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沙龙】四位诺奖得主领衔,构建量子物理的新连接|直击 Quantum Connections 2025 夏校现场

2025年6月,瑞典霍格贝拉庄园(Högberga Gård),“Quantum Connections”夏季学校现场纪实:

仲夏的北欧,松林环抱,波光粼粼,来自全球理论与实验物理界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在霍格贝拉庄园举办为期两周的“Quantum Connections 2025”。会议以“连接”为主题,从量子引力到拓扑量子物态,从统计物理的深奥结构到高精度量子计量,四位诺贝尔奖得主Frank Wilczek、Gerard t’Hooft、Duncan Haldane以及Giorgio Parisi领衔登台,展开一场场精彩纷呈、视角独到的讲座,为我们带来了有关量子统计、拓扑物态、Moiré 材料、黑洞物理等前沿议题的深度讨论。

他们并不是在探讨最新的量子芯片设计,也没有炫耀超导阵列的Qubit数目,而是从根本出发,重新审视自然的底层逻辑:粒子是如何组成世界的?黑洞能否揭示量子引力的真相?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连接”——连接了物理学的多个分支,也连接了我们对宇宙的不同认知方式。

Gerard t’Hooft 从黑洞信息问题出发,重申他著名立场:“我们不需要新物理,黑洞可以用旧物理解释。”他在演讲中坚持保留广义相对论、局域性与CPT对称性,通过重写黑洞事件视界的边界条件恢复信息守恒。这不仅是对量子引力的一种极简主义方案,也隐含着对主流量子计算图景的哲学怀疑。t’Hooft 不相信叠加态与测量随机性是客观实体,而是认为它们是对底层确定性动力学的模糊描述。

Duncan Haldane指出:“拓扑负责分类,但几何解释原因。”Haldane 回顾了从 Berry 曲率、量子度规到电四极矩密度等几何量如何影响量子霍尔流体的响应特性,特别强调了odd viscosity在非平衡态中的物理意义。他指出,即使在没有外磁场的系统中,只要具备适当的几何结构与排斥作用,同样可以生成分数量子霍尔态,这颠覆了早期仅以 Chern 数归类的观念框架。他的讲座中还特别提到,很多 Berry 几何特性本质上反映了电子波函数的“压缩形态”(squeezed geometry),而非单纯的拓扑不变量。这一观点不仅补充了传统拓扑相理论的盲点,也为探索如 Chern 绝缘体、无磁量子流体等新奇量子物态提供了新的方向。几何,不再是背景,而是推动量子态形成与演化的主角。

接力 Haldane 的“几何之问”,Charlie Kane 带来一套精巧的理论建构工具:coupled wire construction。他展示了如何通过一维系统的玻色化理论,将 Laughlin 态、Moore-Read 态乃至 Fibonacci 任意子等非阿贝尔拓扑相构造出来。在他看来,拓扑态并不是神秘涌现的黑箱,而是可以从粒子相互作用与边界条件中逐步搭建出来的可控结构。他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讲述了如何从 chiral Luttinger liquid 出发,拼出一个个具有明确边界态的 2+1D 拓扑相模型,重新连接了微观电子模型与共形场论之间的桥梁。

Simon 与 Jarillo-Herrero认为:粒子世界的结构,在魔角石墨烯中被看见了。Steve Simon 在讲座中展示了在魔角双层石墨烯(TBG)中观察到的Incommensurate Kekulé Spiral结构。这是一种由谷间耦合引发的空间调制态,直接与强耦合Chern带的填充方式有关。这说明粒子的排列方式,能产生自发的空间结构;这些结构反过来定义了有效的粒子。而 Pablo Jarillo-Herrero 补充了实验面:Moiré材料中的准平带电子如何涌现出量子反常霍尔态、超导态,甚至可能的 Wigner 晶体。

Frank Wilczek提出“量子统计是自然界的真实第五种力”,并指出这种非局域统计行为主导了从原子结构到恒星塌缩的所有稳定机制。Wilczek 构想了一个“Quasiworld”理论框架,用以整合拓扑(anyons)、几何(Berry曲率)、统计(对称性)三者在微观物质组织中的角色。这是一次对“构成世界的语言”的重新编码。

Google Quantum AI 的 Pedram Roushan 带来量子信息研究的全新视角: measurement-induced phase transitions。这是一种完全新颖的量子信息相态,依赖中途测量与后选轨道的结构,不可由传统Hamiltonian主导。他展示了如何利用超导量子芯片模拟这一类时空纠缠网络结构,并引入空间-时间对偶作为理论分析工具。Roushan 的研究证明:量子信息的相变不仅存在于系统能谱,也存在于测量的路径与时空布局中。

随着最后一场报告的结束,Quantum Connections 2025 夏季学校的落幕也迎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时刻——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的盛大庆典。整场庆典在阳光明媚的霍格贝拉岛草地上举行,来自全球的物理学家、研究人员、学们齐聚一堂,纪念这一划时代的科学革命。这一夜,围绕着量子力学的百年历程,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当代物理学大师们一起分享了量子力学带来的深远影响,回顾了它如何从数学方程式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科技、通讯技术乃至我们生活方式变革的核心动力。与会者们举杯欢庆,交流讨论着量子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墨子沙龙是2016年潘建伟院士提倡,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的科普论坛。经费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捐赠资助。沙龙的科普对象范围从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到成年人,旨在通过科普讲坛、和科学家面对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科学启蒙。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发散,通过讲座、视频、网络公开课、科普订阅号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普活动。

来源 | 墨子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