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困学守望”奖教金揭晓
2014年9月,第九届“困学守望”奖教金评审结果揭晓。
“困学守望”奖教金共设终身成就奖、杰出教学奖和优秀教学奖三个奖项,严格按照各奖项的评选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共推荐出31名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其中终身成就奖4名,杰出教学奖9名,优秀教学奖18名。
12月29日,新创基金会财务总监郭元林与秘书长刘志峰根据《项目支出审批制度》,签署《专项资金审批单》,将20万“困学守望”奖教金款项划拨中国科大教育基金会(注:教育基金会是中国科大接受外部捐赠的统一入口,几乎所有校外捐赠由教育基金会接受。新创基金会的资助款项也都划拨教育基金会,再由教育基金会转交给各相关部门使用。)
财务总监与秘书长签发的专项资金审批单
第九届“困学守望”奖教金获奖名单
奖项 |
姓名 |
院系 |
育人终身成就奖 |
陈祖墀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育人终身成就奖 |
顾新身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育人终身成就奖 |
俞昌旋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育人终身成就奖 |
胡友秋 |
地空学院 |
杰出教学奖 |
丁泽军 |
物理学院物理系 |
杰出教学奖 |
潘必才 |
物理学院物理系 |
杰出教学奖 |
石名俊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杰出教学奖 |
轩植华 |
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杰出教学奖 |
孙腊珍 |
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杰出教学奖 |
韦来生 |
管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
杰出教学奖 |
胡太忠 |
管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
杰出教学奖 |
汪琥庭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杰出教学奖 |
李 毅 |
地空学院 |
优秀教学奖 |
吴 健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优秀教学奖 |
罗 罗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优秀教学奖 |
宣本金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优秀教学奖 |
邵 松 |
数学学院数学系 |
优秀教学奖 |
何海燕 |
物理学院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邓友金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朱林繁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邵 明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卢荣德 |
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优秀教学奖 |
杨焕雄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李 弘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潘海俊 |
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优秀教学奖 |
周正威 |
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优秀教学奖 |
李传锋 |
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优秀教学奖 |
齐开国 |
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优秀教学奖 |
浦其荣 |
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优秀教学奖 |
刘 杰 |
管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
优秀教学奖 |
崔文泉 |
管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
第九届“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获奖教师照片及简历
陈祖墀
男,1965年山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华罗庚教授正在创建的统筹方法研究室,师从华罗庚教授学习并研究应用数学。
1973-1974受学校指派曾参与华北油田的勘测和开发,与北京大学数学系一起从事建立地层模型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工作。该工作结束后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一等奖。 1980年开始专门从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工作。1983年至1985年由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分校数学系的陈省身教授(Professor S.S.Chern)推荐到该校数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进修与研究工作。 1987年起至今被美国数学会聘为“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并吸收为美国数学会会员,数次被美国和英国教育科研信息机构编入“世界人名录”和“剑桥人名录”。 1985年底回国,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提升为教授,同年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政府津贴待遇。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作为访问学者,于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应邀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Berkeley)分校数学系和普度(Purdue)大学数学系,从事非线性方程的研究工作。
从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大数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至今,培养数学研究生20余名。曾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奖”,“安徽省优秀教师奖”,“中国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和“安徽省教学名师”等多项奖励。
顾新身
俞昌旋
1941年生,福建省福清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留校任教。
1992年6月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评为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863计划聚变-裂变混合堆专题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激光聚变实验和诊断专题专家组专家和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II学科评审组成员,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委员,惯性约束核聚变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装置科枝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G辑)》、《Chinese Physics Letters》、《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物理》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曾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及“863”高技术计划“聚变-裂变混合堆”专题和 “激光聚变实验和诊断”专题的相关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与他人合作,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s of Plasmas》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与项志遴教授合作著书《高温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一部。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曾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胡友秋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68年于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所研究生毕业,后留该所工作;1978 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任教至今。
1987年晋升教授,1993年批准为博士导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现任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自1992年10月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访问过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美国大气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哈佛—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德国马普高层大气研究所、印度射电天体物理中心、日本京都大学、英国Wales大学等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主讲过力学、热学、电磁学、磁流体力学等本科基础课程和磁流体力学解析方法、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等硕士学位课程,编著《高等物理精编—电磁学》、主编《电磁学》和合著《空间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后者获1996年度中国图书奖。他曾荣获合肥“七·五” 期间优秀科技人员(1991年)、安徽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99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4年)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00年)。
“困学守望”奖教金简史
2006年,刘亚东(774)为支持中国科大母校长期保持高质量的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捐资60万元人民币,设立“困学守望”奖教金,奖励在中国科大承担数学、物理基础课教学的优秀教师。该奖涉及20多门基础课程,奖项包括:“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每年1-2名;“困学守望”杰出教学奖,每年5-8名;“困学守望”优秀教学奖,每年10-15名。
“困学守望”奖教金颇具深意:“困学”出于《论语》“困而学之”,意为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困学”是治学的境界;“守望”是则是刘亚东校友设立奖项的愿望,希望“老师尤其是教基础课的老师们,能够静心守护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上”。
2006年创立困学守望奖教金之后,该奖一直用于奖励“潜心钻研、清心治学、为本科基础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的老师”。2009年,刘亚东决定继续通过 “困学守望”支持中国科大,开始“困学守望”第二期。 经协商,从2009年起,新创基金会加入“困学守望”管理,第二期“困学守望”奖教金每年额度30-40万元。新创基金会每年将匹配人民币10-20万支持困学守望基金。2009年9月,赵厥超(831)等多位校友通过新创基金会捐赠“困学守望”奖教金。
“见贤思齐”,新创基金会将努力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加强基础教学工作,对刘亚东赵厥超(831)等校友捐赠“困学守望”深表谢意,也欢迎更多校友捐赠支持。
2011年9月17日,新创基金会发起“挑战北马,捐赠困学守望”行动,目标为筹集1000笔、总额为53万元的捐赠,支持“困学守望”奖教金。
2015-01-06 上一篇: 悼曹烈兆先生 下一篇: 李炯生教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