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建言科大

杨硕:PB12204028

非常感谢策划了这次座谈会,学长辛苦了!特别宝贵的是提供了这次让我们结识的机会,很多人都属于听过没见过,这次聚会也让我们更加熟悉。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我作为出国的科大学生,申请过程中最受益的部分就是我去了Caltech的SURF项目,因此结识了现在的导师。如果有什么建议的话,希望科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暑期交流项目,尤其是到学生各自的dream school去实习。时间也不限于大三暑假,可以发展到大二暑假也有机会参与,即使欠缺一些基础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短期自学完成。希望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申到更多理想的学校。

 

梁扬帆:PB12214007

非常感谢新创基金会举办了这些座谈会。四年前参与新港校友会也算我科大生活的开始,在此非常感谢贵基金会这些年来对校友的支持和帮助。以下就是我关于海外交流项目的一点意见。

在与外校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私以为,科大在国际交流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学期交流和暑假交流上面都是如此。作为一个统计专业的学生,我就从国际留学交流基金委(CSC)批准的2016年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项目来简要分析,毕竟这个是各校都有的项目,方便比较。以下数据均来自于http://www.csc.edu.cn/article/522 

经过简单的查询可知,清华有84个项目,北大有67个项目,复旦有39个项目,上交有41个项目,浙大有17个项目(但其中一个项目有20个名额,两个项目是10个名额),而科大只有4个项目。再不妨看一些别的学校:北航有54个项目,上财有27个项目,中国政法有35个项目,哈工大有34个项目,西交有17个项目。而且从合作学校的质量来看,科大合作的四个学校分别是:海德堡大学,汉诺威大学,特文特大学,维也纳大学。清北合作的学校不必多言,就拿西交来看,合作的学校都包括伯克利,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这种级别的学校。

在申请出国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海外交流经历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劣势。一方面,在学期交流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有助于加强美国学校对你成绩的认可度,毕竟是在类似的体系下;一方面,在海外暑期交流中取得的推荐信一般来言比国内教授的推荐信更容易得到认可。抛开申请出国这方面不谈,海外交流的经历也有助于拓展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毕竟科大学生在合肥本身就比在北京、上海的高校学生存在比较大的信息不对称。

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机会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物理学院的交流项目比较多,而我自己所处的管理学院的机会就相当少,即使有也基本是面向全校的项目。因而我诚恳的希望以后科大能加强海外交流的合作,不仅有益于学生,也有助于科大的声誉和发展。这就是我的一点浅薄意见,非常感谢您的时间!

 

焦盛哲:PB12210036

不好意思上次有事没能加郭奖座谈会。我对科大的建议由以下几点:

1.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可以采取某些强制措施,比如1000米或3000米跑不进多长时间体育课不及格。

2.工程学科与国外一流院校的交流合作较少。这一点科大做的远不如浙大,浙大的工程学科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到MIT, Berkeley,UCLA,UIUC等名校暑期交流或毕设。

3.不应该把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科研导向。大三很多同学都随大流进实验室,很少有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出国很多同学都盲目申请PhD,而不是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再做选择。
这是我的几点小建议,希望能对学校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宋天城:PB12007126

首先,我非常喜欢科大,四年我前确信自己喜欢物理,所以努力高考最终幸运地被科大录取。四年的物理学习生活中非常快乐,喜欢科大的老师,科大的学习气氛,科大的同学们,也从未后悔过选择科大。然而我也只是很幸运地适应了科大的生活,还有一些同学不太适应也并不喜欢科大的生活,不足如下:

1. 一些比较强势的学科(数理化)招的学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逼迫学生过于关注GPA,压力过大。有些同学本来就不太喜欢自己专业,这让学习不再快乐。

2. 学院过大,毕业出路成问题,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学物理的人,很多本科物理专业的同学不得不转行。

3. 生活相对单调。

 

白冠华:PB12207006

1. 针对不同院系开设学科相关数理课程:对非数理专业,简化原有数理课程为大学数学、普通物理,增设或强化专业性数理课程,如:对于生物专业,选用物理系老师教授生物物理课程并在课程中融入原有物理课程,即生物力学,生物光学,生物电学;强化生物统计类课程;增设生物计算类课程。

2. 英语课程改革:目前的英语课程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且收效甚微。而学校试开的一些英语公选课却备受欢迎:如学术英语、英语口语实践等。对于英语课程的改革可考虑如下几方面:改五分制为两分制,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压力;针对不同院系开设学术英语和英语讨论课;增设更多的英语口语实践的外教课程。

3. 重视本科生教育,定期进行全面的课程检查,督促老师更新教学内容。

4. 设立专职班主任,给学生更多的关心。

5. 规章制度公开,重大变革至少提前2年通知:生命学院近年来研究生转博和硕士生毕业制度复杂多变,且未在学生报考时明确告知。

 

王昊:PB12001045

我是12级数学院的王昊,很荣幸能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作为科大的一份子,一直很感激科大带给我的一切,也很感动科大的老师,校友以及同学对我的帮助。

对于学校,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意见和建议,只是有一点点自己在前段时间的经历想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在前段时间,刘志峰老师曾与今年郭奖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座谈会,席间,有不少同学提出了,科大同学的海外交流机会太少,这对科大同学的发展明显会不利。

对于海外交流,我觉得这不仅仅对同学的出国申请会有一定的帮助,更是一个让同学接触海外科研环境的好机会。我在前段时间Harvard的Open house期间,也跟一些北大清华的同学交流过,发现他们那里就会有很多的交流机会提供给本科学生。同时在数学院学生会组织的出国经验交流会上,付伟博同学也提出,西安交大每年会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去海外名校的交流机会。我想,对于交流而言,这无论是对科大的声誉还是同学的发展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对于同学而言,可以获得难得的经历,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提高在海外的声誉。很多同学在国外交流以后,海外的导师都很乐意在同学申请期间提供推荐信,这不仅仅是对同学在科研上的肯定,更是对科大的本科生教育的肯定。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及老师,感谢科大四年来对我的培养!愿我的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张翔:PB12000849

您好。谢谢新创基金会和您组织这次座谈会。我的关于科大的想法建议如下。

春去春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之际,感谢母校的四年培养,感谢老师的言传身教。感谢新创基金会对母校、对我们的支持帮助,很高兴能有机会向母校提一些小小建议。

其一,有关人文素养。做人做事,修身为本,而大学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有重要的影响。有志者事竟成,而眼界决定境界。人文素养不止是文学艺术的知识技能,更是自身的理解,是知行合一,是和谐的氛围。良好的人文氛围会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

其二,有关数理素养。科大学生的数理素养一直是公认的。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环境下,要进一步发扬科大的传统,早些年代认真、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仍很有指导意义。互联网发展了,而数理能力的培养仍然在于公式的纸笔演算和概念的深入辨析。对我而言,电子学习形式与深入思考并不是统一的。

其三,有关办事的能力。职业发展不仅需要完成研究项目,更需要安排事务性工作和与人合作。除了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创新能力外,有效规划执行的能力与与人和谐合作交往的能力都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用。在这些方面,全面发展或许更为困难、更需要引导。

想法不免偏颇,希望有些能对母校有益。愿母校和校友们的未来一切更好!

 

章晔:PB12207043

您好!很抱歉到今天才回复您的邮件,因为这几天也一直在思考关于对科大的建言我能说些什么。非常感谢您的邀请和在座谈会当天给我们分享的经验之谈,我觉得受益匪浅。

关于对科大的建议,我想以我个人的经历谈一点感受最深的想法:

首先我要盛赞一下科大的自由转专业政策,因为我自己是得益于转专业的,它让我有了追求我真正感兴趣方向的机会。我大一时是在生命学院,然后大二上学期由全校性专业选择转入化学学院。众所周知科大各个院系的课程安排不尽相同,但有些基础课程不同学院是差不多的。特别生院和化院,大一时所上的数理化课程内容基本差不多,但是课程等级上有所差异。而这个差异就导致我在转过来后要把大一时化院必修的所有物理和化学课程全部补上(尽管课程内容我基本都上过),因为按学校的硬性规定,只有高等级课程可以往下替代,而我在生院大一上的那些课程由于等级比化院的等级低就全部不能算数了,只能算自由选修的课。于是我转过来后是用了四个学期才补完了整整20个学分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数次因为课太多考试太多而觉得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特别是后来进实验室,考英语等事情上也因此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其实按我自己看来,这些硬性规定完全没有必要限制得如此死板,我自觉我上的那些课程除了在名称上的差别(A,B等级)外体现的差异真的不多,而且我在那些课程内容上已有的成绩我觉得已经说明了我在那些课上的能力,不应该被完全抹掉重头开始,补课的话应该真的只是发挥作用补充而不是覆盖作用。

因此我的一点建议就是:教务处或学院的教学秘书那里在制定关于转专业补课的相关规定时,可以考虑一下基于转过来学生的课程背景(即原所在学院的所上课程)和学生在那些课程上的已有成绩来确定应补课程,注重因材施教;或者采用免修考试的方式(就我所知,免修考试虽然官方意义上一直存在,但允许免修的课程非常之少,很多课程教务方面规定没有免修的情况,因此鲜有人会有机会去实行)。

总结的一点就是科大一直宣扬“自由转专业”政策是多么好(当然实际也是如此),但我觉得就我们身处其中而言,还要注意的不应该仅仅是外表宣传的光鲜,更应该知道在这外表之下,一定要将这样的优势落到实处。我们一直说“啊,我们每年有多少多少人转专业”,但那些转成功之后的同学呢,就那样一板定钉的对他们硬性要求吗?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深刻地体会到这整个政策其实是不完善的。当然我也知道我提出来的上述建议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慢慢转变。但我还是想让上层听到我们这样经历过的人所发出的声音,也想看到科大有将能够解决此类矛盾的趋势。我们也有义务造福未来的或许会跟我们有同样经历的学弟学妹们,总之都是希望科大越来越好。

上述文字是我的一些个人想法,可能有些偏颇之处,请多多包涵!

谢谢您给我的这个建言机会,祝好!

 

叶卉:PB12025009

首先,十分感谢您举办郭奖座谈会,让我可以和您及其他获奖者有所探讨。

其次,关于对科大的想法和建议,我有一些拙见:

1.关于人文学院和传播学专业

作为人文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曾经遭受过其他院系同学的质疑。可能是由于人文学院的学生较少以及其他同学的不了解,他们觉得人文学院很水,没什么存在感,也曾质疑一个理科生来了科大为什么要去学科技传播。而在我看来,大学里重要的不是学的是什么专业,而是喜欢的是什么专业。每年1800个学生被科大录取,其中不乏有对自然科学饱含热情、立志为科学奋斗一生的同学,当然也有对“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专业不甚熟悉、只是选了一个自己达到分数线的最好学校的同学。当然,我就是后者之一。当我来到人文学院,除了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之外,我还接触了互动游戏、科技新闻、电影动画等超越我想象中的科大的学习内容。我开始喜欢这个专业,因为我可以脱离传统的束缚,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所以,我可以理解其他院系同学和老师对人文学院的不了解和误解,也很希望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他们看到人文学院的真实存在;我还希望科大的每个同学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主流价值观而盲从他人。

2.关于限制课程优秀率

我曾经遇到很多其他院系的同学想选我们系的课,在向我打听课程相关信息时,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老师给分怎么样”。我当时很不理解,因为我认为选课最关心的难道不应该是课程内容、收获、老师等信息吗?为什么会那么关注得分如何?况且得分如何不应该是由自己决定,为什么还要说“老师给分怎么样”?直到后来我和一个同学聊到这个话题,他才说到原来是每门课的成绩优秀率不能超过30%。所以考得不错、但最后得分没有达到85分的这种现象就可能出现。分数本来就是学生学习课程好坏的衡量标准,而限制优秀率就会让选课同学更加关注给分而不是课程本身。

3.关于文化活动

在文化活动这一方面,科大举办了不少讲座和论坛,如“复兴论坛”“英才论坛”“中华文化大学堂”等。但是我去这些讲座和论坛时发现,来参加的同学大部分是由于某门课程的老师要求而来的,而出于兴趣前来参加的同学很少。这些活动的宣传渠道也比较多,在科大首页、BBS、各大电子屏等都有通知。针对这一现象,我暂时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想法,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给予了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但是学生没有兴趣也没办法强求。或许学校可以再举办一些其他主题的文化活动,比如展览等?总之,我希望不仅可以通过这方面的活动提升科大形象,改变外界对科大学生“只会学习”的刻板印象,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真正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我目前想到的关于科大的想法,我十分荣幸可以通过新创基金会传达我的想法。未来,如果可以帮助科大更好地发展,在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很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也:PB12011058

由于不在合肥,我没有参加座谈会。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1. 希望学弟学妹能有更多长见识的机会。眼界非常影响一个人的决定,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状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科大地处合肥,少了些长见识的机会,大家获取信息基本上靠认识的师兄师姐或者家里。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多提供一些交换项目,或者多邀请些嘉宾来讲座。

 

李济安PB12207011

从我个人角度上看的话,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大存在改进的余地:

1. 科大教学楼的桌椅灯问题。三教A楼的大多数小教室(如3X02~3X11等)里,桌椅灯均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座位(不少集中在最后一排)是坏的,椅面左右不平、前后倾斜角度过大等,若在这些座位上坐一段时间,会导致腰部关节酸痛。很多灯管已经坏了,而且所有的灯管亮度均太低,造成自习时容易困倦和视力下降。因此希望学校能统一对所有教室的座位以及灯管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和更换。

2. 食堂菜式应该定期更换。

3. 校园里的流浪猫问题。我是自然保护协会的副会长。目前校园里流浪猫主要有“科大猫咪”这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非官方组织进行管理,它的日常任务是对猫咪进行喂食、观察、送养、送医等。在世界各地,流浪猫过度繁殖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简单的捕杀是完全不可行的,不仅对校园的学生是不可接受的,也与目前的动物福利的观点相悖。因此校园流浪猫的数量控制是我们协会和“科大猫咪”共同关心的问题:对猫而言,提高了现存猫的生活质量;对校园野生动物而言,降低了受猫捕杀造成的威胁(给野生动物的生活带来威胁、降低生态多样性是猫过度繁殖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而对于野生鸟类的保护及相关宣传是我社自建社以来一脉相承的主要任务);对人而言,促进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目前国际上最佳的控制流浪动物数量的方法是TNR(Trap-Neuter-Release,捕捉-去势-放归)。就我们与国内其他高校交流的情况来看,浙江大学相关社团已经在全校彻底实施了这一方案,去势手术的费用由杭州市政府全部承担。我们知道,想在科大内进行这一方案难度很大,主要困难即是经费问题。尽管如此,我们希望学校能重视这一问题,正如上所述,它绝不仅是“关爱小动物”、“彰显爱心”的无关紧要的事情。

4. 对于生命学院而言,我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方案中数学、物理、计算机类的比重占的越来越低,这对于希望从事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友好。从零几年以来,已经删掉了不少了数学类课程。从12级之后,又陆续删了一些物理课,还有其他的比如电路基础、数据结构等。按照新的方案培养出的学生,在计算生物、计算神经、生物信息等迅速发展的交叉领域由于缺乏所必需的数学、编程技能,将处于一个很劣势的地位。我认为,不能因为生院主流的实验室不需要什么数学和编程,就忽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与现在迅猛的学科交叉趋势背道而驰。即使可以不要求所有人都必修这些表面上看上去和生物无太大关系的课程,但至少也因该提供给学生了解生物有关交叉学科的机会。可以考虑对一小部分学生(如贝时璋班)提供更自由的课程安排,如取消生物实验课程的必修要求,提供数学物理信息计算机类的选修选项和选课时间等。

邓海韬PB12206073

我个人感觉科大小而精的治学理念和策略是正确的。毕竟在有限的资源下能保持学生素质的唯一办法便是如此。但是科大和其他C9高校相比,个人感觉可 能是学校的基础科学是非常的在行,但是对于一些工科类学科明显滞后许多。这一特点很有可能会造成科大校友在工业界或者商界等等影响力相较其他学校 而言会较为劣势,社会认可度可能也会相对而言低一些。科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理科学术的优势,也就意味着如果再多注重一些工科类方向的培养和学科 设置,可能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进展。基础学科影响的可能是一个几十年以后的社会,而工程类发展则可能是10几年的社会,短期内想积攒影响 力我个人认为工程类学科是绝对不能放下的。比如科大先研院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如果能有更多这种类似的方案或政策出台我个人感觉也许科 大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科大能够更多的注重一些“产-学-研”结合,不管是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的培养。

对于本科生而言,主要精力是学习,同时我在科大丰厚的科研氛围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益处:许多课程其实对科研是相当有帮助的,对于一些想做学术的人 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我非常喜欢科大这一特点。但是对于许多并不是想从事科研的人来说,这某种程度上也让他们受到了不少打击。由于科大价值观 过于单一,多数人往往认为出国是最好的选择,在我看来是非常不科学的看法。或许对外招生宣传等等的确是这个特点能吸引一大堆人来到科大(我当初也 是这样打定主意来的),但是我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教会学生去思考自己最想从事的领域,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出路。科大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提供针对不 从事科研领域的特别多资源,这样也导致了很多人在科大非常的迷茫,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等等。所以我觉得,如果科大能在保证学术 资源的同时关注并提供些就业以及其他非学术类没有的行业的讲座等等或许会对这批人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关于学科设置就专业而言我想提一小点建议。希望能增设化工这一方向,不管是设置在化院还是工院当中。化工毕竟还是工程类学科里面非常重要的一 个学科,在美国化工基本上是工科类除CS外最容易找工作的方向之一,我想提这个建议的原因是也许设置了这样一类专业可能对许多想投身工业界的同学 会有极大的帮助,也对于一些想做偏应用研究的同学有一些参考价值。比如以化学类出名的UCBerkeley便是有着化学与化工学院的设置,基本上 工程类学校中化工必然占着非常大的比重。因为科大人普遍数理基础好,而化工的确也能够发扬科大人的长处,所以我认为如果设置化工专业或许能使较为 单一的学科稍微平衡一些。

以上大致是我对科大的发展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许多地方还没有经过仔细推敲,或许有不妥之处,也希望能指出。

祁一峰PB12206044

这我看来,科大之所以为科大,就在于其特立独行,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坚持。所以从大的方面来想,我觉得科大需要坚定自己的特点,无论对来自外界的诱惑还是压力,都不为所动。独立的精神,加上安静的环境就完全足够。

而从小的方面来说,我希望科大能在教会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交会学生做人,成事必先成人。最重要的一点,科大人需要学会高效得参与合作,这样才能变得更加有竞争力,成为一个优秀的teamplayer就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成功的机会。

最后、我希望科大出国深造的传统延续下去,即使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没想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就抱着出国看看的心态,出去涨涨见识,接触不同的教育,丰富自己的阅历绝对是好事。另外,希望科大上一届帮助下面届学生的传统也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16-04-25 上一篇: No More Content! 下一篇: 第34届郭沫若奖学子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