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墨子沙龙:8.5学子进校园活动纪实

2017年8月5日中午,四辆大巴车缓缓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一颗颗好奇的小脑袋从车上探下来,他们是来自贵州、甘肃、山西、河北等各个省的优秀学生,“墨子沙龙”为他们度身定做,精心准备了两场关于量子物理的科普报告。这批学生来到上海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实践活动,由新华基金会支持,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是其中一站,这也是研究院第二次接待这些来自偏远地区的优秀学生们。

去年“墨子号”卫星成功发射,今年早些时候第一台量子模拟机成功问世,这两样具有革命性的成果都离不开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团队的团结和努力。这两个成果分别对应于“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这两个研究领域。在这一天的下午,中科大量子团队为学生们准备的两场报告也即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第一场报告由任继刚副研究员带来,任老师在2007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做博后并留院工作,在包括Nature以及Nature子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

任老师的报告从“墨子号”卫星引入,缓缓道来“量子纠缠”验证的整个试验过程,从兴隆北到丽江,从德令哈到西藏阿里,任老师展示了大量现场美图,使在场的同学们感受到,科学不是只有设备调试和处理数据这些繁琐枯燥的细节,通过实验去验证理论的过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报告的后半部分,任老师还就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问题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报告一结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有些问题显然是“有备而来”,比如:单光子发射为什么不能在白天进行,量子通信从哪些方面保证了它的绝对安全性等,让人感叹现在的孩子们对信息的搜集和思考能力。

同时,也有的孩子展现了他们的质疑和思辨能力,问道情书由A传到B,让C知道了又能怎样呢?量子加密的意义在哪里?任老师搬出美国总统内裤的颜色来说明信息安全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问过程中,任老师对学生们的问题来者不拒,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学生们感到问有所得,问有所乐。

第二场报告由专攻量子计算的王辉博士带来,王辉博士从量子的概念和特性出发,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巨大潜能和可能的应用场景,并简要说明了我国在量子计算方面的优势。

之后,王辉博士介绍了最近研制成功的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的原理、构造和实验结果,并就目前制造中小规模量子计算机的难点进行了介绍。

在报告的最后,王辉博士引用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罗兰的一段话为纯粹的科学进行了呼吁,称做科学研究要寻根问底,而不能只注重它暂时的社会应用,否则人类难以进步。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又一次踊跃提问,展现了他们积极求知的青年风貌。他们所提的问题听似简单,但深究下去,后面似乎都蕴含着很深的含义。比如,有个同学问道波函数坍缩之后,科学界要怎么处理?这就对应着王辉博士回答的量子纠错的概念。再比如,光是波吗,光子和其他粒子有什么区别?这在王辉博士的报告中是没有出现的,说明该学生自身对量子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做过一定的了解。

这两场报告对于成人来讲,或许只是了解了某些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仍然拥有质朴脸庞的高一学生来说,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便是在心中播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

在这次报告中,我们相信,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老师们演讲和回答问题时所展现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祝这些单纯活泼、聪明质朴的孩子们越来越好!

墨子沙龙

墨子沙龙是2016年潘建伟院士提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的科普论坛。经费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捐赠资助。沙龙的科普对象范围从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到成年人,旨在通过科普讲坛、和科学家面对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科学启蒙。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发散,通过讲座、视频、网络公开课、科普订阅号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普活动。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是我们中国最早的科学家。《墨经》中有关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记载了关于小孔成象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象的观察研究,首先提出了朴素的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宇”)的概念。墨子沙龙以墨子命名就是希望传承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振兴中国现代科技,鼓励青少年走上科研探索之路。

新闻来源:墨子沙龙微信公众号

2017-08-07 上一篇: 【新闻】墨子沙龙:精准癌症治疗&神奇催化剂科普报告 下一篇: 【通知】墨子沙龙第四期报名王飞跃《智能的本源-—历史与展望》