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海外交流奖学金”交流心得——袁粒
相关阅读:第一批海外交流基金获奖学生
袁粒(PB13209055),工程科学学院,2016年暑假赴卧龙岗大学研究实习。毕业去向:新加坡国立大学
来澳洲十周的学习交流,第一次让自己见识到了国外的世界,收获知识之余,也拓宽了眼界,结交了朋友。
李卫华教授家中科大校友小聚
首先,交流学习,首要任务便是学习知识和文化。由于只有十周,我们的短期学习是到实验室做一个短期的项目。来到的第一周,便和导师Professor Gursel Alici碰面了。虽然Gursel 教授是伍伦贡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但是他会每周抽出至少半个小时和我meeting,平时也会到实验室亲自指导我。最开始的安排是先了解课题的背景和发展状况。看论文,写报告。每周一次的meeting也和导师谈谈自己的进展,然后讨论一些想法。导师虽然不会过分的督促我,但是自己仍然还是很是努力的去完成每周的小目标。两周后,导师和自己一起讨论确定了短期的研究课题。接下来的时间当然是实际做课题了。实验室做项目,团队配合相当重要,自己有很多问题或者想法,一定要主动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一起讨论,虽然最开始的时候英语表达的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一些图画和描述,基本交流没有什么问题。后面慢慢适应后,交流就顺畅很多了,同时学校也为我们安排的英语口语课程,让我的英语口语快速提升。在外面交流才会发现,科大赋予我们的属性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作用很大,比较好的数理基础,同时在科大通过一些实践课中,锻炼出的建模和编程能力等,在实验室里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够很好的参与到一个大项目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能和其他部分的工作紧密结合。凭着后面六周的努力,最后课题也是完美结题,导师很满意,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出国申请写了很高评价的推荐信;与此同时,Gursel教授也决定2017年来访科大,同工程学院一些教授和实验室开展交流合作。
袁粒和导师Gursel 教授的合影
其次,生活方面,澳洲的自然环境很好,生活质量很高。虽然周一到周五,泡在实验室很忙。但是到了周末,实验室是不能进入的,有时候我们就会去海边晒晒太阳,捡捡贝壳。我们一起交流的十位同学自然就常常出去玩。悉尼塔登高远眺、动物园看树袋熊和袋鼠、周末烧烤……也会到处去感受这边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住在寄宿家庭里有三个小孩,非常自立。我们也常常观察讨论他们的教育模式。在车库里面专门有孩子能够动手的空间,他们父母鼓励引导式的教育方式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海边小镇上,我们也看到了这边独特的小镇集市,世界各地的人汇聚在一起,大家都很友好,集市也很热闹,各色小吃和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饰品的物件琳琅满目。学习之余的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意义非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就在出国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
整个十周的交流转瞬即逝,机会宝贵,一起的十位同学都很珍惜这次的交流之旅。和在澳洲发展的一些学长们也有过多次的接触,在伍伦贡大学的师兄—李卫华教授的带领下,去悉尼科技大学的教授陶大成师兄的实验室里参观学习过,同时也去悉尼大学拜访了科大走出来的师兄师姐们,也切身的感受到科大在海外的力量和科大校友的团结。师兄李卫华教授还专门在家中组织了一次澳洲科大校友聚会。在聚会上,科大师兄们为我们传授经验,鼓励我们要有科大人的自信。在国外,我们也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科大,一起的十位同学都很好的表现出了科大人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伍伦贡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科大有了更具体和深刻的认识。
袁粒在悉尼歌剧院前留影
当然,这次出国交流机会对于一个来自四川大山里的我来说异常宝贵,同时这笔开销对于我的家庭而言是很有压力的,所以非常感谢学校、新创校友基金会和各位校友为我提供的资助,能让我顺利的完成这次交流学习。交流结束回到科大后,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出国申请之旅。这段交流经历在各个方面对我都有很大的提升,科研方法的掌握,英语的提升,还有异国文化的适应。现在留学申请也已经结束,我最终决定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我的科研学习。
英语口语课程结束前和Madeline老师合照
2017-04-10 上一篇: 预告:9月24日北京校友金秋午餐会 下一篇: 2016年年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