数量不多。过去四五年,信息学科的青年人才引进成效并不卓著。在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纷至沓来的新时代。有校友担忧:中国科大已错过了Ai新时代。
4)地方合作边界在何处?中国科大在过去七年,不断加强与安徽省、合肥的地方合作。通过科大硅谷等多种方式支持地方产业建设。中国科大教授变得不再清高,愿意承接地方横向项目,创办公司。但也有校内教授指出:中国科大不能沦为地方高校。地方难免有短期招商目标与产业落地需求。但高校必须有做冷板凳,长期坚持基础研究的一批师生,要避免流失在服务短期目标中。做到与安徽省的水乳交融,与为师生留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之间,可能是未来新校长必须做好的平衡。
如何加强科教融合、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立校根本。在困难的年代,中国科大尚且与长春光机所、沈阳金属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苏州纳米所等推进所系结合,其研究生教育融入中国科大。而最近数年,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的战略合作,却报道不多。所系结合是弱化了吗?有教授认为:中国科大要更多思考,如何为中国科学院做更大贡献,如何更多回馈中国科学院,为科学院培养、输送更多人才?唯有如此,中国科大才能长期受益于中国科学院的科教资源。
5)如何坚守科大文化底蕴。中国科大向来是官僚色彩最少的内地名校,教授治学做得较好。但过去数年,做官还是做事,成为一些科大教师、干部的困扰。如何坚持“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的文化。中国科大需要踏踏实实做事的,不求名,只做事的人。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科大的行政化色彩更浓重,不作为部门与人更多,出现了部分迷失。既出现了一些教授干部坚持挂冠而去,坚持只做学术的实例;也出现了更多(尽管还是少数)积极求官,不符科大传统、令人失望的苗头。
6)Last but NOT Least:如何坚持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的高质量,捍卫中国科大人才代出的声誉?2019年是中国科大“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五年过去,中国科大是否仍然维持了本科生培养的高标准?有教师担忧:中国科大本科生质量是否仍然可以与北大清华媲美?还是早已被清北甩开?中国科大的本科生十年后能否继续在哈佛耶鲁、清北获得教职得到承认?
资源有限的高校中国科大,摊子铺多大更合适呢?这些挑战与可能必须思考的问题,都将留给包信和校长的继任者。
文章说明:以上新闻由新创校友基金会与北京校友会发布,仅代表民间独立立场。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