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于威:追随偶像的足迹
于威,2007年从天津市新华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0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2011年毕业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偶像:他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与导师共同研究,解决了诸多空气动力学上的难题。他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他被美国军队高官赞为“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然而,他决定冲破重重阻力回到家乡。他“毕生为强国”,是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是钱学森。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了解到钱老先生曾在科大教书为国家培养人才,从而对这所久闻其名却未见面的中国名校心生向往,并最终决定保送到科大学习。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我非常喜欢化学和物理,材料科学正是一门结合了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而且材料科学也正是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的方向。我觉得,如果我从事这门学科的学习,我将来不仅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工作,而且我的研究工作也能在国家发展的大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要学习钱学森老先生,就要努力以钱学森老先生为目标成为优秀的学生,而在科大优秀学生的最佳证明就是郭奖。大学开始前,我从学校邮寄来的小册子了解到科大有一项四年才发一次的“郭沫若奖学金”,奖金额度最高,更代表着一个科大学子能在科大获得的最高荣誉。虽然当时的我不曾奢望真的获得郭奖,但是郭奖真真切切地激励着我拼搏着走过本科学习。我可以大学四年修课超过200个学分,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化学和物理基础而去加修了几乎全部化学和凝聚态物理核心课程。我可以下了课堂就去自习室,从科学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快乐而不去抱怨生活的单调。我可以放弃自己的寒暑假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和实验室研究,以灵活利用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并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实践中加深自己对材料学科的认识。亲身感受过后我觉得,郭奖的设立不仅是让获得郭奖的同学得到应有的奖励,而其作为一项本科生的最高荣誉更是鼓励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发了更广泛的同学的学习热情。
钱老先生当年曾远渡重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年轻的我在经历了在科大的几年学习后也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以后继续深造的问题。非常感谢科大给了我们一次去UCLA进行暑期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在正式出国深造前有了对国外学习和研究的亲身体验。在美国交流时,我的课题是探索一种基于金属纳米团簇-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超导性能。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需要我进行独立研究的课题,我需要从查文献开始,自己设计实验。尽管这与我之前在科大徐鑫老师课题组研究的氧氮化物荧光粉课题相去甚远,但是感谢我在科大受到的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教育,我边干边学,而且学得很快。两个月内,我从零开始,理解最基础的BCS超导理论,筛选复合材料组分,采买药品,设计合成路线,学习合成和表征技术,并完成样品的初步表征。我一边赞叹着国外研究者课题设计的精妙,一边应对着我大学四年里遇到的最大挑战。其间,我曾经因为各种不顺而沮丧不已,而当我两个月的学习结束,回头再看,我愈发清晰了自己要去国外学习的意义:人就是要到最挑战的地方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一直为能在钱老先生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本科学习感到非常自豪,而今我又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去钱老学习过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生学习的机会。我必须感谢为郭沫若奖学金捐赠的校友们。因为正是郭奖给了我最初努力学习的动力,也是郭奖对我大学四年的学习作出大力肯定,给了我一块进入美国名校学习的敲门砖,以后郭奖更会鞭策我继续前行。以钱老和历届优秀的郭奖得主为榜样,追随着偶像的足迹,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希望将来能够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1-06-13 上一篇: 萧娜,行政助理 下一篇: 07218张亚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