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奖说|陈世江:在无垠星系中寻找宇宙的答案

关于郭沫若奖学金】自2008年起,新创校友基金会是郭沫若奖奖学金80%的出资方。2008年,郭沫若奖奖金由2000元(每人、人民币。下同)大幅提升为1万元;2018年3月,新创校友基金会主动提议,郭沫若奖继续提升至少3万元;2021-2022年,学校落实该建议,郭沫若奖调整为3万元。新创基金会仍然继续资助所有奖金的80%。

纯粹、沉稳而不失力量,这是对陈世江的第一印象。大多时候,他的话不多,许多回答言简意赅,而当提及研究领域,他却仿佛换了个人,对宇宙的浪漫认识和理解一股脑倾泻而出。在无穷的宇宙面前,所有人都显得如此渺小,而他心中不灭的热情,使他永远不会放弃探索,在迷茫与坚定间找到平衡,在质疑与坚持中抵达星辰。

初心如磐:从日食奇观到学术起点

陈世江对天文的兴趣,起源于儿时某次日食。年幼的陈世江被告知肉眼不能观看日食,遗憾错失看天象奇观的机会,但却在他的心里种下了未来探索宇宙的种子。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陈世江要求比较宽松,支持他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是他坚实有力的后盾。陈世江自己则更注重内在驱动式学习,好奇心是他不断探索的原因,也支撑着他一步一步从苏州中学走到了中国科大的天文系。

四年本科生涯中,陈世江有过许多深刻的经历。比如数次参加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时(CUPT)的有趣体验。某一次比赛前夜,他和队友们为了解决一道困扰了他们很久的难题,在实验室打了一晚上地铺。月亮见证了实验室亮了一整夜的灯,也见证了这群少年人的执着。

2023年的CUPT竞赛中,他与队友关注到光盘衍射现象——当光线照射光盘时,表面会浮现特定颜色的衍射条纹。这个看似普通的光学现象,在他眼中却是探索物理规律的切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制实验设备,请父亲帮忙用工厂车床加工零件,最终将实验成果转化为论文《远场条件下的光盘衍射》并发表于国际期刊。

这场从生活到学术的跳跃,背后是他对“扎实基础”的坚持。在天文学系,他以GPA 4.07、专业第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四大力学等核心课程均获满绩。但他并未止步于课堂,大二时主动选修“活动星系核”“广义相对论”等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像钥匙,打开了黑洞研究的大门。”陈世江说。

2024年7月,陈世江与天文学系的同学们,摄于青海冷湖

砥砺深耕:用研究和数据拼凑宇宙

2024年,陈世江带着对活动星系核“软X射线超”现象的好奇,在王俊贤教授指导下开启系列研究,作为观测天文学者,陈世江深谙“数据是宇宙的语言”。他的研究依赖X射线卫星的公开数据,从XMM-Newton到eROSITA,每一份数据都需经过复杂的校准与分析。学界对于软X射线超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而这也是陈世江的研究目标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活动星系核和相关卫星数据长期深入的研究,陈世江发现软X射线超的光谱特征支持两种物理模型的混合,他首次从观测角度为软X射线超的“混合模型”提供了直接证据,即:黑洞周围同时存在两种辐射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软超的物理起源提供了新视角。

同年,在慕尼黑举行的eROSITA First Result会议上,他展示的光谱叠加程序Xstack能精准处理低信噪比数据,被同行评价为“为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精密的程序、精确的分析,这是他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研究所访问时,与导师反复打磨代码三个月的成果。

2024年7月,摄于青海墨子巡天望远镜

观测天文学像拼图,每一片数据都是关键碎片,只有拼对位置,才能看见宇宙的真实面貌。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也体现在他的科普实践中。作为校天文爱好者协会会长,他组织策划校内外多场天文观测活动、天文艺术展,面向全体公众科普天文学知识。在翡翠湖中秋赏月科普活动中,他和伙伴们用望远镜对准月亮,向围观的孩子解释天文现象,这一活动也被安徽电视台报道。在科技活动周天文台会场,他反复打磨内容,斟酌文字和图片,将深奥的天文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他带领社团获得“四星级社团”,这是协会近些年来首次获得该荣誉。

科普的意义,是让更多人相信宇宙的浪漫值得追寻。

笃行致远:在坚定步伐中追寻星空

初入大学时内向的陈世江,在科研中逐渐解锁“主动探索”的密码。2024年在德国马普所访问期间,他逐渐适应团队的沟通方式,积极寻求合作机会,“科研合作没有国界,每次交流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在北大科维理研究所访问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他见识到“跨领域研究的广度”,“Luis对星系演化与宇宙学的见解,让我意识到天文学需要跳出单一视角”。

谈到偶像,他最钦佩的人是他的导师王俊贤教授。在他的指导下,陈世江迈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并且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学会思考、提问”,这是王俊贤教给他最重要的事情。在王老师的支持下,他总能克服一次次迷茫和困惑,坚定地走下去。“他们教会我学术研究的思维,更让我明白,天文学需要跳出单一视角。”陈世江在科大以及访学期间认识的老师各有特点,让他收益颇丰。

2024年11月,陈世江和马普所的朋友们,摄于德国

在科研中,他每一次遇到问题,都会不断学习更多知识解决问题,攻下一座又一座高山。同时,他也有自己的“松弛之道”,压力大时会通过追番、周末短途旅行调节状态。

在奥地利的湖区看星空时,会让我想起自己为何选择天文学。

对于未来,他选择留在国内继续科研。陈世江自认“非天才”,却以“笨功夫”夯实基础。他坦言:“优异的成绩并非源于天赋,而是及时整理笔记、反复攻克难点的结果。” 而对他人的建议,他总结为:“先有宽广的视野,再脚踏实地。科研如登山,每一步都需看清脚下,才能抵达远方。”

在采访的最后,陈世江望向窗外的天空,那里正飘着细雨。“其实每一次观测,都是在和宇宙对话。”他说,“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全解开黑洞之谜,但每一次探索,都会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聚焦于来自遥远黑洞的X射线信号,陈世江追寻着光的足迹,探索着浩瀚星系,他用数据编织宇宙的拼图,以科普传递星空的浪漫。在星系深处,还有无数奥秘等待破译,陈世江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每一束光都是宇宙的信使,而我们是幸运的解读者。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文字 | 朱婕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