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刘芳:读你千遍不厌倦

刘芳,2007年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2010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2011年毕业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四年科大生活如白驹过隙。 初夏走在校园的绿荫里,仿佛可以看到四年前的初秋,自己也从这绿荫中走来,赶往“四教“填写崭新的学生证的情形。回首这四年,从方方面面读着科大的美,悟着人生的道,促使自己成熟,蜕变。

读科大之笃实,悟为学之道

我在高考填志愿时对科大的了解并不多,不知道科大的高出国率,高院士比例等等。只有两个原因让我觉得科大的特别:1.我初一暑假关注过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有一所大学表现异常出众,小组赛几乎全胜,最终摘走桂冠。她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名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科技,重学术,定义精准而不张扬。2.科大地处合肥,较少繁华诱惑,中学校长劝我:如果真想做学问,就要来科大。

就这样我来到了科大。进校时的我算不上优秀——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是化学竞赛保送生,数理化基础雄厚。我则是一切从零开始,没有见过积分符号,不知道什么是“叉乘“。意识到差距,我决定”笨鸟先飞“,大学生活一开始就勤奋地学习。

最先遇到的挑战就是学习微积分。刚开学我去一个师姐寝室买辅导书,问她学习微积分的方法和感受。她说:“不难啊,你去学就不难了“。正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后来参加一个学习经验交流会,才发现这个师姐是0403郭奖得主,散发着独特的知性美。我便默想:”科大女当如是“——仿效刘邦见秦始皇出巡时的那句感慨。然而那时”郭奖“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激励,却不是真的想要得到。

悟为学之道,首先是克服懒惰勤写勤算。我从小喜欢数学却不喜欢计算。开始学习微积分后起初是各种微分的概念与定理证明,我觉得游刃有余。但到期中测验时正在学习定积分,繁琐的运算总是让我漏洞百出。痛定思痛,我去观察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我发现她们态度要认真的多,勤写勤算。看到一个式子,不管多繁琐,不能烦躁,不能偷懒去“观察“答案,要认真写下每一步运算过程,哪怕多写几步,保证思路清晰完整。这一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勤动笔,写下解题步骤一步步踏实的做下去,思路就会越发清晰。

悟为学之道,学会探究其根本。化学物理系的课程从大一到大四都有物理课贯穿。在学习物理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自己的思维从记公式变为证公式,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中学读书,看完背景介绍,自然而然记住一个公式,然后就开始应用它解各式各样的习题。现在每次读书看到一个公式的出现,非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如何推导,应用条件如何,看到书上的推导还要亲笔演算一番,质疑其正确性。这是在科大学习训练的结果,为研究型人才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悟为学之道,学会融会贯通。科大丰富的课程安排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这则成语的含义。电磁学与多变量微积分,数理统计与统计热力学,线性代数与量子化学。。。这些课程虽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在思维方式上却相辅相成。每当我在学习中发现两个不同学科间这样的”契合“时,就会兴奋不已。学会联想,打开思路,是解决问题的一大利器。

悟为学之道,学会跳出书本。低年级的我克服了手懒的毛病以后,读书总是努力搞清每个细节,结果考试往往能取得好成绩,考后却很快会忘记。后来渐渐才明白,读书要能从书本中跳出来,分析者本书究竟给我传达了怎样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细节知识。就好像大二时学有机化学,连理解带记忆记下了很多反应很多条件,但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到大四我准备GRE SUB考试时再读有机,才发现原来那厚的可以当枕头的课本却可以压缩成:电子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影响。这才是读书后应该学到的东西,它能让我们随时轻易地捡起过去的知识,应用于当前的工作。

读科大之仁厚,悟处世之道

悟处世之道,先学到是谦逊。同学们总是相互虚心求教,不在乎谁比谁聪明,谁先想到。我曾因为没有问别人问题的习惯加上性格内向而“讳疾忌医”,不好意思问别人。好在我们班几个寝室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在一起讨论问题,在气氛带动下,我开始学会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学习心得,发现别人更为巧妙地解题思路,更为合理的学习方法,每个同学都有各自优秀之处,有独特的闪光点,而我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和四年前的自己相比,想在的我更谦和,更易于与人相处,这些都得感谢我优秀的同学们对我的影响。

悟处世之道,更重要的是合作。科大的高出国率有目共睹。然而这背后不仅仅是科大学生的高素质,科大丰富的海外校友资源,更是合作的精神凝集成一股动力推进同学们向大洋彼岸飞跃。从相互激励着背单词考G,到申请初期同专业同学齐心协力调研学校,到申请中合寄申请资料,到面试阶段互相传授“面经”,再到等offer时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还有每届飞跃的师兄师姐们将自己的申请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做互利共赢。这一理念也将影响到我今后的学习工作。

读科大之活力,悟发展之道

科大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这四年中我强烈地感受到科大的发展与变化,她的活力。

我读大学的前三年,学校的交流活动不多,只有去台大,国内的C9大学以及UCLA的交流。很幸运的是我获得了大三暑假参加UCLA-CSST交流项目的机会,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进行了两个月的暑期研究。这两个月里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如何在非母语的环境中与别人交流学术问题,如何做英文的PPT,作为理论计算的学生如何适应纯实验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优秀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虽然自己基础课实力强,但实验室经历相比一些学校的同学还是不足;交流能力不强。这两个月间我努力超越自我,完成一些我曾经不敢想象的任务,包括成为该项目中登上洛杉矶的圣安东尼奥峰(St. Antonio Mountain)的第一个科大女生。“You can never imagine what you can achieve.” 这是我对UCLA经历的感悟,它激励我快乐而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UCLA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科大的学生长期以来以基础过硬而倍受欢迎,但有时却也因为见识不广而遭到误解。可喜的是,科大今年增加了很多项交流项目,使得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科大体验大学生活,进而带回新的理念,为科大注入新活力。感谢科大外办老师们和海外校友们的努力,相信科大学子将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更为全面的发展!

掩卷深思,任重道远

科大生活的美丽画卷渐渐收起,我又站在新的起点。当我拿到梦校斯坦福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责任。关于斯坦福与郭沫若奖学金之间有一则轶闻:2006年,斯坦福大学大学Roland Horne教授面试科大学生时“炫耀”,“(我知道)你是郭奖?我手下有四个郭奖!”,Horne教授谈及郭奖,不无“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的自得。这其中也足见郭奖之重。作为郭奖得主,我要不负郭奖之名,继续为自己的梦想,为科大的荣誉努力拼搏!

还要特别感谢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对科大发展的贡献,对郭沫若奖学金的捐赠,以及对郭奖学子的关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将全力以赴打拼自己的人生,回馈母校!

2011-06-08 上一篇: 萧娜,行政助理 下一篇: 07203刘晓戈: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