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未来充满好奇
2017年7月22日,新创基金会执行主席张树新(813/8112)受学校教务处之邀,回校为“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家成长计划夏令营开营仪式”做主题演讲,开营仪式由教务处处长周丛照主持,来自全国各地40所高校的百余名同学参加了开营仪式。本届夏令营以“AI(爱)科技,用AI”为主旨。
张树新以《我始终对未来充满好奇》为题,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将人生观与创业感悟结合,提出“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未来唯一的基本能力,用知识和好奇心结合成创造力,才能真正的掌握未来”的观点。在报告中列举多位中外历史上以创新、发明方式推动人类进步的杰出人物,鼓励创业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应对未来充满好奇心。
演讲原文: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家成长计划夏令营开营演讲《我始终对未来充满好奇》
张树新/2017.07.22
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估计今天我是这个房间里年纪最大的一位,我生于1963年。刚才坐在下面时有一点儿恍惚,听百度两位老师讲到DUEROS,还以为是“科大讯飞”的人在讲,最近很多公司都有类似的口号,似乎网络入口都从键盘变成了语音,都开始了“唤醒万物”。
2015年我在学校开了一门公共选修课——《互联网发展史》,曾经有作业请学生一起讨论过一个开放题目:比较一下“谷歌”和“百度”,今年继续上课时我可能要将此改为:比较一下“百度”和“讯飞”,预言一下他们的未来十年如何竞争与发展,百度转型之中会发生什么?他过去在文字输入时形成的海量资源是否可以透过这样一次输入方式的改变,参与未来AI的竞争战场?这是一个思考题,当然,真要有能力分析这个题目,需要了解不同公司的历史,信息行业的历史和今天。其实,创业是一个特别艰难的事情。
经常有人问:假设今天让你再创一次业,你还会选择这个行业吗?我也经常想这个问题。比如说我的女儿,她比你们今天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大几岁,大学毕业后选择做独立摄影师。如果当年我像她一样不只是为了要先去赚钱而去创业的话,那我又会去做什么,这其实是很有趣的问题。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心血来潮的创业想法,几个小时之后就不见了,这是因为你们没有压力。我们当年创业是有压力的,压力来自于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当生活本身已经不再那么艰难的时候,你还会创业吗?
是什么在驱动你创业?而且无论创业成功与否,你是否都充满创造性?什么是创造性?借鉴蔡航老师开篇讲到的那个科幻电影《Her》这个电影结局其实蛮悲哀的:当一个人爱上他的程序,他的程序比天下所有的人都更加懂他,但有一天那个程序不再理他了,因为他不好玩儿,不再有创造性,而那个程序可以同时跟几千几万个人谈恋爱,他被抛弃了。
AI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创业?因为我一直对未来充满好奇。为什么充满好奇?
1978年的时候我15岁,我读到了第一本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书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这书是学化学的叶永烈在1961年写的,直到1978年才发表。1978年秋天,还在念中学的我读到了这个故事,觉得像开了天眼一样。这个小说里写到,有一个叫小灵通的小记者生于60年代,他有机会乘坐时间机器穿越到未来城市,这个未来城市在二十一世纪,就是我们现在;一个人在1961年写二十一世纪,靠的当然是幻想。在这本书里已经讲到原子能气垫船、水翼艇、电视手表(就是刚才几位百度同事谈到的产品)、水滴形的飘行在空中的车(《三体》里的外星杀器或许是受此启发)、机器人服务员、360度的环幕电影、太阳能灯、人工控制的天气系统(根据需要人工控制的天气)、反季节蔬菜(转基因食品)、隐形眼镜等等,这是一个后来在北大学化学的青年人在1961年时的想象。当时15岁的我读到这个小说,是对我想象力的的重大开发,而这个开发导致我对科学和科学可能导致的未来开始充满好奇。
那时候我们还读《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在《十万个为什么》里作为重要编辑曾编写过几千个问题,《十万个为什么》讲过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空气动力学)?鱼为什么会游?……在遥远的七十年代,《十万个为什么》就是我进入科学的启蒙读物。
从此,我开始读起科幻小说,而且上瘾。我读了《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你们后来看过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的主角小丑鱼Nemo,就是在向100年前的《海底两万里》的法国作者儒勒·凡尔纳致敬。
1981年的秋天,我18岁,来到了这个校园(这楼当时是六食堂),渡过五年时光。我是学化学的。当时很多学化学的人都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居里夫人,事实上很多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我同寝室六个人,五个人去了美国,今天只有两位的工作还与化学有关。所以当你在学生时代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和你的未来实际有什么关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记得我在大学时做的最多的事还是看小说,除了金庸的武侠还有科幻,那个时候校图书馆已经开始有了阿西莫夫的银河系列,大概是盗版书,我最早读到关于二十四世纪、二十七世纪故事的时候还是非常震撼的。你无法想象会有人用如此庞大而缜密的思维来想象太阳系、银河系的复杂系统,非常具体的星际战争故事,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最近还刚刚读完了阿西莫夫最后一本书《永恒的终结》,他认为二十四世纪的时候时间力场已经形成,二十七世纪可以时间旅行,这是那种可以穿越到远古时代和几十万年后的未来空间的旅行。阿西莫夫写过《I,ROBOT》,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就来自于这本书中的定义。我们今天讲机器人、讲AI很多,其实我们脱离不了当时的天才们对于很多东西的想象和定义。
1986年我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92年下海创业,创业动机非常简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联想最早的创始人柳传志说过一句特别实在的话,当年为什么我们去创业?因为太穷,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手满足我们自己的生活需求。那时的计算所公司已成为今天的联想。但一旦创业者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可以改变自身之后,他就开始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通过自己的创意、自己创造的产品为人类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创业碰上互联网这件事情也特别偶然,记得是在1995年初的时候,我第一次去美国,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小酒店里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因为我们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四散各地,大多数同学在美国,有的人在东岸上学,有的到西岸工作,他们的电话号码和邮政地址是经常变化的,但是他们当时有一个东西不会变,就是“Email”。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Email,也不知道Internet,当时在美国的813同学们有一个网络邮件组相互联系,他们有人发消息说我来了美国,在某某酒店,随后我就接到了20多个问候电话,当时的我是非常震惊的。他们居然就能这样瞬间信息互通找到我!我突然意识到人类已经有个标识开始跟物理地址无关,只与人自身有关!那一刻我就说:我以后别的什么都不做了,就要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将有着无穷无尽的未来,这就是我对互联网的第一印象。
回国后,我卖掉了当时正在做的公司,筹集了最早的本金,1995年9月做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1995年的我充满想象,时时在想象着未来互联网将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记得当时有个记者采访我时说,张树新是一个充满哲人气息、有巫婆气质的女企业家——她一直在讲预言:“一定有一天所有人都在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一定会成为中国人最大的精神关怀!”很多人认为这有点儿像痴人说梦。
1995年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是一万人,基本上还集中在科学院和大专院校,因为有很多科研人员需要跟外界联系,只是个非常小众的服务市场。2016年,根据CNNIC的数字,中国上网人数是8亿,其中7亿是用手机上网。22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几乎无人不在互联网上了。我在1995年时就相信:一定有一天,互联网就像电,像蒸汽机一样,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从你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互联网就已经在那里了,你们根本无法想象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历过无网到有网的时代。就像在中世纪时,人类是没有电的,你想像过没有电的生活吗?在法拉第发现电的应用以来,人类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既然说到了互联网,那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历史。
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年份是1969年,那一年有几个特别重要的事情:第一个是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说了“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句名言;1969年10月29日,全球第一次用TCPIP分组包交换方式连接起来的两台主机正式相联,这是互联网最早的两台主机,但只发出L和O两个字母,就宕机了;同一年有一个叫斯图尔特·布兰德的人,他创办了一份纸质杂志叫《全球概览》,这个杂志你可以理解为一个纸上的谷歌,或者中国的纸上百度。这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人在当年就曾经想象把全世界所有可能有趣的工具都用一本杂志、用图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本全能工具手册。经常写文章的人知道,有一类人具有上帝视角,就是这个人曾经想象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月球上(刚好那年我们已经登月了)俯瞰一下地球,然后把视线细分到最细微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样工具、它的剖面图,这个人生活在旧金山,当时影响了很多人,这份杂志其实只办了六期就关门了。但是最后一期封底的一行字:StayHungry.Stay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曾被史蒂芬·乔布斯终其一生引为格言。
《全球概览》影响的第一人就是乔布斯。2007年在旧金山盛大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乔布斯说,我们重新发明了手机,这句话是正确的;它影响的另外一个人是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这是一家从1995年创业到今天还在持续引领整个互联网行业潮流的人,亚马逊是最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因为他有巨大的全球业务与市场数据;受其影响的还有吉米·威尔斯,他在2002年创办了维基百科;它也影响了对于今天的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就是1991年正在欧洲核电子中心工作的伯纳斯·李,他是HTML语言的发明人,正是他发明的WWW超链接文本方式定义了今天的网络页面联结形式让所有的网页可以相互找到,没有这个最基础的技术发明,就没有今天以兆亿计的互联网网页!当然它也影响到了两个学数学的斯坦福的学生,他们在1997年在雅虎已如日中天时试图用更加有效的算法方式建立所有网页之间的连接,这就是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他们最早起的名字是Googol,10的一百次方,但是后来在去注册的时候拼错了,就成了现在的Google。
创业的故事经常有很多偶然性,回到互联网今天的样子,很有趣的一件事,记得我去年上课的时候还给同学们展示过人类第一张照片,是1826年一位法国化学家,用小孔成像拍出来的,到2013年的时候每地球上两分钟产生的照片量都超过人类历史上照片量的总和。那么,现在呢?我们经常说指数增长,什么是指数增长?人类的大脑如果不是少数真正天才大概很难想象指数量级,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在远古时代有一些极有想象力的天才们就想到了。
我这十年一直都在环球旅行,为什么旅行?因为我充满好奇:这个世界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我曾多次去过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的达芬奇博物馆里,除了那些著名画作之外你会看到很多达芬奇画的手稿草图,最重要的两个草图是画于1478年的《仿人机器》和《自动驾驶的汽车》。现在有一个著名的手术机器人的名字就叫“达芬奇”,我相信这是向那位伟大的天才幻想者致敬。
我去年曾专门在南太平洋上跳岛旅行,路上一直在读一本书叫《库克船长日记》,库克船长是1769年英国皇家海军的一个上校,他当时接受了一个任务,帮助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测量金星凌日。他当时驾驶的是一个三桅帆船叫“努力号”,他用很多非常原始的工具测量海湾海岛海流以及南太平洋一带的天文地理。他那个船是无动力船,因为那是1769年,瓦特刚刚发现了蒸汽的作用,但即使是这样,库克船长描绘的新西兰海岸线和澳洲的南海岸线,包括太平洋的洋流依旧指导着我们今日的海洋地图。在大航海时代,有多少这样无动力帆船,就这样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他们拥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和怎样的好奇啊?!
因为这件事情我开始读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在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中,我看到了几百年来大量关于植物的编录,有一个瑞典人叫林奈,他发明了植物命名法,因为有了植物命名法,才让全世界的植物有了科目属,当年每个远洋探险的船上大都有植物学家,去世界各地发现新的动植物,描画出来或带回标本,然后编入植物学志。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上海世博会时英国馆为什么是一个种子馆——一个巨大的球,里面放有全世界所有植物的种子,他们假设如果有一天地球毁灭,球里有同样的种子在英国一个地方埋在很深很深的防核爆级别的地下,他们想在人类的尽头时刻为地球保存自然物种!
1807年蒸汽机才开始在航船上应用,是在美国的哈德逊河上,1869年的时候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已经在写《海底两万里》了。
1903年还是在法国,有两个小镇青年叫“莱特兄弟”,他们一直希望像鸟一样飞,做了很多次的实验,1903年那一天终于起飞了,那个飞行器叫“飞行者一号”,那个小装置只在空中滞留了一分钟。但如果没有这个一分钟,怎么可能有后来的空客和波音?
1937年艾伦·图灵发表了《论可计算数》,他描述将会有一种通用计算机的可能,那纯粹是一种理论推测,但这就是我们今天可计量可计算这个世界的一切的基础。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
1965年仙童公司中的一位创始人戈登·摩尔发明了摩尔定律,写在一个论文中,是一个预言,一个典型的自证式预言(当这个预言出现了,大家都朝着这个预言的方向走)。他的预言是说从1965年开始,每隔18个月,半导体芯片的计算速度将翻一倍,而价格可以降一半。到今天为止,计算机行业、通信行业,网络服务业,有可能在将来的AI行业,五十几年来,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指数量级发展。
前几天我们几位朋友一起讨论AI行业的今天相当于当年互联网行业的什么时候,有人说是1994年,(95年网景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那一天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今天以AI为标识的广义互联网将让万物可数,万物可测,万物唤醒,万物互联。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到摩尔定律的后一半了。我上课时曾讲过“国王的棋盘”,棋盘上有64个格子,从1965年摩尔定律到2015年的时候恰巧棋盘走了一半。那后一半呢?后一半的加速度和指数增长的模式将更是不可想象的。
1995年我刚开始互联网创业时读过比尔盖茨写的《未来之路》,书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我们人类无法预测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在那本书中比尔盖茨就已经谈到了数字神经系统,今天的“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已落户中国科大。AI的底层技术是什么?人类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这一切都在加速度中,你必须要有想象力,要有好奇心,要对自己可能未来生存的世界有足够想象和关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经在2016亚布力论坛上有个讲话,讲什么叫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从哪儿来?他认为创造力等于知识×好奇心或想象力!如果你学了很多知识,博士毕业了,但是你的好奇心是零,那你可能沒有任何创造力。在未来的时代,所有人类的已有知识原则上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人类之所以有自由意志、有创造力是因为人类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今天这些好奇心和想象力无论是在DUEROS还是ALexa,所有
的机器后台系统中似乎还不那么完备,但也许有一天他们可能比你还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得2016年李世石跟阿尔法狗比赛的时候,大家都很关注,但是今年大家已经不太关注了。大家有没有想过:李世石赢的那一盘棋可能是人类赢的最后一盘棋,从今以后阿尔法狗再也不用跟人类下棋了,因为你的多样性差,因为你人类无法跟进围棋更多的千百万种可能。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人类当然也包括年轻的你,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才是你未来唯一的基本能力。你今天在大学里学多少知识,无论多少系统性的理性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还是生命科学,你这些所有的知识怎么能够不被未来的竞争者——机器替代,就靠你能否将你的知识乘以好奇心转化成创造力,只有这样人才真的有可能掌握未来。《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曾预言说2045年机器智能一定会超过人类,最近又有很多讨论,说不用等2045,这一天很快就会到了,因为有很多很多像百度、科大讯飞这一类的公司,正在拼命把你推到这样的生活场景之中。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的时候,曾经创作过一个叫《非同凡响》的广告,广告中回放了20多个人物,都是些在人类历史上最最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伟人,其中包括爱因斯坦、重金属的摇滚歌星、著名的设计师、也包括甘地和曼德拉、包括对整个人类未来有贡献的人。广告词中这样写到: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不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了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人们眼中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与同学们共勉!
谢谢大家
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