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大师论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

相关阅读:美国科学院院士MARLAN SCULLY教授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an-Marie Lehn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杨培东

奥地利科学院院长ANTON ZEILINGER教授

12月7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教授一行访问科大,并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基金资助了2016年中国科大“大师论坛”与本年度历次诺贝尔奖级大师的访问。

陈初升副校长会见了来宾一行,国际合作与交流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见。陈初升首先代表学校对中村修二教授的来访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科大的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及近期的科研亮点。

会后,陈初升向中村修二教授颁发了“中国科大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证书。

会谈结束后,中村修二教授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在学校大礼堂做了题为“高效蓝光LED的发明与未来固态照明”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陈初升副校长主持。

报告详细讲述了蓝光LED的发明过程,并对其未来发展表达了看法。中村修二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路程。不同于大部分著名科学家,中村修二教授并没有在世界顶级院校求学的经历。从并非名校的德岛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家乡附近名不见经传的日亚化学公司工作。

进入日亚公司以后,中村修二先用了十年时间独立把红色LED的制造工艺重复了出来。由于花了公司很多钱而又没有带来收益,很多同事都劝他放弃这项工作甚至辞职,所幸公司的创始人小川先生的支持让他能继续研究下去。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村修二独立把蓝、绿色LED制造了出来。这一成就最终给他带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由于没有活跃在主流学界,日本各界却对他的获奖给出了“量产”的评价。中村修二教授认为自己收到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不可理喻的。

接下来,中村修二教授谈了自己在蓝色LED发明过程中所做的具体工作。他首先介绍了LED的发光原理、它在电子设备和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它节能和寿命长的优点。那么既然LED如此之好,为何技术层面迟迟得不到突破呢?中村修二教授说,LED的三层发光构造由n型氮化镓、氮化铟镓和p型氮化镓组成,当时的技术难点在于一直无法得到后两者缺陷较少的结晶。结束在佛罗里达大学一年的访问后,中村修二回到日本,开始着手攻克这一难题。他日复一日地改进仪器和做实验,终于在经过一年半之后,他自主设计的“双流”装置成功赶走了样品中的水分,从而得到了较好的氮化铟镓和p型氮化镓的结晶。这一重大进展不仅给他带来了博士学位,也导致了蓝色LED的问世。

作为蓝色LED的发明者,中村修二教授深知它的不足和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因此,他没有停下他继续前进的脚步。2006年,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成立了SORRA公司,致力于开发更接近太阳光的紫色LED。目前,他们的产品不单效率比原来的蓝色LED提高了一倍,而且对人体也更加友好。但这仍不是终点。中村修二教授说,LED的照明效率会随着电流增大而下降,这极大地制约了LED的进一步发展,而采取激光照明则可以规避这一问题。所以中村修二教授认为照明技术未来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激光照明上。

在报告中和之后的问答环节里,中村修二教授多次强调是对“解开谜题”的兴趣支撑他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他说首先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科大是名校,你们当中有多少是因为喜欢来到科大而不是因为科大有名。希望大家真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科大是什么样的学校。

当天上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会见了中村修二教授,陈初升副校长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中村修二教授简介

中村修二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54年出生于日本伊方町,毕业于日本德岛大学,现任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由于其发明了“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20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3年他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就职期间,基于GaN(氮化镓)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ED,这一创新使得LED生产商能够生产三原色LED,从而使实现1600万色成为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了照明成本,人类可以用到更加环保的白色光源。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声明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中村修二教授是今年第11位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的嘉宾。

(新闻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部)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