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神秘气象武器

李崇银院士(5813校友),是军事气象专家,他日前在新华网解构了神秘的气象武器。

呼风唤雨、移山填海,这是古人对“神仙”的一种幻想,其中更寄托了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对改造、利用自然的一种愿望。虽然现在也没有神仙出现,但某种程度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呼风唤雨、移山填海已经部分得到了实现。就比如在军事领域,某些国防战略工程,能够大规模地改造某一地区的地理面貌,用移山填海来形容丝毫不过分,而在各军事大国,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思考的是大气层风雨雷电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就是这样一位享誉国内外的军事气象专家。

气象对军事和战争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黄帝战蚩尤的时候,就恰巧发生了一场大雾”李崇银院士说,“正是由于黄帝使用指南车,在雾中战胜了蚩尤。如果没有大雾,可能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人类战争史上下数千年,这种大气或者说气象环境的影响,丝毫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出现而减弱,反而越来越强。李崇银院士为网友总结了两个主要的影响方面:首先是天气对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影响。军队的人员或装备使用都要受天气条件的影响。“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限制越军在胡志明小道的活动,使用人工增雨的手段来掐断这条关键运输线。而对于现代化的作战飞机,碰上剧烈的天气例如雷雨、雷暴,压根就不敢起飞,否则一上天也可能会让雷电劈下来”李崇银院士说。

第二就是大气环境对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李崇银院士认为,中低空的云层对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的精确制导武器有很大的影响。一旦作战地域上空有浓厚的云层覆盖,这类武器的精确度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高空的平流层虽然没有云层,但其中的空气密度、风速,都会对在平流层飞行的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武器的飞行轨迹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打击效果。

“天气气候看似摸不着看不见,但如果作战不考虑这些问题,就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件。作为军事气象专家,不但要考虑到大气空间环境保障对作战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敌人利用改变气象来威胁我军的军事行动。”李崇银院士说道。

针对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厄尔尼诺”现象是美军气象武器的说法,李崇银院士认为,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小规模人工改变天气已经实现,例如局地人工增雨等,但实现人工制造或控制台风、人工改变整个大气气候环境还不太现实,因为这需要极大的能量,实施途径也很难,即便是美国也做不到。“但作为部队的科学工作者,我们还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大气环境这个复杂的系统,或许存在着一些各种不稳定因素,能够用较少的能量去‘诱发’它们,就会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成为威力巨大的气象武器。”

这种气象武器,在一些著名的科幻小说中已经隆重登场。例如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以美军空袭科索沃为背景写过《混沌蝴蝶》,其中南斯拉夫科学家就找到了这种天气敏感点,通过远在万里之外对大气环境的微小刺激,来实现人工控制天气的目的。

李崇银院士解释说:“气象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者很难预料到其后果是否有益于自己。如果说美国是发明厄尔尼诺武器的国家,那么他实际是自己搬石头砸脚。事实上,即便是人工增雨,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在里面。要判断到底哪种云来了最有利,在什么情况下去做。不能搞成一个谁都拿一个炮去放,放了半天也没用。现在美国在其国内一些州都禁止搞人工降雨增雨。”

科幻小说终归是科幻小说。军事气象学的复杂性就在于这不但是一个需要大量理论创新的学科领域,而且这种创新是基于大量的资料和实验积累。“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比起来,尤其是和美国比起来那是差得很远的,”李院士说,“在海洋上的气象资料积累,我们过去只是在近海甚至沿海,而要探索海洋的气候变化特点,就必须有针对全球的监测和数据获取手段。”

李崇银院士介绍说,美国拥有全球的气象卫星监测体系,而且在全球范围采集大气和水体数据样本,这就为美国研究全球气候和天气变化,为其军事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美国还在阿拉斯加建立了“HAARP”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尽管我们现在不能说HAARP就是美军的气象武器,但西班牙的报纸称它为气象武器。对于类似这样的军事气象前沿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敌方对我进行可能的气象武器攻击。不过这样的研究需要大量气象资料的积累和经费投入。”李崇银院士说。

在谈起现在中国军事气象领域的进展,李院士感到非常欣慰:“现在我们比以前科研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气象研究对计算机的要求非常高。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做了一个世界上最早的数字模式预报气候的项目,但是由于当时我们缺乏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很慢。现在我们有了天河超级计算机,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当然相比美国,中国的‘超算’性能上去了,但普及的数量还有限。”

在李院士看来,军事气象是一个军民融合的学科。中国是一个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相对于地震,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对大气气象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军事行动,也和国家的战略安全息息相关。“中国处于东亚的季风区,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讲是比较脆弱的地区。我们曾经计算过,中国遭受各种灾害中,气象灾害是占第一位的,比例有70%;而且气象灾害里面又以洪涝和干旱为主,它又占了70%。因此我们要探索其中科学规律,就会对防灾减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来源:新华网

李崇银简介:四川达州人。1958年从四川考入中国科大应用地球物理系,气象学家,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系新创基金会《中国科大手机报》(2013年9月14日) 内容,通过添加微信可订阅。

扫一扫,或加USTCIF为微信好友

科大要闻、全球校友活动通知、行业动态与招聘信息尽在掌握

2013-09-13 上一篇: 中国科技大学播迁台湾? 下一篇: 笨鸟造出杀手锏,青春献给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