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十年(5)
编者按:《西区十年》系首刊于瀚海星云BBS的经典散文,作者正人堂主。在中国科大学子中流传甚广,我们特刊登此文,纪念在科大度过的、用来回忆的青春。
过去对科大有个评价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管理。对第一句话,那时没有人有意见,但对后两句到是有些不同意见。那时,科大有不少好老师, 课教得好,对学生也很不错。象华罗庚的研究生数学系曾老师, 当时带我们微积分,就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当时的辅导老师是现在数学系主任程教授)曾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带课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
那时我们弄不到季米多维奇,就把教材的习题一道道做过去,越做越有劲,后来把书后附的微积分表也拿来做了一遍,还觉不过瘾,草稿纸用了很厚的一迭。那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不是那种警察与小偷或是别的什么的那种关系。
那时由于教三楼还在建设中,西区教室不够,就把现在的荟萃楼及其楼下辟为教室。楼上和现在的雅座一样封起来,不过现在的是拆了几年后又建的。那算得上是大教室了,几个系坐在一起上《革命史》实在拥挤了点。有次上课,不知为何,那南面的三合板的墙面竟然倒下去了,大家便在这种开放型的教室里上完了课。那种感觉真的很不习惯,注意力总是容易分散。最不方便的是那中间的几根柱子,大大影响了我们的视野。如果现在还有班级在那儿上课,恐怕会有调皮的男孩坐到柱子后面去。楼下被隔成东西两个教室,东边那个因为没有对外的窗子,显得特别压抑。下午下了课,一般没有上自习的,有人便在那两个教室中间的走廊里拉上球网,打打羽毛球。那里没有风,地板也不错,打羽毛球特棒。这三个教室是通宵教室。记得有一次做微积分卡了壳,就准备在这里奋战到底。到了一点,人都走光了。有个食堂的师傅关切地说:“回去睡吧,注意身体。”由于一楼蚊子太多,堂主就转移到了二楼。做到三点就有些撑不住了,想躺一会,就关了灯,并了几张桌子爬上去睡了。可是电风扇的声音很响,关了电风扇蚊子又多。到了四点,竟然有些顶不住凌晨的寒冷,只好扫兴地班师回朝。
那时西区每十人可从校体育部分得一副羽毛球拍,看样子象是旧的,不过确实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那时,西区食堂并非现在这样,而是“串”字形,现在那两个口东边已连上了。那个地方本来是我们打羽毛球的好地方,没有风,场地大小也合适。如果抢不到地方,就只好在现在中科商店和水果店那片地方打了。
教三楼终于投入了使用。由于期待了很久,当大家终于步入教三楼的大厅时,却意外的平静。那时,教三楼中间的象灯笼一样的灯亮了好几天,把教三楼装点得象一个圣殿。可惜那些灯现在坏了不少,而且很长时间没见它亮了。
建成不久,安徽的一家电视台便借用教三楼大厅作一部电视剧的场景。那时,电视台专门运来一批羊皮沙发放在大厅里,几个演员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演了一通。据说还有人看过这个电视剧。情节当时就没搞清楚,只记得女演员个子很高,背着书包从教学楼里走出来,怎么看怎么不象大学生。
中国科大教三楼
也难怪人家看中,大家仔细看看,电三楼除了颜色稍差,还是有不少好看的景点的。象3115西面的楼梯就很有童话的意思,西区活动中心西面也是很有些现代的意思的。当然,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当年我们曾多次打开西区活动中心的窗子,爬进去楼上楼下探索一番。现在已经被铁栏杆封起,再也不能进去了,也不能象我们当初一样,站在银灰的铝合金门窗旁,或是那些雪白的柱子前照象了。西北角的窗子有人说象鸡,也有人说象妖怪,反正我们曾打开那扇窗子,坐在它嘴上照过相。
那时教三楼人很少,晚上上自习时门卫师傅会将三楼以及三楼以上的所有教室锁上,以便提高利用率。所以,我们就可以在上自习间休息的时候跑到五楼的阳台上去聊天,有时也会爬到楼顶尽情地放松一下。记得有一次童心大起,打开三楼天桥上那间教室的窗子,爬到150度的通向3115的过道顶上,再沿水管爬上3115的楼顶。现在想来,真是很惊险。
到了90年,我们突然感到需要进实验室了。可是实验室全在东区,也无人引见,怎么办?好在孤独了多年的我们都养成了一种独自闯荡的习惯。我们见了有计算机的实验室就进去问问:“你们这儿要人么?”不知道他们做什么,也不知他们的工作是否有前途,报酬是否丰富,只是需要机会,一种锻炼自己的机会。
只要没课,我们就会赶到东区。没有机器,就在一边看着,看别人如何操作。等到别人回去吃饭了,我们就会占据那里,再难离开。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何况我们从没玩过微机?(我们那时只用过Facom140和Vax)但凡事都怕个琢磨。我们从ABC开始学起,勤动手,勤开口,很快就学会了操作。当多年以后,同学们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还常常提起这次全面出击。当我们走向社会,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一个项目都相当于一次全新的挑战。可是,我们既然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东区为自己找到一个实践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新的岗位上找到一个突破口呢?是的,Help,这是我们当初在东区扫盲的最常用的指令,有什么指令会比这个指令功能更强大?当我们面对崭新的课题,我们为什么不用Help?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软件也层出不穷,但我们现在已不再惧怕新的软件,是的,Help便是我们的老师。人生不可能有重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等待,不彷徨,勇敢开拓,这才是我们将来面对一切挑战的资本!
更多连载: 《西区十年(1)》
2013-05-12 上一篇: 西区十年(4) 下一篇: 西区十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