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国科大校长提问
6月27日晚,我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提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直为中科院带来巨大的荣耀。请问中科院今后能否给予中国科大更多的支持?如何看待中国科大与国科大的关系?” 丁仲礼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晚他与即将回所的中科院一年级硕士在北京玉泉路大礼堂见面,演讲标题“鼓励与期望——与回所的同学们聊聊天”。 新创基金会办公室即在玉泉路,我和好几位2009-2010级校友带着好奇的心情到现场。
我向国科大校长的提问
我的问题是:
尊敬的丁院长,我是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也是国科大校友,2000-2001年在玉泉路学习。我向您提出敏感但友善的问题,还有一个建议。
丁院长,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在这里——玉泉路建立。今天我们看到中科院举全院之力在支持国科大的招生。不禁让我想到我的母校中国科大。中国科大为科学院带来巨大的荣耀。就举例来说,过去连续五批,青年千人计划的评选,中国科大连续击败清华北大,位居中国第一。海外人才引进来说,科学院的成绩非常重要的部分来自中国科大。这些天,一些科大校友师生听说中国科学院今后不再将每年2.6亿元的教学经费划拨科大。请问今后,中科院将能否、如何支持中国科大?刚才您强调会真诚的回答问题,会给干货。希望可以给点干货。作为双重校友,我希望国科大好,中国科大也好。谢谢。
丁仲礼回复“国科大与科技大学都是中国科学院的嫡系”。到此处,他补充说当然上海科技大学是“和上海市共建的”(我想这是丁仲礼非常有趣、真诚的一点。他甚至在回答河南《大河报》提问时称“上海科技大学则与我们无关。” 这句话是有漏子的,但他似乎不会为了避免被人攻击不说没漏洞的话)
丁仲礼说,国科大起步初期,办学经费有限。“都说国科大待遇是科学院最差,我想作为校长,来了总要给大家一点见面礼。这钱我们都抠不出。”丁仲礼说,国科大只有来源于中科院的一点几个亿的办学经费“包括还要发奖学金”。还称,他叫停了国科大的人事引进编制,就在于经费问题。丁仲礼称,我们还向科学家的科研经费收点“叫overhead”。
丁仲礼称,中国科技大学是一所远比国科大成熟的大学,其办学经费“教育部、安徽省都有支持,还有校友的捐赠”。丁仲礼没有当场、直接回复今后能否、如何支持中国科大的干货。这没有出于我的意料,这是科学院党组决定的事宜,丁显然不适合在一个近千人的场合立即表态。[作为校友基金会秘书长,听闻中国科大办学经费有校友捐赠支持,我感到惭愧,因为校友基金的规模太小,校友应当更支持母校中国科大!]
我的建议是:
我看到国科大物理学院院长高鸿钧院士回答招生提问称,国科大不希望招收做官的学生,不要从商的,只要将来要做科学家的。我本人是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会秘书长,根据我们的调查,少年班的校友在全世界担任教授的有12.8%,中国舆论或许认为清华北大比中国科大更出名,但科大少年班毫无疑问,比清华北大更成功。这个比例是中国任何名校难以打破的,也可以给国科大的培养作为参考。我的建议是:不可能只培养科学家,培养有科学精神的商人,也是国科大需要且不可避免要输出的。
丁仲礼的回答更有趣:这个说法是我说过的。我做过宣传干部,宣传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这么小的一个学校,不可能包罗万象,培养科学家;培养有科学精神的商人,我怕公众记不住。这个说法出来,有很多人提意见。但培养科学家确实是我们的追求,至于学生进校之后,他做什么“我们哪能管得住啊”。
丁仲礼的回复让全场大笑,我身边的一位2010级科大校友表示失望。但我个人对回复完全正面:丁表达的是培养科学家的期望,也表达了将来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
今日,一0905校友询问我“他的回答你准备写吗?” 我回答:对大礼堂近1000位同学的公开回复怎么不能写? 我以为,丁仲礼给出了一个貌似给批评者留下口实的回答,这是真实的一面。在场的科大人不能去批评这点,而应善意对待。否则大家都带着假面具说话,话滴水不漏,交流却没意义了。这是君子待人之道。丁仲礼对这个建议的评论,我认为比回答问题更精彩。
会后,组织者开放国科大学生与丁仲礼合影、签名。丁抄起一根学生的笔开始签名。不料,该学生居然说“丁校长,刚才这笔是我的。您把笔还给我?” 丁仲礼笑着问“你就不能送给我么?” 我走到近处,对他说“丁院长,我是刚才提问的中国科大校友,也是国科大校友。和您握个手?” 丁仲礼与我握手时,我说“我祝福国科大好,也希望中国科大好,拜托院长支持中国科大”。丁仲礼回复“没问题”。
我深知人微言轻,提问的效果是绝不能高估的。但我1995年9月成为中国科大人。我心底中最珍贵的是中国科大。哪怕没用,我必须要说。
今天自称代表某个群体是极犯忌的事儿。我猜对丁仲礼的提问,希望中国科学院继续支持中国科大的建议,或许代表着多数中国科大师生校友。丁仲礼院士的回复也很诚恳,他表达了善意。
丁仲礼对国科大学生说了什么?
丁仲礼的演讲分为他对中国科学发展趋势的看法、对年轻研究生的科研建议两部分。前半部分略为沉闷,基本上属于复述中国科技史的内容,例如1949年中国科研体系尚在建立;1998年之前,中国科学界在跟随。国科大研究生们对这些不怎么新鲜的内容似不感兴趣。我注意到会场内一些学生开始睡觉,更多的人埋头玩手机。
但丁仲礼在院内被称为“套话很少”的科学家,他第二部分给刚开始科研的研究生们很多详细的建议,是精彩的干货。
丁仲礼直面国科大的问题
国科大研一新生们提出了很多精彩的问题。我曾主持多个科大校友报告会。坦率的说,这些学学生的问题,不逊于很多中国科大校友提问,且精炼。而丁仲礼的回答更坦率,体现了他科学家而非官僚的气质。
有研究生问,国科大为本科生招生的媒体宣传很大,给予本科生的优待甚多,有一位考生咨询,一小时内接到四位院士致电的“荣誉”。“我们研究生有些吃醋”。 丁仲礼回复:本科生第一年招生,牵涉到今后社会舆论对国科大的定位,而“我们二月份才开始宣布招收本科生,其他学校在中学已宣传过了,因此我们不能走寻常之路”。丁仲礼表示,中国科学院动员院士开道,压向基层。“这是第一年,或许今后不能每年都这么大的阵势”。而丁说他本人也曾到前线招生。 对研究生的“吃醋”,丁仲礼表示研究生将继续成为国科大的重中之重。
我2000-2001年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国科大)学习研究生基础课程。其实,国科大的研究生基础课整体水平较低,其教学要求远低于中国科大对本科生的要求。奇特的是,十余年过去,国科大研究生基础课水平仍较低,我曾询问多位来自国科大的实习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与兰州大学等)。他们认为国科大的课程教学水平低于本科母校。
由于国科大本部师资较少,大部课程需有科学院各研究所教师支持。各研究所与国科大评级,互不隶属。研究所对研究员的考核从不计入教学质量。因此,各所大牌研究员较少到国科大兼职授课。因此过去十年,国科大在宣传全亚洲规模最大的研究生院的同时,掩藏了教学质量较低、本部师资孱弱的危机。
丁仲礼回答提问中虽未谈及具体改革措施,但我认为他不回避问题。而且在提问之前的演讲环节不小心说漏嘴,说“你们很多同学的导师并不是一流的”。从这句话,他对问题心知肚明。据称。丁仲礼主政后,立即下令,秋季学期开始,停止本部教师的授课资格。丁可能也是第一个真正对国科大进行真刀真枪改革的校长。
其后,有学生批评国科大校园体育设施与食堂等后勤问题。丁仲礼也很坦率,他称到食堂考察发现不能卖半分菜很不高兴。“不好打半份菜,把勺子搞小一点不就行了。”, 我的体验是:国科大,其菜色之单一在北京高校无出其右。原因很简单:国科大只是科学院研一新生的食堂。很多学生半年之后选择到外部就餐,而吃腻了的学生一年后就走了,根本无法形成高校抗议、罢餐之类的压力。这个食堂也就成为国科大后勤系统不灵的老毛病,我2011年时隔十年在玉泉路发现,其质量与2000年读书时居然几无进步。丁仲礼鼓励学生去“骂”,至少是我见到的第一位面对问题的国科大校长。丁解释成,他带着“你们的马石庄老师”在校园到处看“我骂了好多次”。丁仲礼指出,这个院子要收拾收拾。过去,我们只见到国科大在宣传优势,而丁仲礼直承“我们招生是捡好的说”,他对学生承认国科大的一堆问题的胸怀,是值得中国科大学习的。他承认国科大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给我带来“嘿嘿,国科大果然不行”的幸灾乐祸,而是国科大将迅速进步的确信。
丁仲礼讲座2014.06.27
一.使命
引领科技发展,科技强国
二.自信
经济保持中速增长,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市场,科研投入
文化自信的回归
三.建议
好好科研,训练思维,大有用处。胡适的例子。
大处着眼,缝个大口袋,形成知识框架
小处着手,选题,处于科学“战役”什么阶段
形成文字
沉潜一年半(针对即将回所的硕士)
全阶段全方位严格自我训练
房价调控的例子
四.希望
多读盛唐时期的诗,李白。
盛世情怀
以上系一0905中国科大学生记录的丁仲礼演讲摘要。其中“三.建议”较为详细。
2014-06-30 上一篇: 给福建十龄“少年班”神童的祝福与建议 下一篇: 科大女生刘滔骑行全美为中国山区儿童募集免费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