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晨报]科大校友捐巨款“附加三条件”

此举引发社会各界对中科大新创基金会“对赌协议”募捐活动关注
吴苗苗 王长春

今年9月底,一则“对赌协议”的消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的网站上出现,校友刘亚东、张佳华承诺为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困学守望”教学奖捐赠总计上限为30万元的善款。但是,完成这笔捐赠需要达成三个条件:一、在10月16日举行的2011北京马拉松比赛当中,中科大代表队至少要有40人跑完全程或半程;二、至少千名科大校友参与这次捐赠;三、其他校友的捐赠总额也要达到30万元。马拉松“义跑”和等额匹配筹资,在国内高校都已有先例。把“义跑”和等额匹配捆绑起来,以“对赌协议”的形式出现,新创基金会却是一个创新之举。

新创基金会秘书长告诉记者,提出三条捐赠条件的是作为捐赠接收方的新创基金会。这样的募捐方式,是科大新创基金会的创新之举,还是引人眼球的噱头?

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以下简称新创基金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校友基金会, 由张树新、蒋澄宇等中科大校友于2006年酝酿成立的。它是校友民间发起、民主运作的基金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校友基金会,具有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与中国科大保持着“合作但独立”的关系。

相信科大校友对母校的责任感

中科大新创基金的这次对赌式捐赠,在公众看来有些新鲜,但在公益专家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捐赠方式,在国际社会上早已存在多年,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用更多的形式来动员更多人献出爱心。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

2010年科大的捐赠总额只有398万元,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基金会相比,中科大新创基金会收到的捐赠很少。新创基金会秘书长表示,这样的集资方式很有趣很新潮,可以刺激校友的捐赠热情,改善科大目前收到捐赠资金少的窘境。

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友,新创基金会策划了不同的校友服务方式。他们由最初的募集捐款,把捐款转给学校,到后来为校友提供服务,让科大校友们觉得自己有必要和责任为科大的发展添砖加瓦。针对高端校友,他们在国内高校策划了首个“校长俱乐部”,针对创业型校友设计,他们提供“创业卓贤汇”的服务项目。新创基金会还设计了“校友龙门阵”,为相关行业领域的校友提供专业性的服务。校友们之间的交流,少了客套与空谈,多了互动与交锋,目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校友服务品牌。

刺激公众捐款看结果更看过程

如何建立成长机制,比单纯追求捐赠数字更关键,校友捐赠不是无源之水。新创基金会负责人说,国外高校搞募捐,首先在形式上一定要吸引人。他不讳言这几年从国外高校“抄来”了不少,并且连网站设计、宣传海报等,他们都会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他们会对公益项目进行适度包装,把公益项目也看成是“商品”,要让校友购买,“商品”不仅要好看,还要安全、实用。如“挑战北马”项目,他们不仅为参加北马的队员购买了训练和比赛的保险,还明确表示善款全部用于奖励潜心于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挑战北马”项目不希望中科大在校生参与,一则在校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二则那样的话背离了召集1000个捐款者的初衷;而参加“校长俱乐部”的校友,则要承诺连续5年,每年捐赠人民币2万元。

不管新创基金会所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他们达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

张佳华说,我想捐助的条件可能是要号召更多人来参与,实际上即使大家没达标,我也会捐助的。我相信,经过大家努力,条件会达成的,我都是要捐赠的。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一个是回馈母校,帮助母校更好地发展,同时呢,这种形式又可以带动更多校友关心参与这件事,哪怕只捐出一块钱。

财务公开运作透明是基金会生存之本

“华人公益组织不能成长壮大,原因多在于无法以财务公开避免公器私用。最后导致信任个人奉献,而不信任架构制度。”新创基金会认为,大学基金会的生命,建立在专业精神、财务公开和透明运作之上。新创基金会承诺每年公布财务报告,捐赠校友有权调阅详细财务账单。他们承诺校友活动的财务情况,必须72小时内在网上通报。

2011年“郭美美事件”“卢俊卿事件”“河南宋基金事件”等公益丑闻接连发生,社会上特别是大学校友也开始关心高校基金会的监管问题。

像这次“挑战北马”赶上了国庆长假,他们也要安排人员值班,在网上随时更新捐款人数和钱数,记录捐款人的详细信息。每年的财务报告由具备执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独立审计,审计报告结论公布。他们规定,即使运转经费不从普通校友捐款里出,也要厉行节约,在日常工作与校友活动中,他们要求所有员工严格遵守校友信息保护有关规定,严防泄露校友隐私。

在目前100多个高校基金会里,除北大、清华、暨大、厦大、浙大等少数高校基金会募集到亿元以上资金外,大多数高校基金会的资金规模仍然很小。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基金会迅速成长,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但与耶鲁、斯坦福等国外大学基金会相比,我国大学基金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中长期募捐计划,不少仍集中在校庆等形式,新创基金会的集资形式比校庆世时尚多了,取得的效果也很好。

期待中国高校里出现更多的创新之举,为教育募集善款,助其发展。

来源说明:转自2011年10月19日《江淮晨报》

2011-10-20 上一篇: 萧娜,行政助理 下一篇: 2011届郭沫若奖学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